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朝勇 临川一中 344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打造生物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构建高效课堂要把握好“三关”。我们应从每节课、每种课型做起,并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评价,认真把握好课前、课中、课后“三关”。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效率;高中生物;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1-082-01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本人结合生物教学实践,谈谈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即: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将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的核心目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
1 精心设计,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简单、被动地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课前教师只有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积累,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心理、品质、认知风格等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指导好课堂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标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标准,教师应当认真研究课标,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育价值,以此来确定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方式。在课前设计时,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的高效便无从谈起。只是分析、研究、了解了学生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如把课本的精髓掰开揉碎重新组和,变成一道道适合学生们口味的盘中餐,让他们遇到生物知识就像遇到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一样迎上去,大快朵颐。不仅要爱吃,还要吃饱, 吃好。吃的膘肥体胖,能征善战。具体策略是:科学史的故事化;理论实验的探究化;活动课的家庭化;模型自作的课外化;知识考点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多变化;生物学科的趣味化;实验分析(资料分析)科学化;章节知识图形化;学生质疑课堂化;发散思维常规化;题型方法规律化;先学后教轻松化;目标达成自动化。
2 以人为本,因“学”定教
课堂中,要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为目的来开展教学工作。其实老师就像家庭中的厨师一样,再好吃的饭菜,让家人天天吃也会使其感到腻烦,只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饭菜才能调动起家庭成员的食欲。课堂教学也一样,要积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灵活选择教学策略,让学生自愿、主动的享受“每一顿教学盛宴”。
2.1夯实基础知识
课前花几分钟预习新课的内容,把基础知识以图形化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完成。长期坚持下来,夯实基础,承上启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利用学生对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教师将学习素材整合成多种形式,如将科学史变成故事;生物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活动课例家庭化;模型自作课外化;理论获得探究化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用艺术家的眼光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合演着一幕戏剧。要想让这出戏剧演得精彩,就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2.3 强化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课堂教学要将生物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有鲜明的核心知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面面俱全;要有体验、活动、交流、内化经历过程,理清思路,减少学习障碍的产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并质疑释疑过程;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3 课后反思,厚积薄发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3.1 记问题多发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讲授“能量流动”这个概念时,看起来学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兔子,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能量传递是指相邻的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个体之间的同化量的比值。
3.2 记得意之作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可以把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Ι”。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这些做法显然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它们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旨在让45分钟发挥效益,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睡眠、灵性、兴趣、发展还给学生。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对相关课堂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好地运用到生物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黎永红.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提高生物学习效率.中学生物教学,2010(5):15~17.
[2]焦柳.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数理化课堂,2011(24):191.
[3]唐东辉. 谈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想法. 教研园地,2011(5):33~35.
论文作者:何朝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生物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