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现代企业治理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人力资本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为前提,在法人治理上又分为董事会和监事会。“但这种情况在国际上越来越行不通,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近日,著名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在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演讲时如是说。
人力资本登上舞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是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界定的办法,一个是进行功能性分工,一个是完善董事会监督机制。但这种机制已不太符合现代生产力的要求。现在已开始重新探讨公司治理结构,这种探讨从美国开始,后来波及到欧洲各地。
现代企业的两大资本主体取代原有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两大主体后,成为企业治理的关键,一种是出资人资本,包括土地、厂房等,统称为货币资本;另一种为人力资本,它不同于人力资源,企业所有员工都可以成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包括技术创新人和职业经理人,两者作为一种资本登上了历史舞台,而且出现了相融合的趋势,与货币资本相对应。在上海APEC会议上,提出了21世纪的关键是人力资源问题,其中就侧重于人力资本。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核心技术的创新。核心技术的技术条件主要靠技术创新者,市场条件靠职业经理人。当前国内所有的公司都号称高科技公司,但美国公司一台电脑赚七八百美元,中国最好的公司才赚120元,其中80元还要给经销商。加入WTO后,利润还会下降,因为中国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总是和技术创新者、职业经理人体现为一种资本登上历史舞台。从美国开始,他们信奉供给学派,强调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认为没有永恒的技术和体制,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强调“三短一长”,即产品生产周期短、结构周期短、体制周期短、企业的发展力长。
如何界定人力资本
所以在企业的结构安排上,人力资本的制度化是从美国引进来的,对于经理和治理结构的探讨,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导致企业这种公司制度的总体安排。因此在探讨企业治理结构的时候,在更大的意义上已不再探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而关键是探讨企业的两种资本
间的关系的界定,也就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关系如何来界定,这是治理结构的中心内容。怎么来界定这两种资本的关系,大部分人认为,货币资本是一种被动性的资本,投到哪里就是哪里,由此在整个世界经营游动状态的条件下,它完全成了一种被动性的资本。而人力资本则是一种主动性的资本,体现在人的劳动之中,因此界定这两种资本间的关系,关键是要从人力资本进行,从人力资本入手来界定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相互关系。
怎么样界定两种资本?要建立两种机制。一个叫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一个叫人力资本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虽然都采取(人力资本),但是可以起到界定两种资本的相互关系功能,因为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是强调人力资本(应有的基本)活力,而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则是强调针对货币资本应有的基本活力,所以这两种机制似乎谈的都是资本,但是可以起到界定两种资本的作用。
重视薪酬制度
中国的《公司法》所谈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从国外吸收过来的,不过大部分是30多年前的,而不是近些年的。近十几年来,国际上的企业管理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激励机制方面,高度重新薪酬制度。工资是劳动的报酬,而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存在的激励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为薪酬制度。不少在外企打工的人都有体会,在一定的职务再上一个岗位就很难,因为这个岗位是实行薪酬制度,以下都是工资制度,再提都是工资。所以最高的工资也比不上最低的薪酬。
