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论文_张睿钰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论文_张睿钰

(合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四川泸州 646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我院服用中药的患者,对已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药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因素、临床用药因素有关。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关对策,可提高用药安全,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334-01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药物目的无关的反应。近几年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明显增多,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作用、后遗作用、依赖性、特异性反应、致癌等。本文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对策,现总结如下。

1.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

1.1 药物自身因素

(1)药材品种,我国地广物丰,药草繁多,在几年千的用药过程中,中药的名称因地域的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川木通无毒,而关木通(马兜铃科)系肾毒性;南五加(五加科)无毒,北五加(萝藦科)有毒。因此,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必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2)药材产地,许多中药材,特别是植物类的药材所含的成分常常因所处的产地不一样而存在区别。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所接触的自然条件就不相同,如土壤、水质、气候、雨量、日照、温度、湿度及海拔的高度等等,均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同的药材品种,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药性,或者药性成分含量有区别,从而影响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3)采集时间,不同植物有自己的生长周期,采集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性成分。例如:苦谏皮,春夏季,苦谏素含量高,其毒性最大;蜂蜜,有毒蜂蜜多产于农历七月。由此可见不同采集时间,药物毒性不相同,也可增加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4)贮存条件,中药富含多种有机物与无机物,若贮存条件不当,可致药物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总论》云:凡药藏贮,宜常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去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例如:苦杏仁被酶解、斑螯被虫蛀后会药性散失或毒性减弱;升药经高温、强光会析出水银等等。(5)炮制方法,通过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可以便于制剂和贮存;可以改变药的性能。例如:芫花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去醋,以水浸泡一宿晒干用,则毒性减也。醋灸芫花的LD50较生品提高了一倍,促进肠蠕动的作用也较生品增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6)药材质量,药品标准要求药物规范、完善。不合格药品危害人体健康,而合格药品不等于没有质量问题。不同药厂生产的同一品种甚至同一药厂生产的不同批号产品的质量都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治疗问题更应引起注意—鱼腥草注射液(温吐80相差八倍)。(7)药物成分,有毒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与其毒性成分密切相关,例如:砒霜、生乌头、生半夏、雄黄、生附子、水银、生巴豆、生马钱子。马钱子含番木鳖碱,5~10mg中毒,30mg致死;巴豆含巴豆油,对消化道和皮肤很强作用,服用巴豆油20滴致死。

1.2 患者机体因素

(1)患者年龄,不同年龄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的多少应慎重考量。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和耐受力较弱。而老年人代谢、排泄能力减弱,更易药物蓄积中毒。(2)患者性别,例如麝香具有开窍醒神,破血消痈,散瘀滞血、催生下胎的功效,男性常量服用后无害,而妊娠期及月经期女性服用后,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或流产等。(3)病理状态,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可能对药性发生改变。例如气分热盛的患者,对大苦大寒类清性增加,可以耐受黄芩、黄连、石膏、栀子等苦寒之品。(4)体质差异,热药的耐受主要分为过敏体质、耐受体质、特异体质。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中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症状最严重,此外还有呼吸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几种表现可单一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其次,有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别不敏感,称为耐受体质,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因为遗传差异导致的先天耐受性,其二是因连续用药产生的后天耐受性。耐受性降低了药物的疗效也抑制了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三,特异体质患者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人群,该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与正常人不同。

1.3 临床用药因素

(1)给药途径,中药的用药途径分为体内给药和体表给药两大类。体内给药包括口服、肌肉及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直肠注射等,药物直接与消化道黏膜、肌肉组织接触,甚或直接注入血液,药物成分易被吸收,并很快分布于全身。体表给药包括皮肤与暴露黏膜给药等,药物吸收量少,速度慢,作用较缓和。同属体内给药范畴的不同给药方法,也因药物进入机体的具体部位不同,而影响药物成分的吸收速度及所产生的效应,因而,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口服安全性高于注射安全性。(2)用药剂量,药物剂量标准不统一,范围较大,用药随意性较大,剂量不规范,某些药物本身因素使得剂量难以控制。例如:朱砂,具有镇心安神定惊,清热解毒明目作用,药典用量0.1~0.5g,教材用量0.3~1g。蜈蚣,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之功效,辛温有毒,2005版《中药药典》中规定的剂量比较严格,为3~5g,但有些单位调配处方以条为基本单位,而蜈蚣小者仅0.5g,大者可达2g,大小重量相差4倍。某些其他动物药也存在内似问题。(3)用药疗程,某些中药本身无毒性,但长期使用可导致体内药物蓄积而发生不良反应。(4)辩证组方,临床上辩证错误,组方错误,也是导致用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十八反”“十九畏”形成于金元时期,是我国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重要内容。(5)中西药连用,存在共性,可配伍同用,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阿司匹林+白虎汤;中西药合用治疗“非典”等,联用时应注意理论体系不同,用药思想迥异,来源区别明显。例如:石膏、龙骨、瓦愣子等含钙的中药不宜与强心苷类西药合用,不免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可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关对策,可提高用药安全,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玉珍.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药事,2013,17(7):406-409.

[2]李长英,雷招宝.云南白药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38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40):3817-3819.

[3]罗山水,章新友,肖芬芬,等.中药不良反应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240-242.

论文作者:张睿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论文_张睿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