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目的 对损伤控制应用于多发性骨折病人救治中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多发性骨折患者86例,并将其随机分成了实验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实验组给予损伤控制分阶段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感染率为13.95%,对照组的感染率为32.56%,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Р<0.05)。结论 对多发性骨折患者实施损伤控制分阶段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多发性骨折;损伤控制;护理措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90-02
严重创伤具有伤情重、变化快等特点,且常伴有严重休克,若未能及时进行救治,致残、致死率均较高。骨科损伤控制(DCO)认为,严重创伤者应在早期快速给予临时控制措施,避免出现致命三联征,帮助患者度过首次打击,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行骨科确定性手术,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我院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43例多发性骨折患者应用了DCO理论,效果较佳,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86例多发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了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实验组中,男33例,女10例;年龄23~83岁,平均50.6±2.4岁;致伤原因:20例交通事故,12例压砸伤,11例高处坠落;26例开放性骨折,17例闭合性骨折。对照组中,男34例,女9例;年龄22~84岁,平均50.5±2.5岁;致伤原因:21例交通事故,13例压砸伤,9例高处坠落;25例开放性骨折,18例闭合性骨折。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DOC原则治疗
第一阶段:行初始简化手术,以免出现致命性大出血;开放伤口,并进行清创缝合;结合患者的骨折部位与类型,合理选择固定方法,对骨折快速、有效固定;若患者合并盆腔大血管损伤及持续性休克症状,应及时采取紧急血管栓塞治疗。第二阶段:主要是在ICU室患者的复苏及生理状态优化,如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恢复血容量及控制感染等。第三阶段:患者生理状况稳定后,行延期骨折确定性复位及固定手术。
1.2.2护理
⑴第一阶段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通气障碍,这是致死的高危因素[2]。多发病骨折患者伤情较重,且常伴随多处脏器损伤,护理人员应在各时间段均进行密切观察。比如,受伤12h内,观察是否存在威胁生命的内出血、颅脑损伤及心包填塞等情况;12h后,留意有无隐匿性损伤,如截瘫、意识障碍等。若胸腹腔穿刺为阴性,但血流动力学欠稳定,应留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尤其要密切观察心率,了解血常规检查情况。除此之外,还应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脂肪栓、皮肤出血点、肢体肿胀等情况。骨折移位会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还可能损伤毗邻器官,护理人员应积极制动,并协助医生完成相应的外固定手术。
⑵第二阶段
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输液输入量进行准确记录;保持室温的恒定,避免不必要暴露。若患者存在凝血障碍,应快速补充血小板与凝血因子,以利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至正常水平。加强引流管管理,当出现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高流量吸氧处理,并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输入,为确定性手术准备有利条件。
⑶第三阶段
①并发症护理
多发性骨折出现远端供血不足、局部血肿等症状的可能性较高,护理人员应适时使用冰块为其局部伤口冷敷,并及时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等药物,避免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术后,遵医嘱应用抗栓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防止血栓形成。若患者出现皮下出血倾向,及时告知医生并停药。对病人患肢远端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病情严重时,患者的抵抗力会下降,易发生肌肉骨骼感染、肺部感染等感染。护士应保持对患者患肢附近皮肤的观察,定期换药,适当应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②功能锻炼
对于骨折患者而言,术后功能锻炼是预防并发症发生及加快恢复进程的关键措施。由于多发性骨折,患者需长期卧床,血流速度较慢,血液长期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容易发生压疮或其他并发症。护理人员应保持对患者下肢的密切观察,看是否存在肿胀、温度是否合适、皮肤颜色有无变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长短等,并遵医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在患者可耐受的条件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并指导其进行膝关节、膝关节等关节屈伸活动,但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发生压疮。
1.3观察项目
术后2周,使用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进行测定。量表项目包括主动伸展、疼痛程度、屈曲挛缩步行能力等,满分100分[3]。比较两组>80分的人数。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 ),τ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Р<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两组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80分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
3.讨论
近年来,多发伤多发严重骨折事件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多发性骨折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等特点,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可能出现休克或其他危险情况。DCO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以损伤控制外科为基础。伤后二次打击是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并发症及器官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早期全面手术易发生的问题,DCO有效避免了对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在减少与预防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实验组应用了损伤控制分阶段护理理念,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从表1中可看出,实验组的感染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80分者则少于对照组。这表明,损伤控制在多发性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由于在救治过程中对严重骨折及脱位者进行了简洁、有效、快速的初始化固定,避免了损伤程度加重及对患者软组织、血管造成损伤,降低了机体免疫炎症的发生率,故感染事件少、并发症少。术后,积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大大提高了患者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与相关文献[5]阐述的观点基本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损伤控制在多发性骨折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总而言之,在多发性骨折患者的救治中实施损伤控制护理理念,可有效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率低,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巧叶.损伤控制理念在严重多发损伤早期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05):1888-1889.
[2]王琴.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救治中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25):2328-2329.
[3]赵静磊,周菊,成晓华,刘芳.损伤控制骨科在多发性骨折救治中的应用及护理[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4.3(04):248-250.
[4]廖春妍.损伤控制骨科在骨盆骨折并血管损伤者中的护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0):216-217.
[5]张加碧.损伤控制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7):236,15.
论文作者:刘增辉,韦红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患者论文; 损伤论文; 多发论文; 性骨折论文; 并发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