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国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赵晓英[1]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明星中小企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发展都不是很顺利,许多曾红极一时的中小企业,都是在短时间内崛起随即销声匿迹。换句话说,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意义,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动态,陈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接着对相关概念进行综述,明确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阐述了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然后,在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分析阻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内部管理障碍、技术障碍、人才障碍、融资障碍、外部环境障碍几个方面。借鉴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正确进行产业定位、强化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强化创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合理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强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吕勇斌[2]2005年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重要经济组织。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作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其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区域竞争力的大小。如何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同时,扎根于特定区域的中小企业群体及其集群不仅对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并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事实证明,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是导致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重要组织因素。因此,从理论上阐明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和运行中的作用机理、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经济落后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等问题,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运用宏微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企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经济区域中的中小企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的视野考察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以及中小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分九章,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提出本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并对中小企业、经济区域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和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起点和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批判了规模经济论,评述了中小企业生存论和发展论,并对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一个扩展分析,从理论上对中小企业何以存在、发展这一重要的经济现实做出科学而完整的解释。第叁章主要剖析了区域经济运行中的中小企业作用机理,认为,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区域创新、强化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符合我国要素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四章通过大量、系统的统计资料以及计量模型清晰地、有力地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形成的主要组织因素。第五章从经济总量、规模效益、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指标来比较东中西部叁大地带中小企业的

李奎[3]2006年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从筹资者、投资者及政府叁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当今主要几种资本结构理论,包括MM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以及信号模型理论;对中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对具有私人性质的银行借款与具有公开性质的企业债券之间的直接、间接成本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种债权融资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运用了各种资本结构理论、债务来源结构理论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选择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选择顺序是股权融资为第一选择、银行债务为第二选择,最后才是企业债券,这种融资顺序的选择更多是因为中国中小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在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之后,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中国中小企业才能根据市场因素决定融资顺序。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不同金融体制对中小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由单一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有软预算约束,由多元银行提供中小企业融资选择有硬预算约束。当中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很高时,具有硬预算约束的企业治理结构比具有软约束预算的企业治理结构能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分析了政府作为资金竞争者的身份是通过国债市场体制出来的,这种政府行为经历了二个阶段,一是通过抑制企业债券市场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二是通过注重国债自身建设与完善来解决国债发行问题。在社会管理者方面,政府行为要考虑企业发行债券之后,可能出现的破产成本由谁承担,这决定了政府行为模式选择。政府必须退出市场有效领域,进入市场失效领域,开发性金融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分析了为创建初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并且监督引导创业者成功渡过起步阶段是金融创新的任务。风险资本市场在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是解决与中小企业有关的信息和激励问题,引入有限合伙制吸纳有实力的有限合伙人和培养一批风险投资家,可以加速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证研究了信用评级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督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用,一个社会中人们缺乏重复博弈的机会,必然会出现低信用度。中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无法作为信号传递机制而发生作用,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只有保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严格控制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加强信用评级业立法,才能完善中国信用评级制度。

杨栩[4]2006年在《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业已证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建立规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其重要支柱,因此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建设,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成功率,促进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中外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 本论文立足于系统的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并对其系统环境和核心构成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解决以下问题:第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系统环境的关系,外部环境各要素对系统的影响是什么。第二如何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第叁是如何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第四是如何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何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在实践中比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 论文首先借鉴系统的方法,综合运用技术创新学、系统论、战略管理和企业成长等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在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框架,确定了系统中的核心构成要素。 通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系统环境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外部环境各要素对系统的影响,并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环境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战略,对技术创新机制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评价。 论文最后,在对上述研究内容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我国中小

赵峰[5]2006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组织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产业政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对过去延续下来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产业组织政策优化和创新,这将对于推动中国产业组织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以产业组织、产业集群、产业组织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南,以国内外产业组织政策经验的借鉴以及中国产业组织政策演变和产业组织现状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框架。其中,分别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改革、推进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对产业组织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提出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政府规制的发展和失灵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自然垄断产业要设立独立规制监管机构,将规制由专一化向综合化过度,加快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等措施。 大企业集团战略是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论文通过对我国大企业发展的实证评价,认为产业组织政策应在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拓宽企业构建渠道,鼓励和扶持企业跨国并购等方面对大企业集团加以引导。 论文基于中小企业产业组织现状、特征的分析,提出“寡头垄断,大中小协调发展”的企业共生网络将会有效改变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有效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活力。 论文分析了产业组织创新模式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关系,认为中国产业组织模式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不断吸纳现代组织模式之精华,在创新中探

