我国图书馆范式演变与业务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4[文献标识码]B
1 图书馆范式演变
1.1 图书馆范式演变过程
范式演变指学术研究的整套方法和态度正在被另一套方法和态度所取代,是美国哲学家Thomas Kuhn提出定义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范式演变有两个特点:其一,范式演变乃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扬弃。任何事物,包括一门学科,其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对旧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旧的模式和体系的继承的基础之上,即“新的范式容易对旧的范式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新旧范式不会是二元对立的。其二,范式演变亦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过程。尽管范式演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往往只有标志着某种革命性发展的重大的范式演变才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图书馆的理论和方法是有范式的”[1],所谓图书馆范式演变就是指图书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变化,国内图书馆界有著述从宏观上讨论图书馆范式的演变[2],还有学者开始探讨和研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范式[3]。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之一提到,“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一句话永远不会过时,例如图书馆管理体制、业务流程、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服务空间、信息的载体和形式、信息的内容和类型等等,在图书馆发展史中无不时刻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这些都是图书馆的某个方面的范式演变。因此阮冈纳赞的这一条定律拿到今天来可以换而言之:图书馆范式演变的过程构成了图书馆的发展史。
我们将图书馆发展史中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的范式演变总结为如下3次:
第1次是从“藏书楼”转变为现代图书馆,在我国,这一转变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约在辛亥革命前后完成。其重大变化表现在从仅为少数人服务转变到为公众服务,从“重藏轻用”转变到“用户至上”(或称“读者至上”)。范式演变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社会信息需求的扩大。1904年正式开馆的湖南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馆的京师图书馆等现代图书馆的诞生,标志着这一次范式演变的完成。
我国图书馆第2次重大范式演变,即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过程,基本与世界同步,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在这次演变中,手工操作方式向自动化方式转变,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业务工作之中,使图书馆的馆藏由以纸质图书为主转变为多类型、多媒体馆藏,图书馆设备及服务方式和手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计算机、缩微设备、复印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各种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纷纷开发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MARC目录的标准化与普及;开架借阅制度这一时期在我国许多图书馆开始实行[4]。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进入了备受瞩目的第3次重大范式演变,目前图书馆仍处于这一演变时期。在此之前,图书馆一直是书籍及其他类型文献的管理者,图书馆员的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护馆藏,帮助用户找到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位置。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日益普及、全球范围信息量的激增、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商品化、图书馆用户的复杂性与期望值的增加以及信息世界的“无国界化”等等因素,导致了这次范式演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此前两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局《2000年的图书馆》一书提到,在这次范式演变中,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角色发生了或将要发生以下重大的变化[5]:
图1 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范式演变
1.2 对图书馆范式演变的归纳
我们将图书馆上述3次大的范式演变归纳为以下4个主要方面:第1个方面,图书馆工作内容从以纸质文献信息管理为主,到多种载体的信息资源管理,继而发展到现在的面向用户的多媒体知识资源管理。第2个方面,图书馆服务空间从实体图书馆固定场所转变到以网络虚拟空间为主。第3个方面,图书馆服务形式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即由用户从图书馆拉取(pull)信息转变为图书馆推送(push)信息给用户,同时强调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应该更加便捷、时滞更短。第4个方面,用户需求的变化,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或频率)的高低来划分,现在的图书馆用户包括了传统用户、网络用户以及双重用户。用户需求在内容层次上从文献需求变化到信息需求,进而发展到知识需求,在方式与手段上要求更方便、更易操作,在时间上要求更省时、更及时。
2 图书馆业务重组
图书馆业务重组也属于图书馆范式演变之一,它是某一阶段图书馆多个方面的范式演变的集中体现,如图书馆技术水平的提高、服务理念的更新、管理体制的进步等范式变化经过一定的积累必然导致图书馆业务的重组。根据范式演变的理论,图书馆业务重组在图书馆发展史中也是从未间断过的,例如在图书馆第2次重大范式演变过程中,机读目录取代卡片式目录、开架借阅制度代替闭架管理等范式转变,使文献检索和文献获取等图书馆业务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以往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变化和流程的变革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只是某些具体方法、手段上的革新。
