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型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以学术史为视角_空间形态论文

双核型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基于学说史视角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学说论文,视角论文,双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5)4—138—143

      经济地理学家陆玉麒首倡的“双核型空间结构理论”(简称“双核结构理论”)是中国学者对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①以陆玉麒倡导的双核结构理论为基础,学术界还涌现出了一批双核结构理论拓展研究、实践应用研究成果,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学史上的学术热点之一。

      从学术史总结的视角而言,《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学术史述评文献,②《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原理》、《区域空间结构概论》等教科书,③以及《理论导报》等理论刊物,④都曾对双核结构理论作了简略评介。但目前学术界系统总结双核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学说史研究成果文献尚处于空白。本文侧重从理论演进、核心命题、理论拓展、应用研究进展等视角梳理“双核结构”研究的学说史,以期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学说史研究。

      二、陆玉麒双核结构理论的演进和核心命题

      (一)陆玉麒双核结构理论的演进

      1.双核结构理论的初步研究阶段(1998-2000年)

      陆玉麒最早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著作《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中提出“双核结构”论题。⑤陆玉麒研究团队在1998-2000年间发表一系列初步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双核结构模式的理论分析[1]79-97,145-146[2][3][4][5]、双核结构模式在中国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实施中的普适性应用、[1]105-140[6]双核结构模式在中国区域开发战略研究中的具体应用、[3][4][7]国外区域开发实践中的双核结构模式典型案例。[1]140-145[5][8][9][10]

      2.双核结构理论的深化研究阶段(2001-2011年)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发展中的双核结构模式研究”、“长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研究”,陆玉麒研究团队在2002-2011年间发表了一系列双核结构理论深化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双核结构的中点城市和顶点城市(端点城市的特例)、[10][11][12][13]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14][15]双核结构模式与点一轴系统理论的空间耦合、[16]双核结构模式的理论地位、[17]双核结构理论在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18][19][20]

      (二)陆玉麒双核结构理论的核心命题

      1.双核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形态

      在陆玉麒倡导的双核结构理论体系中,从构成要素和形态而言,双核结构包括两类要素和形态。即:由“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海港城市、河港城市)组合而成的双核型空间结构,为双核结构的原生形态或第一形态;由“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国际交界边境城市、省际边界城市)组合而成的双核型空间结构,为双核结构的次生形态或第二形态。[1]146陆玉麒等还提出了“端点城市”、“中点城市”、“顶点城市”、“门户城市”等一系列学术概念术语。

      (1)双核结构的端点城市。陆玉麒等认为,构成双核结构形态的“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边缘城市”均可称为“端点城市”。作为支撑引领区域发展的两大增长极,双核结构的两个端点城市在规模等级和经济实力上大体相当,但城市职能分工显著不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最高等级的区域中心地,其极化效应、辐射效应、控制作用往往波及整个区域,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港口城市”或“边缘城市”是区域对外联系的门户,一般是拥有明显区位优势的交通枢纽,承担着中心城市对外联系门户职能。

      (2)双核结构的中点城市。陆玉麒等认为,“中点城市”处于双核结构端点城市连线的中点,其发展水平一般低于端点城市。[10][11][12][13]双核结构的两个端点城市作为所在区域的增长中心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种作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得双核结构中的中点城市成为区域发展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根据双核结构理论模式,中点城市处于两大端点城市外围区交汇的引力平衡点上,且远离核心城市,在两大核心城市边缘效应的影响下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两大端点城市的区域二级核心城市。

      (3)三角洲双核结构的顶点城市与门户城市。陆玉麒等认为,三角洲双核结构是由三角洲“顶点城市”与“门户城市”连接构成的特殊形态的流域型双核结构。[11][12]三角洲“顶点城市”是在政治中心迁移、通航条件变更的过程中竞争胜出的区域中心,“门户城市”位于三角洲底端边缘的入海处,二者是双核结构中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特例,由二者连线构成的双核结构轴线是三角洲区域经济要素最密集的发展驱动轴。三角洲的沉积使得顶点城市由最早的入海口和对外通商口岸逐渐演变为流域交通枢纽,成为三角洲与腹地联通的必经之路和扼控三角洲支流的集疏运中心。