薪酬制度第一个内容是岗位工资。亦即岗位的价值,一个人站在这个岗位应拿的钱。岗位工资的出现在我国的企业管理有革命性的作用,它改变了要素管理的概念。关键是岗位的设计,有多少岗位,每个岗位有多少权利和责任,并公布出来,任何人可以竞争上岗,谁在岗位上,就承担这个岗位的责任,就拥有这个岗位的权利和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岗位工资。国外目前很少规章制度的提法,取而代之“契约规章”,原因是管理制度的改变。一个企业设计了岗位,无论谁来竞争上岗,就意味着你愿意这样干,承认了契约。据悉,清华大学就设计了不少岗位,同样是教授,一年有的拿几万,有的拿几十万,按过去非打起来不可,但现在相安无事。因为清华大学搞了岗位管理的改革,关键是给教授设计岗位,最高的责任教授,年薪10万美元,不少美国教授也来竞聘上岗。责任列得一轻二楚,必须在国际一流的刊物发表多少篇论文;权利也一一列举,也即为岗位工资。再下来主讲教授,责任小但权利也小。经济管理学院设了10个年薪100万人民币的岗位,你上来就拿100万,不敢来不是别人说你不行,而是你承认自己不行。魏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企业已实行了5年的岗位管理,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对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调整,再竞争上岗。其中杭州老总年薪100万,责任是销售额完成1000万,权利是可以调整产品价格。不久这位老总将竞争上海老总的职位,因为拥有更大的权利和责任。
薪酬制度的第二个内容为年终奖,它是每年完成岗位责任的奖励。
薪酬制度的第三个内容为期股期权,连续几年完成岗位责任,上市公司给期股,非上市公司给期权。
薪酬制度的第四个内容是职务消费,指因职务而引发的消费,如销售经理请客户吃饭的支出,不是他想请客户吃饭,而是销售经理这个职务要请客户吃饭。我们国家现在没有把职务工资列入薪酬制度,而是列入会计制度,即实报实销,但是监督成本太高了。管理学认为,凡是监督不足就不用监督。所以职务消费应从会计制度转为薪酬制度,每年给每个职务设定一个消费额,年初就打入帐户,不用任何人审批。由个人支配。如果不花完这钱,你就完不成任务,超额的自己掏。结果效率远远高于会计制度,因此国际上也大都把职务消费列入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的第五个内容分是福利,等于给人力资本多上几个保险,这些钱计入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与工资有很大不同,它是以岗位为核心。我国谈经济激励,往往只限于工资改革,而人力资本产生后,它的回报方式不再是工资,而是薪酬。因此,一些不是出资者拥有企业的产权。据统计,国际上的企业,人力资本并没有出资,拥有企业产权平均水平接近38%,也就是38%的产权并不掌握在货币资本手里,而掌握在人力资本手里,打破了经济学上长期以来谁出资谁拥有产权的概念。我们现在还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人力资本必然反抗:某某企业的经理卷款而逃,某某企业的技术骨干故意外泄核心技术常常见诸于报端,如果是一两例,那可以说是道德问题,但大面积出现,那就要考虑制度化的原因。
人力资本是完善治理结构关键
中国以前只是强调出资人多么重要,而忽略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当能干的人心理感到不平衡时,他会恶意反抗,花掉不该花的钱。尤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在自己还没有离任时,想方设法多花一些钱,因为他自己得不到,只有多花钱,才能体现自己的地位和力量。另一方面是拿不该拿的,所以“59岁现象”就屡见不鲜了。
加入WTO后,演绎第一个战场将是“人才争夺战”,猎头公司虎视耽耽,不停地“搜寻猎物”,如果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我们在竞争中将很快败下阵来。可喜的是,我们也在尝试改革方案,如经营者持股,也就是完善薪酬制度,但走偏了:认为现有老总就是人力资本,这在国有企业尤其严重,人力资本是制度概念,而非职务概念;第二是把人力资本持股当成员工持股,大锅饭思想严重。国际上两种方式都存在,但不一样,员工持股的目的是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主要由工会推进。而人力资本持股主要强调差别。
现在流行的CEO(首席执行官)属于人力资本的一种,看起来像“怪物”,因为它拥有100%总经理的权力+50%董事长的权力。从长远来看,董事会将最终退出企业的经营活动,选择、考核、监督和决定以CEO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薪酬,因此CEO是人力资本的价值。当然在国际上有的货币资本同时具有人力资本的功能,所以它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最终是人力资本的产物,标志着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更高,负责全面的经营活动,董事会不再对重大经营活动负责。而我国把它理解为一个称呼的变化,动则将自己称为CEO,全国突然间冒出2.4万名CEO,但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力担当此任,国有企业不少不“懂事”的人来当董事,怎能不把企业搞坏?美国的董事规则明确规定:谁是不是董事,不是看你是否是出资人,而是看是否有能力。
现在已出现不少战略决策委员会代替董事会的现象。战略决策委员会委员由首席执行官统领,在结构上没有货币资本参加,而且是许多社会人士进入委员会,对首席执行官提出的战略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不是货币资本甚至不是企业中的人,标志着社会上的人力资本已介入企业内部,意味着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本作用的空前增强。
此外,人力资本的理念使企业内部的董事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普遍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他不是货币资本,是社会上的人力资本,进入企业董事会,且美国规定不少于总数三分之一。因为出资人利益未必和企业利益完全一致,要由外界进行矫正,防止第一大股东为自己的利益而危害企业根本利益。但要注意独立董事不是专家,而应以律师、会计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