目前第3次范式演变中,图书馆所处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业务的重新构建不能再满足于以往技术上的修修补补,而必须进行深层次、全面的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外图书馆界引进了企业界的BPR理论来研究图书馆改革。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来自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由美国Michael Hummer于90年代系统定义,指“为了在成本、品质、服务及速度等方面的绩效取得大幅度改进,对企业所从事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及作业程序进行再设计和重建。”其基本的内涵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和分工理论的束缚,实施组织变通,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倡导员工授权、顾客导向等,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BPR理论运用于图书馆学,即Library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LBPR),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图书馆业务重组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
LBPR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要求,更好地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这一目的可以分解如下:其一,要借用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在经济上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增收节支,在管理上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避免人浮于事,实现图书馆运行的高效低耗;其二,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信息流和物质流的有机整合,建立合理馆藏,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对文献、信息、知识等多层次的需求。LBPR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重组业务流程;二是重建组织机构;三是变革决策方式;四是再造服务观念[6]。
2.1 重组业务流程
我们认为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反馈与控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如图2)。
图2 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
图书馆是一个信息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量,图书馆的业务必然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3大环节。根据图书馆工作的特性,信息从信息源经过图书馆中介最后传输到用户,不可避免地要经过搜集、加工整理和有序化储存、提供检索利用等“工序”(图2中用空心下箭头表示),不论纸质图书,还是光盘、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信息都脱离不了这条轨道。认为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就是要打乱、调整图书馆“工序”的看法,就如同认为汽车制造中可以先组装汽车再生产零件一样可笑。
图2中,传统业务流程图反映了以往图书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从事各个工序的馆员互不干涉,埋头只干份内事;专设部门(或馆长)负责收集和处理各道工序以及来自用户的反馈信息,向馆员发布指令,馆员缺乏自主应变的权利(图中用不对称的虚线箭头表示)。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图用对称虚线箭头表明各道工序中馆员拥有自主应变的权利,用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而且各环节“息息相通”,能够及时调节业务工作;负责集中处理反馈信息的部门如馆长办公室对图书馆业务工作进行宏观调控。
2.2 重建组织机构
为了实现图书馆运行的高效低耗,避免人浮于事,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必要的、基础的工作就是重建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根据图书馆信息传递的特性,笔者认为,未来图书馆仍须设立信息采集部门、信息服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3个业务部门以及兼有行政和业务职能的馆长(或馆务)办公室。信息采集部门主要负责文献信息的采购、编目、加工等馆藏建设工作,信息服务部门主要负责咨询、外借、阅览、用户教育等服务工作,信息技术部门则主要负责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软硬件维护等工作。
重建组织机构还包括业务人员调整。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信息和知识服务,根据业务外包(Outsourcing)理论,图书馆其它非核心工作,如文献整理、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设计,甚至包括曾经是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文献编目等,可以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优势人才则集中于高层次、智能化的信息产品和信息咨询服务,使图书馆机构的重心向信息服务一线转移,以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
2.3 变革决策方式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图书馆以往那种集中管理、高层决策的管理模式的缺点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决策者难以快速反应馆员和用户上传的大量复杂的信息,另一方面馆员由于长期从事简单重复劳动而产生惰性,缺乏积极性和开拓精神,用户也会对图书馆服务失去信心。
采用图2中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图,根据BPR理论中所倡导的员工授权,变高层决策为高层宏观管理,实现有用户参与的中层决策甚至基层决策,必将提高图书馆的决策效率,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但是中基层决策需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很多馆尚不完全具备这一条件,图书馆的员工队伍素质有待全面提高。目前可行的办法是在图书馆设置若干“学科馆员”(某学科的学者、专家),分别负责或参与管理各学科的文献信息采编及读者服务等工作。
2.4 再造服务观念
“用户至上”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理念,这与BPR理论中的倡导顾客导向正相吻合。但是以往“用户至上”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尽量符合用户的检索习惯”,是建立在用户拉取图书馆信息的技术层面上的一种服务观念。在网络化的知识社会中,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仍需坚持“用户至上”,然而其内容有了深刻的发展,首先,其技术层面变信息拉取技术为信息推送技术,即面向用户的主动服务;其次,除了符合用户的检索习惯外,还要满足用户在信息检索速度和检索质量上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其三,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