      2.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分布

      陆玉麒最早在赣皖两省沿长江地区经济地理研究中发现“双核结构”现象,随后将考察的视野拓展中国、欧美国家沿江沿海沿边地区,发现“双核结构”这一经济地理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见表1)。

      (1)沿海地区的双核结构。陆玉麒等认为,双核型空间结构现象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存在,是控制我国沿海地区开发的基本空间形态。如杭州—宁波、石家庄—黄骅、济南—青岛等双核结构。

      (2)流域地区的双核结构。陆玉麒等认为,流域作为双核结构现象形成的地理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沿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完备的经济职能,流域干支流水系所形成的密布水网又加强了沿江城市联系,形成了沿江双核结构现象广泛存在的空间基础。[14]国内较为成熟的流域型双核结构主要分布于沿长江流域地区,如长沙—岳阳、南昌—九江、武汉—上海等双核结构;国外较为著名的流域型双核结构有沿莱茵河流域的杜伊斯堡—鹿特丹、沿塞纳河的巴黎—勒阿勿尔等双核结构。

      (3)沿边地区的双核结构。陆玉麒等认为,沿边地区双核结构由“区域中心城市”与“边境城市”构成,可以充分发挥边境城市由于经济势差、管理体制、文化差异带来的边缘效应优势。[1]128如长春—图们、拉萨—樟木等双核结构。

      

      3.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1)双核结构的空间耦合。陆玉麒等认为,双核结构组成要素的空间耦合主要是基于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区位功能的空间互补需求。[14]中心城市寻求港口城市以满足对外联系的需要,而港口城市的发展则又依赖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和支撑。区域效应的距离衰减原理决定了区域中心城市在追求职能效用最大化过程中趋于区域几何中心布局,这种趋中性布局可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行政管理效率、节约货物运输成本。但在与区域外部联系的动机驱动下,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又时常会偏好突破居中的区位平衡,趋近于区域边界,这种空间布局趋势明显不利于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全局的统筹兼顾与辐射带动。双核结构通过交通线路将区域中心城市与地处区域边界的对外交往门户城市连接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有机体,兼顾了中心城市的居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能有效实现城市职能的空间互补。

      (2)双核结构的形成类型。陆玉麒等认为,从形成类型而言,双核型空间结构可分为“内源型双核结构”和“外生型双核结构”两类。[17]基于沿江、沿海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双核结构属典型的内源型双核结构,其空间结构的极化演进过程是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效应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效应双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空间轨迹是从内陆到沿江、沿海。中国沿江地带双核结构、沿海地带双核结构是“内源型双核结构”的典型代表。“外生型双核结构”是缘于外来力量影响所形成的双核结构,其空间轨迹是从沿海到内陆。美国芝加哥—纽约双核结构是“外生型双核结构”的典型代表。由新首都(中心城市)—旧首都(行使港口城市职能)所构成的特殊的双核结构,属外生型双核结构的衍生特例。

      (3)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根据形成双核结构的基本区域背景和模式的空间同构性,陆玉麒提出了基于流域背景的双核结构理想图式。[14]在水域背景下的双核结构中,区域中心城市一般位于拥有水水转运、水陆相交双重边缘效应的树枝状水系支流—干流交汇处,其趋中性指向倾向于区域经济、人口重心而非地理中心,并通过水系与港口城市及其他城市联系。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应用,推动双核结构中的水系轴线演变为集水路、铁路、公路通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走廊,而流域水运条件限制、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变、主要交通轴线方向和路径走势使得双核结构由流域背景向非流域背景拓展。双核结构在不同尺度的流域背景下空间同构复制现象的出现,是这一理想图式成立的基本标志。

