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中国论文,效率论文,评价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效率低下一直是困扰我国现代流通业健康发展的顽症。提高现代流通业的效率,有助于改变我国现代流通业长期存在的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秩序乱的现状,增强我国现代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乡一体、竞争有序、统一开放、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如何科学的重新审视和准确估计现代流通业的效率,已成为推进流通业改革发展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RA-DEA(灰色关联—数据包络)混合模型对我国流通业效率进行定量分析,系统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我国流通业发展状况,并对流通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现代流通业效率研究综述 如何提高流通效率是现代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1]。提高流通效率,不仅能够促进生产发展,还可以促进产品销售,促进产销畅通而形成良性循环[2]。效率低下是我国流通业面临的顽症,流通效率的提升是今后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3]。学者们对提升流通效率的意义和作用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是对流通效率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Wroe Alderson[4]认为流通效率高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高,即投入少、产出多,整个社会在有限资源中获取较高报酬。洪涛[5]提出流通效率具有多层次性和多元性特点,流通效率的定义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组织商品流通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单位时间内所实现的流通领域价值量与流通费用的比例关系;既定流通成本条件下流通产出最大化或者在既定流通产出的条件下流通成本最小化。Anrooy[6]认为流通效率是指资源实现有效配置,消费者达到的最大满意度。李辉华和何曙[7]认为流通效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流通业价值量和流通费用比值。由于对流通效率的理解不同,对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的设计,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尤其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方法选择方面,学者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洪涛[5]认为流通效率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是流通者效率、消费者效率、生产者效率和社会公共效率。李骏阳和余鹏[8]对我国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时从周转率指标、规模性指标和效益性指标三方面入手建立了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995—2007年间我国流通效率明显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庄尚文和王永培[9]将库存率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流通效率指标,利用生产函数对流通效率以及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宋则和张宏[10]建立了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中将库存率、流通速度、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作为流通效率指标来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李晓慧[11]、崔振洪[12]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分别对流通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中国流通业中的农产品流通率较低。关于怎样有效提高流通效率,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索。董承华和刘国辉[13]、John和James[14]提出信息技术是提升流通效率的有效路径。顾欢欢[15]认为要提高流通效率,应培育和扶持重点市场,发挥重点市场的标杆效应和示范效应。欧阳小迅和黄福华[16]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基础设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及农村信息化水平对流通效率具有显著影响。赵大伟[17]以农产品为例,探讨了提高流通效率的措施,认为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流通企业一体化经营能有效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从已有相关文献来看,对流通效率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关于流通效率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分析文献较少,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现有对流通效率的研究以单一评价为主,较少涉及组合评价法,相对于单一评价法,组合评价法更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流通效率关联性较弱的指标。如果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关联性较弱的指标,就会影响流通效率评价的效果和精确性。(3)现有评价指标选取主观性较强,变量间出现信息交叉或重叠。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构建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现代流通业连锁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现代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此外,本文尝试建立GRA和DEA混合模型,利用2010—2012年我国30个省市流通数据对我国现代流通业的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GRA模型能排除与现代流通效率相关性较弱的指标,减弱指标选择的主观随意性,DEA模型保留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将GRA和DEA分析组合在一起,在吸收两者单一评价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最优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最后,对东、中、西部地区及30个省市流通效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二、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现代流通业是指建立在先进流通技术和流通方式基础上、应用现代管理方式的流通业。评价现代流通业的产出指标有连锁经营化程度、物流配送化程度、新型零售业态(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总业务量比重等,这些指标能较好的体现流通业的“现代性”内涵。由于目前相关统计年鉴中没有各省区新型零售业态销售额、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第三方物流数据,本文用连锁经营化程度和物流配送化程度代表流通的现代化程度,其中连锁经营化程度用连锁零售企业和连锁餐饮企业营业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来表示,物流配送化程度为连锁零售企业和连锁餐饮企业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来表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现代流通业的产出指标包括流通业产值()、连锁经营化程度()、物流配送化程度()。投入影响因素涵盖劳动投入、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基础设施、科技投入五个方面,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R&D经费()、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货运量()、公路里程()、铁路里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九个投入指标。指标的意义见表1。 三、评价方法 (一)GRA模型 GRA理论认为经济系统中各因素的发展变化态势越相似,即其几何形状越接近,它们的关联程度则越大。GRA模型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和不确定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内部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这种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指标难以量化和统计的问题,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客观、准确。灰色关系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各因素的关联性越强。GRA模型的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第二步,对指标数据序列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无量纲值,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初值化转化和均值化转化。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 第四步,计算灰色关联度。灰色关联系数数值较多且较分散,不利于有效信息采集,一般对灰色关联系数求平均值,即灰色关联度。 关联度越接近于1,说明关联性越强。根据经验,当关联度大于0.6时,关联性显著,当关联度大于0.85时,关联密切。 (二)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一种应用数学规划模型,对具有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的“部门”或“单位”的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DEA方法不仅可以对各决策单元(DMU)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进行评价或排序,还能分析各决策单元(DMU)非DEA有效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向,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且有效的系统评价方法。 (三)GRA-DEA混合模型构建 本文将采用GRA-DEA集成方法,以DEA方法为主,GRA方法为辅,建立基于GRA-DEA的混合模型来对我国30个省市的现代流通业效率加以评价。