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的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究性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个重点是硅和二氧化硅,教材没有安排一个实验,学生感觉平淡,容易遗忘。怎样发挥化学的特点,把实验引进来呢?笔者翻阅了许多资料,发现有关实验存在反应剧烈,不够安全等问题。经过实验摸索,在符合可操作性、安全性,趣味性和美观性的原则下,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流程设计
三、实验内容
实验1 硅的实验室制法及硅化氢的不稳定性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由二氧化硅制备粗硅的化学原理。
(2)了解硅化氢的自燃。
【实验原理】
(1)在高温下用强还原剂还原二氧化硅即可得到单质硅。
(2)金属硅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硅化氢。
【实验用品】
小试管、酒精灯、研钵、烧杯、玻璃棒、药匙、铁架台。
镁粉、二氧化硅粉、稀盐酸(1∶1)。
【实驰操作】
(1)取0.2g镁粉与0.2g很细的二氧化硅粉,在研钵中充分研磨混匀后倒入一支小试管中,把试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预热整个试管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反应物局部红热后停止加热,试管中镁与二氧化硅剧烈反应发光发热。
(2)待试管冷却后倒出混合物,向烧杯中加入30mL稀盐酸(1∶1),将混合物慢慢撒在稀盐酸的液面上,并用玻璃棒搅拌,有气泡产生,酸液面上出现火星,并发出轻微的爆鸣声和产生白烟。这是因为未反应的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产生的硅化镁与盐酸反应,产生硅化氢遇空气发生自燃。同时反应产生的氧化镁也与盐酸反应而溶解,即:
(3)烧杯底部有反应生成的硅的粉末沉淀出来。用倾泻法将沉淀洗涤、滤出,在实验2中研究它的性质。
实验2 硅跟碱的反应
【目的要求】
了解硅跟碱液作用放出氢气的反应。
【实验原理】
单质硅和浓碱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氢气。
Si+2NaOH+H[,2]ONa[,2]SiO[,3]+2H[,2]↑
【实验用品】
小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匙。
硅(用实验1制得的)、20%~30%的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操作】
在试管中加入实验1制得的硅,再加入1/4容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待反应片刻后,检验氢气,可听到爆鸣声。
实验3 硅酸与碳酸酸性的比较
【目的要求】
了解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实验原理】
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
【实验用品】
二氧化碳发生器、小试管。
饱和硅酸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
【实验操作】
在试管中盛1/4容积的饱和硅酸钠溶液,用稀盐酸跟石灰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可看到溶液逐渐变粘稠。当抽出导管,静止片刻;把试管倒转过来时,透明的胶状物并不流动,这是由于生成硅酸凝胶所至。
【实验说明】
上述实验可在饱和硅酸钠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试剂,溶液变为粉红色,说明硅酸钠溶液呈碱性,最后出现透明的粉色凝胶,非常好看。
四、实验的特色
1.实验内容丰富、简洁流畅
这组实验,上一步实验的产物是下一步实验的反应物,类似工业流程。在节约药品的同时,还使得实验节奏紧凑,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流畅性和知识内容的连续性。
在相连的实验内容之间,还需要一定的提纯。实验2所需的反应物硅,要从盐酸中分离出来,这里设计了用倾泻法的分离操作,这在课本的实验中没有提到过。倾泻法适用于分离密度较大的固体和液体,操作难度不大,这种方法可以补充学生的现有知识,开阔学生的现野。
2.实验安全、易于操作
实验1中SiO[,2]和Mg粉反应时,有关资料介绍让反应在坩埚中进行,用镁条引燃反应物,但这样反应物的用量较多,反应剧烈,有一定的危险。笔者摸索在普通试管中进行这个反应,此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物很快红热,如果反应物量多会有火花喷出,试管底部熔化、掉落的现象。经过反复实验,当SiO[,2]粉和Mg粉的用量分别在0.2g左右时,既安全又保证了产物在下一步的实验中有足够的量。
3.实验美观、有趣
硅化镁撒在酸液面上产生的现象,既有声,又有光,还有烟。看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对硅化氢自燃的性质印象深刻呢?
饱和硅酸钠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试剂,最后出现透明的粉色凝胶,让人联想到好吃的果冻。
4.实验的探究性和实际应用
实验1中SiO[,2]和Mg粉反应后的物质很复杂,可能有未完全反应的SiO[,2]和Mg与生成的Si和Mg[,2]Si,还有副产物MgO等,可提出探究性课题:如何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
硅和碱反应生成氢气,这是中学教材中惟一提到用非金属来制备氢气。经计算制备等量的氢气,硅的用量仅大约为铁和锌的1/4。以硅为主要原料作为“生氢剂”,在野外制氢气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以上实验,我和我的几个学生利用午休时间经过半个月的探索,终于实现了实验的优化。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们着了迷,甚至废寝忘食。学生在这些实验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了他们的个性,也使他们体验到了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失败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