董春[6]2007年在《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规模化,但这种规模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的庞大。在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组织创新结果导致的虚拟规模化将会成为规模化的最新注解。二是效率化,没有效率作为支撑的规模化都必然是“规模不经济”,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显着特征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加入WTO是我们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当然,加入WTO以后,也意味着我国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合作空间。加入WTO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赋予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的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不再是规模的大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寻找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和合作伙伴,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建立的国际联系;开拓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因此,知识经济必将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使之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富民强国的战略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中小企业可以从中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加速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使我国劳动力与世界资源相结合,使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可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所以,鼓励中小企业认识、了解、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的态势下,在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中,研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的前言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互动关系为论文的切入点,研究论证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已经实现的客观存在,并说明了写作论文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的第二章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和理论上的梳理。论文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中小企业的概念、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启示。论文的第叁章对所研究问题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方面的描述,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论文的第四章以开放的视野分析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不仅动态地研究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还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各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同时论文也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的第五章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论文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上述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虽然取得了小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国际化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国际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国际化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以及国际化发展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等,因此论文的第六章就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本土化、信息化、融资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的基础上,论文第七章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集群式发展模式、技术联盟发展模式以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联盟发展模式。最后,论文的第八章从宏观政策方面和经营管理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1、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化发展将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带来新的契机,是中小企业成长和扩张的必然路径。2、中小企业具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在产权、创新、成本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将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3、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融资、创新、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还存在着经营程度较低、发展能力较差、管理水平滞后等急需解决问题。4、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中小企业的技术联盟、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联盟,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效模式,可以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论文的主要创新1、论文探索性地将研究主题放在大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探讨;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进行研究;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放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放在我国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国的战略措施的大机遇中进行研究,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论文试图以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互动关系为论文的切入点,研究论证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已经实现的客观存在,说明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然后,再回到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本源的追溯,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问题。3、论文试图将信息化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寻求现代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传统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文献中尚不多见,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较新的分析视角。4、论文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分析上,试图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论文不仅强调了中小企业较之国有大型企业具有产权清晰的优势,而且还特别强调了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充分竞争的“非垄断性市场”环境,从而迫使中小企业要为生存发展而奋斗,这是中小企业特别充满活力的源泉。5、论文在关于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强调“内向国际化”的方式、速度和规模会影响“外向国际化”的方式和发展速度,认为“只有当一国具备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后,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展”。这样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两种国际化的互动关系,而且符合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6、论文对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阐释,同时,尽可能赋予这些概念一些新意。在对“企业国际化”的概念阐述中,论文不仅介绍、评价了中外学者的五种相关定义,而且还界定了“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等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7、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模式设计相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以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现所研究问题的全貌。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数据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的资料缺乏,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较差,因此,论文在定量分析上只能以一些典型企业或调查为代表来说明总体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欠缺全面性和代表性。另外,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国际竞争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存在很多不同的定义,这也使得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撑,使得论文缺失了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同时,由于笔者缺乏长期在企业第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欠缺,使论文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时难免存在定义不够准确、分析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等诸多不足之处。

