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青少年论文,人文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时,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到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再到我国的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大陆虽然在这方面较为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注意到“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注:转引自: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上海:《社会》2003年第3期)而且也逐渐认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注:黄成荣,《在生命挑战教育推行分享会上的演讲》,香港:香港城市大学青年研究室、复和综合服务中心2002年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中,人们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的现实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理性层面上,把生命教育作为防止青少年自杀的权宜之计,而很少对生命教育做更科学、更完整的理解,忽略了对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作更深入的理性思考。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生命教育的根本是对博爱的追求,对大同世界的渴望,是人性光辉的张扬,体现的是人物共存、天人合一的境界,寻求的是和平、和谐,是对今日竞争、破坏的平衡和纠正,更是对人类终极目标的追寻。
生命教育应以生命为主线,从个人推及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由人衍生动物、植物和环境,将今日扩展至未来。要让青少年理解每个生命都是生物圈中的一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应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人文关怀。作为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教育,应着力于完整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具体来说,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并引导青少年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
(一)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教育应首先帮助青少年确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即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的本质,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启迪青少年如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
生命意识之一,认识生命之可贵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给我们提供了种种机会,让我们去爱、去学习、去工作,去欣赏花儿的美丽,去聆听鸟儿的歌唱,去仰望天上的星星……生命使我们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体验人生的甜酸苦辣。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世界、创造价值、憧憬未来。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充分体验生命的丰富与可贵,还要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她)的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
生命意识之二,珍惜生命之存在 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义无返顾、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当然,在某些特定境遇,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值得提倡的),但对未成年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则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味。在家国为重的传统意识中,我们确实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这一缺失在教育中留下了种种遗憾,甚至造成了不少悲剧。报上曾经有这样的事例报道: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孩子从火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名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孩子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但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却认为,他们俩一定在火海中没有出来,于是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去救那两个小伙伴。结果我们的“小英雄”牺牲了,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已顺利逃生。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有着我们广为歌颂和宣传的小英雄赖宁同样举动的“真正”的英雄,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表扬和赞誉,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严厉处罚。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据有关材料报道,全世界每年有100多万人自杀,其中1/4是中国人,自杀已成为国人五大死因之一。据卫生部透露,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中的不足和缺憾。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教育就应该让青少年真正懂得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让青少年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唯一的),即使输掉了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生命意识之三,欣赏生命之美好 我们教育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的存在,并不止于生物体的“活着”,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要他们充分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生命教育要塑造青少年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置身于大自然中,面对着高山流水、潮涨汐落、繁星皓月,能感受自然之美;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聆听着贝多芬的交响乐、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欣赏到艺术之美;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奥妙无穷的未知世界时,能体味到科学之美;被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善良、诚实、友爱、正直所打动时,能感悟到人性之美等等。要让青少年懂得,世界之美、生活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充满了美好,要懂得欣赏,懂得珍惜。
生命意识之四,尊重生命之个性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鲁迅先生曾指出,生命应是“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者也。”(注: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气质和冲动等。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的火花……”。(注:转引自:程红艳,《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武汉:《班主任之友》2000第7期)生命教育要时刻让青少年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足,我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有多大的不同,我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生命教育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个性。教育者不仅要承认青少年个性的差异,而且要懂得欣赏差异。生命教育要有大自然般博大的胸怀。个性的完善同生命意识是有很大关联的,培养个性,也是一个激发生命的过程,让生命充满活力,充满热情。个性成长的过程,也是生命表现创造性、生动性的过程。生命是鲜活的,窒息生命、压抑生命,必定表现为对于个性的压抑和束缚。
生命意识之五,创造生命之价值 热爱生命,不只是欣赏生命、享受生命,更应该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是数量和质量的结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生命教育应告诉青少年,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要让青少年明白,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二)忧患意识 生命虽然宝贵、可爱,但生命中并不总是鲜花和阳光,生命中也充满了荆棘与风霜。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沐浴生命的爱雨,还要让青少年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命的旅程不会是一路坦途,也会遇到曲折和坎坷,所以生命教育还应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并不是一般的忧患心绪。通常的忧患心绪只是指人们在陷入困境时心理上产生的焦虑、困惑、烦恼和苦闷。而忧患意识“则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注: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2页)
要培养青少年的忧患意识,首先离不开挫折和苦难教育。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挑战苦难、战胜厄运的过程中充分得以实现的。生命教育应引导青少年认识苦难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无法回避和选择的,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生机。
其次,忧患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死亡教育。法国作家蒙田曾说:“对死亡的熟思也是对自由的熟思。”(注:转引自: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走好人生之路》,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谁学会了死亡,谁就能够解除对心灵的束缚,不在死亡面前缩手缩脚,而放心大胆地去生活,去享受,去创造。死虽然是对生的否定,但它却又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死亡教育就是要透过对死亡的了解,使青少年看到生命之有限,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对于死亡一直都是非常忌讳的,所以人们与青少年谈理想、谈未来,却很少谈生死。大人们都认为,与孩子讨论死亡似乎过于沉重,所以往往在孩子面前回避谈论死亡,直面孩子的生死发问时,或闪烁其辞,或以一些不实之词美化死亡。这样,无形之中向孩子传递了关于生死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从而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错误的观念。所以才会有些孩子认为死亡就像睡觉一样,明天还会醒来。如果对死亡的认识如此浅薄,我们怎能期望他们去珍惜和尊重生命呢?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真实而科学地了解死亡,要和青少年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和生与死的关系,使青少年学会面对死亡,深刻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的忧患意识不仅体现为对于生命中无常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还包含着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的深层内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广泛地蕴涵着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在这种忧患意识中,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直接契机,而承担苦难的责任感则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共同构成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处在今天这样一个仍然充满忧患的时代,生命教育中更加需要忧患意识,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尤其需要有儒家文化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超越困境,实现理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