      4.双核结构模式的理论地位

      双核型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源于对中国经济地理现象、区域开发实践的理论分析和总结提炼,陆玉麒认为其理论地位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95[16][17]

      (1)双核结构模式是空间结构三大理论模式之一。从发生学角度而言,空间结构理论主要有区位论、双核论、海港论三大理论模型,分别基于内生、过渡、外源的区域发展过程背景。双核结构属过渡型的区域发展理论模式,凸显了内生型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外源型的港口城市的空间结合。

      (2)双核结构理论是对点轴系统理论承继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开发理论。双核结构由区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及其间的交通线组成,从空间上明确了发展轴的基本走向,为发展轴模式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3)双核结构理论是拓深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的新兴理论。双核结构是特定区域地理条件下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它不仅是极核型城镇体系向均衡型城镇体系过渡的产物,而且是一种最优空间结构模式,深化了城市首位度理论对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阐释。

      三、后陆玉麒双核结构理论的发展

      (一)“共轭双核结构”论

      方敏运用双核结构理论探讨青藏铁路经济带的空间结构,提出“共轭双核结构”概念。[21]即:由两个等级相同、规模相当、在空间极化过程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存的端点城市所构成的一种特殊双核结构。在共轭双核结构中,两个核心城市呈相互促进或制约关系,互为经济腹地和门户港口,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空间均衡结构。共轭双核结构在西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双核结构形成机理

      盛科荣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探究双核结构的成因,认为双核结构是在开放经济下区域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达到空间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22][23]工业化进程能改变原有的经济地理分布,使空间结构由均匀分布逐步转变为首位分布,在制造业规模经济形成较大的集聚力时,资本在较大的本地效应驱使下集聚在需求较大的空间区位,形成区域核心城市;在开放经济下,对外贸易形成的新的市场需求使得港口城市获得吸引制造业集聚的经济地理优势,当对外需求大于区域内部需求时会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单中心区域空间结构,而内外需求相当时会形成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核心城市并存的双核结构,因而双核结构是对外贸易发展到临界值的衍生产物。

      (三)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的学理基础新论

      徐海鑫、马丽认为双核结构的形成及其对区域的影响作用机理类似于电磁学视域中的磁镜现象形成机理。[24]即:双核结构的两端点城市类似在固定区域内所形成的两个空间磁镜,通过类似磁约束原理的作用将经济要素约束在区域内,在两个端点城市间形成要素流,使区域内的空间联系更为紧密。双核结构实现了规模等级相当的端点城市的空间组合和职能互补,有助于促进所在区域高水平空间均衡,实现空间一体化发展。

      四、双核结构理论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七双核结构理论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领域的应用

      双核结构理论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战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运用双核结构理论探讨内陆核心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协同开发战略。如:探讨沈阳—大连开发战略、[25]北京—天津开发战略、[6]石家庄—黄骅开发战略、[4]济南—青岛开发战略、[23][24][26]徐州—连云港开发战略、[10]淮安—连云港开发战略、[20]杭州—宁波开发战略、[1]119-121福州—厦门开发战略[19]等。

      (二)双核结构理论在沿江开发开放战略研究领域的应用

      双核结构理论在沿江开发开放战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运用双核结构理论探讨沿江港口城市—省会城市双核开发战略,如九江—南昌双核开发战略、[2]岳阳—长沙双核开发战略、[6]合肥—芜湖开发战略;[6]二是运用双核结构理论探讨沿江两个城市联动的双核开发战略,如探讨上海—武汉双核开发战略、[7][27]重庆—成都双核开发战略。[28]

      (三)双核结构理论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研究领域的应用

      双核结构理论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战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研究,如吉林长春—图们开发开放战略、西藏拉萨—樟木开发开放战略以及拉萨—亚东开发开放战略等。[1]128-133