兰海东[7]2002年在《国有中小企业扭亏增盈策略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对国有中小企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的方法,深入剖析导致国有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乃至亏损的原因,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中小企业制度必须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国有中小企业效益的提高要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等措施来实现。 本文紧密结合当前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总体形势,对国有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海南柳琼工程机械实业联合公司扭亏增盈的目标进行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本论文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较强,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李伟[8]2004年在《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创造社会财富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发展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外部资金的较难获得所引致的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使得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金融压抑。我们说,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额度小”、“频率高”、“时间性强”的特点,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就是探讨如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资金需求进而弥补其“金融缺口”。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种类繁多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单靠一种或几种制度安排是难以奏效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企业融资结构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细致的实证分析,对国外的先进经验予以有效的借鉴,从而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内在规律。本文旨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力求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所进展。中小企业的金融周期表明,在企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对资金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本文以金融支持为主线,把金融支持贯串于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金融的不同需求,进而找出有效的金融支持手段。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约束反映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所产生的融资成本、资金的可得性、资金的数量、资金的及时提供及契约条件上。在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其在融资过程中就要选择适宜于自身实际的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具体来说就是:(1)在中小企业的创立阶段,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于民间借贷、非正规金融的支持(Business angel)等。虽然通过这些渠道获得资金的融资成本高于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但它们还是受到中小企业家的青睐,毕竟它们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特别是对季节性流动资金的需求);(2)从创立阶段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阶段,选择风险投资来解决企业的“融资缺口”是中小企业所采取的一个重要途径, I<WP=5>但由于风险投资者要求其所投资的中小企业在短期内要有较高的成长性,这就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排除出风险投资家的视野。在此情况下,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便成为中小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主要选择,而融资过程中的资金的规模劣势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使得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并且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样,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对弥补“金融缺口”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从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和金融周期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融资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它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等等,但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融资的高成本、资金规模和信息的劣势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直接融资市场之外,并且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金融缺口”是市场失灵的产物,它带来的是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保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政府有必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这些“公共产品”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目标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财政税收支持、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以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提供等。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和发展民间资本市场、推动和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黄明刚[9]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产品多样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据2012年国务院最新报道,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5200万户,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担负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贡献GDP的60%以上;80%以上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供给,65%的专利发明和75%以上的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差距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据银监会2014年末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数1144.6万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4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据中央财经大学民泰研究所2015年4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利率水平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研究集中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但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呢?国内学者大多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交易行为、与传统金融比较、风险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这些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操作层面的理论描述方面较多,对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的实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以网络经济与企业组织理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中介化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以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组成。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去金融中介化,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金融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分配不均衡。金融互联网化始终摆脱不了传统金融的体制束缚,只是在服务渠道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金融媒介的功能并未实质性改变,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并没有因为金融互联网化而改变,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客户,增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缺口和信贷配给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依然没有改变,闲散、碎片化的资金没有得到平等的均衡收益、金融的普惠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打破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匹配效率,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金融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富人金融向“草根”金融转变,大企业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加速了金融“脱媒”,进而促使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基因式”的变革,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通过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小额信用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方面电商平台记录了中小企业历史交易中诸如经营情况、财务信息等,为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了“草根”征信系统的便利,这些信息是主动获取的,客观、真实、可靠,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通过被动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容易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在中小企业违约时,会采取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关闭其电商业务,这样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没有实体合作,金融机构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相对要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虽然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贷款利率高,科技风险和制度性约束等缺陷。3.对P2P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P2P网络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从开始萌芽时平台数量的凤毛麟角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简单的类信用卡模式到类担保债券模式,再到如今的类资产证券化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更加多元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但是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信任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愿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倾向、信任质量、关系型社会资本和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投资人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信任的重要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的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歇业停业(包含隐形停运)的平台占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数近叁分之一。4.对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表明,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激励相容原则,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众筹融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中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得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其次,对投资者的激励。投资者通过众筹平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后,对众筹平台的激励。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方式是收取创意项目融资金额的4%-5%中介费用。所以众筹平台会设计非常好的市场规则来招揽优质创意项目,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创意项目融资资金,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但从众筹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发现,众筹作为新兴产业,众筹融资在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众筹融资只适用于创意项目融资。其次,投资者投资的资金监控难度大。众筹解决了创意项目筹资的问题,但是投资后资金无法监控。再次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最后,创意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5.对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比较与创新分析表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驱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网络小额信用贷款、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去金融中介化,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实践中,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受小贷公司政策限制;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平台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自身特殊风险等缺陷,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除有监管空白,野蛮生长客观原因外,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驱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一方面构建“电商+P2B”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2.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3.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叁点: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载体,并提出了“电商+P2B”网络借贷创新模式,其中“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模式,将成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模式。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法对理论的交叉验证,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事后访谈等获得了新的数据信息来源,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3.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

赵永刚[10]2005年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探索中小企业如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抓住机遇,谋求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这对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论文在阐述中小企业新型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目标,从企业的价值创造、战略要素、核心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微观层次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论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微观经济学、博弈论、演化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等有关分析方法,注重发展战略的可行性研究。与同类研究相比,本论文的特色在于以核心能力作为切入点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首先,论文通过对新型工业化的研究分析,得出中小企业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综合运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新型发展优势,促成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接着论文从市场治理、层级治理、网络治理叁个层次阐述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重点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资本两种战略要素所蕴涵的竞争优势,之后论文对“核心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深入研究,在C.K.Prahalad和Gary Hamel提出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理论基础上,剖析了“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对“核心能力”概念进行了拓展,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概念:然后在研究中引入着名的“Chain—Store Paradox”模型和“Stackelberg”模型,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进行细致深入的博弈分析,得出四种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模式,并进一步构建了“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之后论文分别就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与实施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给出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和须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论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绪论。论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新型工业化与中小企业。论述新型工业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要求。 第叁章: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依据。论述相应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微观分析。从市场治理、层级治理、网络治理叁个层次阐述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并重点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资本两种战略要素所蕴涵的竞争优势,进而剖析了“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运用的“核心能力”概念。 第五章: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博弈模型。通过博弈分析推导出适合中小企业的四种发展战略,进一步构建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博弈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六章: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分别论述了四种发展战略各自的运作机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晓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2]. 中小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D]. 吕勇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3].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 李奎. 中南大学. 2006

[4].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研究[D]. 杨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D]. 赵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6].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董春.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7]. 国有中小企业扭亏增盈策略研究与实践[D]. 兰海东. 南京理工大学. 2002

[8].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D]. 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9].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黄明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10].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赵永刚.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国有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