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途径论文,西部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06)05-0027-02
根据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的要求,我国农村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并向现代化迈进,这就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必须使农民素质有很大的提高,而这一任务将主要由农村成人教育来承担。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将农村成人教育界定为:一定的社会组织对脱离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在农村工作或生活的公民进行文化、技术和法制等再培训的过程和活动。成人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与西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与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具有生产性职能,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有效途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现实的生产力,可以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同时它所培养的人才的流动性相对较低,是西部发展较为稳定的人力因素。因此,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必将有力地推动西部贫困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目前西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我们“‘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课题组分别在青海省和云南省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实地调查。本文以在青海省的调查为例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在两个县按20%比例随机抽取8个乡镇;第二阶段按20%比例随机抽取18个行政村;第三阶段在抽取的行政村中,按20%比例随机抽样抽取有效样本户611个,构成了这次调查分析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在西部贫困农村,乡政府教委一般都是利用现有的学校建立教学基地,利用现有的教师、兽医、农技人员和计划生育工作站的业务人员作为师资,有时也播放教学光盘和录像,每次培训2小时,一年培训3~4次,方式是党员培训与技术培训交替进行;经费来源为乡统筹;教学内容为人口教育和种植、养殖技术。村委会的运作方式与乡的运作方式大致相同,但由于外出打工人多,人员很难召集,减轻农民负担后村里也没有了村统筹经费,所以常常是“会训结合”,亦即利用召开村民大会之际,请兽医站一些业务人员,来讲一讲养殖技术。在西部贫困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一年中召开村民大会的时间少,所以培训的次数也较少。
第一,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课题组调查时,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在被访问的611户家庭中,4.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两者合计共有6.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6%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49.4%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见表1)。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而调查显示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表1 基层组织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技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教育现状 频次
百分比(%)
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 4.3
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16 2.6
很少搞126 20.6
搞,是为了做样子 37
6
从未搞过 301 49.4
不清楚76 12.4
缺失 29 4.7
合计 611 100
第二,农村缺乏专门负责对村民进行教育的机构和组织。课题组在调查时,当问及是否参加过村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包括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时,在被访问的611户家庭中,30.6%的家庭认为“参加过村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包括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有9%的家庭认为“参加过乡(镇)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包括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只有8.5%的家庭认为“参加过县(市)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包括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农民夜校)”。这说明在农村并未真正推广农业技术,没有使较多的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受益,因而导致其影响不大。调查数据显示:在611户家庭中,43.9%的家庭“从来没有”参加过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而是“通过父子相传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包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生产就是在原来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这对农村实现现代化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农民只能通过其所联系的社会资源来获得农业技术知识,“读书看报自学农业科学技术”的比重高达39.9%,“通过职业技术学校掌握农业科学技术”的仅占16.3%。
表2 农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情况
农民是否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情况频次 百分比(%)
参加村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187 30.6
参加乡(镇)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55
9
参加县(市)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52 8.5
从来没有 268 43.9
缺失 49
8
合计 611 100
第三,缺经费、缺教师、缺教材。调查表明,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根本没有开展。因为既缺乏优秀的教师,又没有适合于农民职业教育的优秀教材,更没有足够的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作保证。多年来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欠账太多,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入不敷出,学校不得不靠向学生收费来维持日常工作运转,乡级政府和村组织连必要的中小学教育投资都无法满足,哪里顾得上农民的职业教育投资问题。很多乡村的农民教育机构实际上只剩下了一块空牌子。
农村教师素质差,教师队伍不稳定,也很少有人愿意去开发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定特点,要求动手实践能力强,然而事实却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成教师资往往来自中、小学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奇缺,比例严重失调,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也相对较低。成人教育教师水平低于普通中学教师,这已经是一种不成文的“说法”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师水平低下,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上述的三个原因要素中,不重视是最根本的要素,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因此也不可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更不可能主动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缺机构是关键要素,由于没有专门机构,乡政府、村委会只好采取“会训结合”方式,成效甚微;缺经费、教师和教材等必要要素,由于这些教学必要要素的缺乏,农村成人教育也只能流于形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将发生很大变化。目前的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因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及污染等问题,入世后将更加显现。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也对农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为应对入世后的挑战,农村成人教育应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第一,强化基层组织服务意识。乡政府和村委会要通过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换,引起管理者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基层行政机构形成了重管理、轻服务的模式,提起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工作,有人戏称为“催粮派款,刮宫流产”。由于重管理、轻服务,这样必然导致思想上忽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上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的。只有形成管理就是服务的现代行政理念,才可能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将农民的成人文化教育,当作重要的工作来做。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化,在农村成人教育方面实现了制度、阵地、师资、教材、资金、培训、检查评估等方面的统筹结合。各乡镇广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实验、示范、推广、经营、服务等多种活动,把实用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示范骨干和致富带头人,组织开展了优势品种、项目的科技培训。
经过国际比较,我国的水稻、蔬菜、水果、畜产品、中草药、水(海)产品的生产、加工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检疫、防疫、质检制度更为严格,有机、生态农业快速发展,这些产业、项目的竞争力将更强。围绕这些项目进行科技培训,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标准和市场化程度,保证农业生态和食品安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些都必须通过强化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方能实现。
第二,整合服务机构,建立高效而实用的农村成人教育机构。
其一,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可以考虑机构合并模式,将农技校、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等为农服务的机构整合,建成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使原有培训服务功能上一个新台阶。随着乡(镇)农科教服务中心的建立,原有的农村科技人员集“产学研”于一身,成为专业扎实、经验丰富、动手能力优的教学人员,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问题。例如,新疆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于1999年合并农技校、农技站、农机站、林业站,建成了乡农科教服务中心后,将科技教育整合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研究和普及的结合,建成了德国齐卡肉用种兔养殖场,办起了小型苜蓿粉加工厂,开设了庄稼医院,开展了新品种饲草鲁梅克斯实验、加工番茄品种试验,种植加工番茄亩产8吨的高产攻关田900亩,进行了灭蝗土鸡育雏试验,加快了农牧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二,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民合作组织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实质性的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将成为纸上谈兵,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民利益也难以兑现。没有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和组织保障,农业的竞争力就不会提高,中国的农业就长不大。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步履艰难,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农民教育与建立农民合作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实现农村成人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其三,农村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现在,很多地方城郊的高中、中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后的农村青年大多返乡务农,由于农村普通教育与城乡经济实际相脱节,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当地经济活动之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开发普通教育毕业生,是确保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卢贵敏对于农民培训,从政府的职能和加入WTO的农业准则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支持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的合理性。农民的技术培训不仅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而且符合WTO规则。“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起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属于公益性的支出范围,各级财政要保证经费供给;属于非公益性的生产经营性领域,则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解决资金问题。农民培训作为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公益性支出内容,符合公共财政支持的范围。同时,WTO《农业协议》将农民培训列入其‘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服务性的内容,其投入不受WTO农业规则的约束。WTO主要成员国也都将农民培训作为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所以,从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上看,加大对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的经费投入,是政府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西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模式应该是:政府由管理转变为服务;整合农技资源建立服务机构;政府公共财政大力支持。
(该论文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ZBKT056。项目负责人:李锐。承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