      (四)双核结构理论在区域旅游开发研究领域的应用

      双核结构理论在旅游开发战略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战略研究。双核结构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有别于一般的双核结构,一般特指地理上毗邻、旅游业发展存在竞争关系的两个城市,通过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协同开发。如:运用双核结构理论探讨山东省济南—泰安、日照—青岛等城市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战略;[29]昆明—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战略;[30]昆明—大理旅游圈建设。[31]

      五、简要评议

      在当今区域经济理论丛林中,广为流传的经典理论大都为“舶来品”,诸如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经济区位理论、区域产业集群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城市群理论、城市治理理论等。实际上,中国学者基于区域经济实践也提出了一批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点轴系统理论、双核结构理论、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理论等。从学说史视角梳理总结上述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对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区域经济实践也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文所总结的双核结构理论是一种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理论、区域经济空间开发理论模式。双核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应用价值凸显五大特点:

      (1)双核结构理论是对空间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双核结构理论是在借鉴中外空间结构经典理论基础上阐释双核空间现象及其演化规律所形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统一的空间结构理论范式。从最直接的学理渊源而言,双核结构理论的内核源自中心地理论和发展轴理论。双核结构理论是在综合借鉴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发展轴理论等经典理论基础上的集成创新。双核结构从空间上来看,是中心地与发展轴的有机结合;从作用机理来看,其形成是一个空间极化与扩散的过程。双核结构理论通过构建空间组成要素中的节点与轴线的组合,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形态和区域发展模式,扩大了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空间适用范围,赋予其新的区域开发实践价值和理论生命力。

      (2)双核结构理论丰富了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双核结构理论产生的灵感来源。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首倡的点轴系统理论强调,“点”即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主要是指各类中心城镇),“轴”即指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通道、水源通道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在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选择上,双核开发模式强调“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海港城市、河港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国际交界边界城市、省际边界城市)”的联动开发,可视作是点轴开发模式的一种新发展,是点轴开发中的一种优化模式。

      (3)双核结构理论丰富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功能学派增长极”和“地理学派增长极”两大理论流派,“地理学派增长极”理论强调城市是重要的空间增长极。双核结构理论所倡导的“端点城市”、“中点城市”、“顶点城市”、“门户城市”等概念术语,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增长极类型。

      (4)双核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陆玉麒采用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从实证研究中提炼出双核结构的理论模式,并通过大量的实证案例验证这一理论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双核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验证了理论创新工作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般性规律。

      (5)双核结构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双核结构通过构建新的空间要素组合,实现了城市职能的空间互补,普遍适用于中国沿江、沿海、沿边地区开发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①陆玉麒研究团队采用的概念术语有“双核结构模式”、“双核结构理论模式”、“双核型空间结构模式”、“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等,强调“双核结构”是一种理论模式,“双核结构”是“双核型空间结构”的简称。

      ②《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陆玉麒,载《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4期)将点轴理论模式、对称分布理论模式、双核结构理论模式和山地垂直空间结构模式并列为中国学术界提出的四种典型的空间结构理论模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郭腾云等,载《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1期)将区域双核结构模式视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分支。

      ③《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186页)总结区域空间结构存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和“区域城市对称分布”四类典型模式,指出“双核结构模式”是结合极核式空间结构理论和中国实际提炼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区域经济学原理》(吴传清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199页)将“双核式空间结构”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并列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四大典型类型;《区域空间结构概论》(聂华林,赵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198页)在“流域经济带点—轴空间结构”栏目下采用“流域‘双核’结构”标题评介陆玉麒的双核空间结构理论。

      ④《理论导报》2013年第8期采用《陆玉麒:双核结构的空间耦合机理》、《陆玉麒:双核结构的形成类型》和《陆玉麒: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等标题,介绍陆玉麒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2002)一文的主要观点。

      ⑤陆玉麒将博士论文中原属“发展轴”中的“双核结构”内容从一节篇幅单独扩展为著作的一章篇幅,从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历史基础和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双核结构”论题作了初步探讨(见《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第74—146页)。

标签:;  ;  ;  

双核型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以学术史为视角_空间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