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救人有功论文_董天文

大黄救人有功论文_董天文

(四川省梓潼县工人医院 四川 梓潼 622150)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大黄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选取了三个不同的病例胃脘疼痛、温病、咳喘患者使用大黄进行治疗,对治疗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三个病例患者在服用了加有大黄的药物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已经得治痊愈。结论:大黄在临床治疗中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治疗咳喘、温病以及胃脘疼痛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可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救人;行滞破积;泻火解毒;咳喘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02-02

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经,属蓼科大黄属植物的根茎。价格低廉,药源丰富。为解除病员疾苦累建奇功,它默默无闻,因而并不为医家所重视,形成了“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偏见。因其功属峻烈,能荡涤实邪,故又有将军等别名之称。本品有泻火解毒,通便泻热,化瘀行滞止血等功能[1]。为临床所常用,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下法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现就笔者临床中运用大黄的一些肤浅体会叙述如下,若有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1.行滞破积通胃腑

由于大黄有行滞破积之功,故临床上有胃脘部疼痛而拒按,大便干燥者,当为首选药物。如我国最早研究杂病的专书《金匮要略》对于腹痛属实证者就常用大黄,方如大黄附子汤,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三物汤等都是以大黄为主的方剂,意在通滞泻下。《医学薪传》日“……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

病例一:王××,男,45岁,心窝部疼痛数载,每遇进食生冷诱发,自食白胡椒数粒常可缓解。近日旧病复发,服用白胡椒未见丝毫缓解。邀余诊治,见患者蜷卧于床,复被而睡。呻吟不止,时冒冷汗,询其口干思热饮,饮不多。乃前医用阿托品之故,诊得脉沉而弦,舌苔白而厚腻。此乃脾阳虚,阴寒积聚,运化失常也。治以温中散寒为主,方以理中汤合良附丸加味药有党参、白术、干姜、良姜、香附、木香、吴于、台乌、甘草,服药后痛势有增无减,追问大便四日未行,小便如常,痛处拒按。细思之,此阴寒积聚为主,非下不能去积,非温不能散寒也。又宗《金匮》大黄附子汤意,在上方基础上加行滞荡积之大黄,温中散寒之附片药后大便通而痛渐止。此六腑以通为用也。正如张子和所说:“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固大坚,下药乃补药也: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2.泻火解毒治温病

泻火解毒,荡涤实邪是大黄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温病多属火热之性,发痛急骤,来势凶猛。在卫分治不及时便很快传人气分,气分属正邪相争阶段,机体反应强烈,故出现但发热不恶寒,面红目赤、语声重浊,呼吸气粗,脉洪大等证候;若发热日晡益甚,口渴便秘,腹满谵语,脉沉数有力,舌苔老黄有刺者当属承气汤证[2-3]。所以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云:“舌苔边白但见中微黄者,即加大黄,甚不可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病例二:黄××,女,6岁,患儿高烧五日(体温在39至40℃之间),抽搐三日,西医诊为乙脑,经用甘露醇,镇静等药,病情仍无减轻。诊时但见患儿面红唇燥,目赤不闭,神昏时有谵语,手足妄动,烦燥不宁,病后一直未大便,但发现肛门处潮湿,并有粘液状物少许。脉沉数有力,舌红苔薄黄而干,此热结旁流之势也。处以小承气汤加味,药有大黄,厚朴,枳实、银花、连翘、钩腾、虫退、板兰根等。药后大便通,神识清,抽搐止,继养阴清热以善其后,病愈后亦无后遗症。本例属暑温范畴因三焦热炽,热极生风,阳阴腑实,热结旁流腑气上冲,扰乱神明,故须通腑泻热,泻火解毒为治。

3.上病下取疗咳喘

咳嗽气喘多分内伤外感两大类。外感者发病多急,病程短;内伤则病程长,发病缓慢。本证多属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宣发肃降之功能而发为咳喘,临床中属外感者易治,而属内伤者难疗。

病例三:刘××,男,年有七旬晋三,素有咳喘,服药无效。近日病情加重,延余诊治。但见患者半卧于床,两眼有神,呼吸深长有余,脘腹痞闷,诊得两脉沉数有力,舌红苔白而厚,细问之素食辛辣,助火生痰。前医多谓七旬高龄,不足为主,屡用参芪,地黄类罔效。患者自述五日未大便。细思之肺气不降可引起大便不行。大便不通亦可引起肺气不降出现咳喘,故治以通大便为主而达降肺气之目的,药用杏仁、桔梗、大黄、枳实、甘草等,并备人参十克若服药后出现虚脱急服之。药后约一小时先矢气后大便一次,渐觉咳喘有所减轻。二诊时患者已能平卧,脘腹痞闷有所好转,厚苔渐退,此腑气通,肺气降,病情好转之势。继以生脉散加味照顾正气,高龄患者不可攻伐太过。此例便是根据《内经·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意辨治的。《仁斋直指》也指出“又有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因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可引起大便不畅。腑气不通亦可引起肺气不降而上逆发生咳喘。故本例用大黄等药使大便通肺气降而咳喘渐平。此即“病在上者,下取之”之意。

4.小结

大黄一药,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列为药中四维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379法中用大黄的就有54处,112方93味药中用大黄的也有16方之多;《金匮要略》330法中用大黄的有32法,116方用大黄的也有21方。可见古人对大黄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重视的,以大黄为主组成的方剂有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菌陈蒿汤等方,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延用至今。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对多种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还有抗病毒,抗真菌,抗肿瘤等作用。通过临床运用,大黄确实是一味价廉物美而具实效的重要药材之一[4-6]。它不仅对以上几个病例有效,而对诸如肠痈、黄疸、血证、伤科等方面都常用,由于篇幅有限此不赘述。所以我们应当说:“人参杀人有过,大黄救人有功”。因大黄性属峻烈,任何药物既有它的适应证,亦有它的禁忌证,所以对病邪在表,未曾入里,体弱无邪,孕妇产后,妇女经期还是应当慎用,用药时还应当注意正气,中病即止。

【参考文献】

[1]王晓红.中药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新功效[J].亚太传统医药,2013,09(07):159-160.

[2]孔燕凌.大黄功用变化探析[J].光明中医,2010,25(10):1913-1914.

[3]何惠芳.浅谈大黄的药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06):93-94.

[4]宋雨泽,曾滨阳,任历等.生物效价法测定大黄炮制品活血化瘀功效[J].中成药,2014,36(69):1921-1924.

[5]余志友,伍涛.大黄的临床应用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3, 19(34):50-51.

[6]范薏淇,赵嫣虹.大黄祛痰作用的探究[J].医学信息, 2016,29(14):19-20.

论文作者:董天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  ;  ;  ;  ;  ;  ;  ;  

大黄救人有功论文_董天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