首先,根据现代流通业的内涵和DEA方法应用要求确定DEA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其次,将DEA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分别作为GRA模型的比较数列和参考序列,计算投入和产出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再次,对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选择关联性显著的影响因素,剔除关联性不显著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筛选后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对现代流通业的效率进行评价。模型的分析思路如图1所示。 四、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2011—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其中2012年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局网站。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失,没有纳入本文研究范围。 (一)GRA模型结果分析 由于现代流通业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各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存在着差异,需要对各投入指标进行排序和筛选,提取主要因素,剔除次要因素。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提取主要指标。在灰色关联分析时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利用GM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对关联度按大小进行排序,分析结果见表2。 (二)DEA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Deap 2.1软件进行DEA分析,软件运行结果如表3。 1.动态分析。从全国平均值的动态变化来看,2010—2012年三年间我国现代流通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规模效率逐年上升。东部地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规模效率则先升后降。中部地区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都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西部地区综合效率、规模效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技术效率从2010年的0.940下降到2011年的0.920,2012年进一步下降,为0.906。 从省际的动态变化来看,流通效率呈现出五种变化趋势:第一类为“不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内蒙古、贵州、云南,这些省市现代流通业已达到技术效率前沿,2010—2012年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1;第二类为“递增”,包括黑龙江和安徽,黑龙江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安徽的综合效率逐步上升;第三类为“递减”,例如重庆,综合效率从2010年的0.908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0.809;第四类为“先增后减”,包括河北、湖北、四川,这些省份2011年综合效率高于2010年,但是2012年却明显下降;第五类为“先减后增”,出现这种特点的省份是最多的,包括辽宁、浙江、福建、山西、吉林、江西、河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这些省份综合效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是2012年综合效率有所提高。 2.区域差异分析。从区域间的差异来看,无论是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东部地区都是最高的。三年间,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2010和2011年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低于西部地区,但在2012年,中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为0.930和0.933,分别高于西部地区的0.884和0.906. 从省际间的区域差异来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内蒙古、贵州、云南这些省市流通业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1,即同时为DEA有效、技术有效、规模有效,这说明这10个省市与其他20个省市相比,现代流通业发展具有相对优越性,投入资源的组合结构相对合理。在投入产出技术效率方面,不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在规模报酬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DEA无效的省市中,2012年河北、浙江、福建、河南的综合效率较高,均大于0.9,山西、湖北、陕西、青海的综合效率比较低,均在0.8以下,其中青海最低,为0.676,这些省流通效率低下,需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结论、建议与展望 本文建立了现代流通业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GRA-DEA混合模型测度和评价了2010—2012年间我国现代流通业效率,得出了一些研究结论并给出一些建议,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把流通业产值、连锁经营化程度、物流配送化程度作为现代流通业的产出指标,把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R&D经费、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货运量、公路里程、铁路里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作为现代流通业的投入指标,利用GRA模型对产出与投入指标的关联性进行排序。其中,流通业从业人员、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R&D经费、货运量、公路里程、铁路里程、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关联度大于0.6,因此是影响现代流通业的主要投入因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与产出指标的关联度均小于0.6,因此不是现代流通业的主要投入因素。 第二,通过对流通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2010—2012年间我国现代流通业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规模效率逐年上升。从省域角度来看,黑龙江和安徽省在投入产出方面不懈努力,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接近最优状态。重庆市流通效率呈现下降趋势,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需要科学规划流通业资源配置。 第三,通过对流通效率的东、中、西部地区和省际比较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流通效率最优,中部地区综合效率在2010年和2011年均低于西部地区,而在2012年高于西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内蒙古、贵州、云南这些省市流通业的投入产出结构相对合理,已达到效率最优状态。辽宁、浙江等省市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组合,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实现现代流通业高效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现代流通业的连锁化、网络化、技术化和信息化;鼓励加盟连锁、自由连锁、网络加盟、定制品牌加盟等连锁经营形式,积极探索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新型业态,有效提高现代流通业的连锁化和网络化水平;创新流通模式,发展统一配送体系,鼓励高标准、高水平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推进现代流通业信息化进程,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自动化等技术,逐步提高现代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二,现代流通业效率没有达到最优状态的省市,如辽宁、浙江、重庆、河北、湖北、四川等,应加强现代流通创新,推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支持流通企业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消除造成效率损失的各种障碍因素,促进流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现代流通业效率水平。此外,各省市之间应加强现代流通业合作发展,形成流通资源的自由流通,加强技术、人才、资金的流通和合作,扫除流通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阻碍,减少流通环节,理顺流通渠道,节省流通时间,建立并完善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实现省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对流通产业的调控和引导,进一步完善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现代流通业布局,缩小地区差距。制定和完善城乡商业网点规划、流通体系建设、重要商品市场监测预警及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等方面的规章,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无缝衔接、高效运作”的现代流通管理。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及30个省市的流通效率差异很大,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差异,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利用区域差异性制定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实现流通产业高效有序地发展是必须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流通业是复合性产业,流通效率具有综合性特点,在设计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时,应考虑和兼顾经济效率、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的平衡,可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顾客的立场或者从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角度,构建具有现代流通业共性与行业特殊性的评价体系,从而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标签:dea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