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超市大火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材超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材超市已经和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应对,很可能就是未来几年内中国整个零售行业变革的沙盘推演。
2005年的春节前,全球最大的建材零售巨头家得宝(Home Depot)将斥资2亿美元收购东方家园49%股份的消息,突然传得沸沸扬扬。随后,包括百安居、欧倍德、家世界等所有在华建材超市都传来可能要被家得宝收购的消息,一时间,家得宝虽然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国内已经建立起来的80多家建材超市,似乎都被笼罩在了它庞大的阴影下。
相对于2400亿美元的零售市场预期规模,建材行业6500亿元人民币的盘子相对小很多,使得本来起步就晚的本土企业更感觉到腾挪空间的局促,也就更早地进入了发展的困难期。对于中国零售业,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份悲观的预测报告——加入WTO后的3到5年内,中国零售业60%甚至80%的市场将被外资占据,30%的市场份额将由国内零售巨头把持,仅剩10%的市场份额则掌握在地区性零售巨头手中。
因此,建材超市已经和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和应对,很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内中国整个零售行业变革的沙盘推演。
老师来了
家得宝几乎是所有中国本土建材超市的老师。
1994年,东方家园总裁张宏伟去美国考察商业项目,当他第一次接触家得宝时,就被家得宝的运营模式吸引住了。成立于1978年的家得宝,采用仓储连锁超市来经营建材和家居用品。第一年销售收入就达到700万美元,仅用15年时间就进入世界500强的前50位。
张宏伟希望将这一模式移植到中国。经过4年多的选址与培训,1999年,在北京丽泽桥西南角,第一家东方家园建材超市正式开业。这个超市与家得宝浅橙色的建材连锁店极为相似:近万米的停车场、平整的草坪,红、黄色调“大箱子”里拥有宽敞的购物空间,各种建材产品分门别类地排列在货架上,身穿红色围裙而通晓建材产品的导购热情地解答你的疑问。从外面看,东方家园除了改变家得宝的“橙色”外,一切都与家得宝没什么不同。
事实上,东方家园一直在竭力照搬家得宝的零售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例如在采购上,东方家园采用的是与家得宝一样的做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经营;在管理上,张宏伟生怕学得不像,还高薪聘请家得宝、欧倍德的高管人员加盟东方家园;甚至连广告的模式都搬了过来。
在当时,建材市场极其混乱无序,摊位制市场经营与管理相分离,没有强有力的质量与服务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商品的同质化竞争、经销商漫天要价、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等,以至于一家建材市场打出了“先行赔付”的口号就可以招揽来很多客户。所以,东方家园的出现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精致的装修、售货员的统一着装、统一标价的形式和干净有序的店面,都更新了人们对于建材城的传统概念。最初几年,东方家园发展迅速,业绩逐年递增。张宏伟甚至一度宣布将在2006年发展到100家店,2008年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中国建材超市零售企业面临的不是同业态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与传统的摊位市场的竞争。
到目前之止,东方家园旗下已经拥有22家店,成为国内建材超市行业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而1996年成立的天津家居装饰建材中心(天津家居的前身),还早于张宏伟的东方家园,是第一家仿照家得宝模式成立的建材零售连锁超市,那时门店里的货架甚至都是仿照家得宝原样搬进来的。杜厦,家世界集团总裁,凭借5.2亿元人民币资产在2004年福布斯富豪榜排名第八。家世界集团旗下家居有8家建材超市,全部集中在北方城市,其中有4家都在天津,形成区域性优势。
与张宏伟相比,杜厦与家得宝的关系更加密切,他甚至不惜耗资数千万元,把所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送到家得宝培训。家世界独立董事James W.Inglis,曾担任家得宝负责全球采购的执行副总裁,在高管层中排名第四。他离开家得宝的时候,曾一度引起轰动,当时《时代周刊》用4个版面,两幅大照片来报道。
然而,模式可以克隆,但成功却往往很难复制。
当东方家园在大肆扩张,店面增加到目前的22家的时候,张宏伟已经明显感到来自资金、人才、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压力,建材超市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金需求非常大,运作相对复杂,当规模扩大时,相应的管理复杂度也会成倍地提高。张宏伟面临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更好运营现在的东方家园。
赵映强,东方家园总裁助理,同时兼任信息中心总监。他现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遍布全国各地的22家店面管理起来。比如统一采购要随时精确了解每个分店的货物存量和销售量,再根据每个分店情况安排购买、配送和储存,分店的增加自然对IT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赵映强还需要面对另外的现实是,集团已经没有能力为他提供更多的资源。建材超市行业,与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普通超市不同,其投入回收期相对较长。一般一个门店从建店到盈利需要三年时间,目前东方家园大部分店开店时间大多未满三年,加上其大部分土地都是由东方集团购置,其资金紧张的问题更加突出。
除了规模扩张过快外,东方家园后来推行“四位一体”的模式,也就是建材、家居、家具、家装四位一体,更加大了东方家园的管理难度。这四个不同的行业,由一班人马来运作简直是不可能的。
2004年底,张宏伟显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着手对东方家园进行调整。将家具剥离,从四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并大幅降低家装的业务比重,同时也有意识地放缓扩张的步伐。
与家得宝的合资意向,也是东方家园的一个补救办法。由于经营以及资金等问题,东方家园确有出手之意,而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家得宝显然也有收购的意愿,但股权比例上的分歧,或许也是谈判至今仍在艰难进行的原因。了解家得宝的人都知道,全面参与管理而又不控股在家得宝的国际扩张中是绝无先例的。家得宝如果与东方家园合资,必将全面参与东方家园的管理。即使在董事会和华尔街投资者的压力下,急于开拓中国业务,强硬的家得宝也不愿意仅仅处于“陪练”的位置。可是来自张宏伟更为明确的信息是:东方集团一定要控股,股权最多出售49%。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东方家园才考虑出售。
更加难以确定的因素是,张宏伟希望东方家园在2005年底可以顺利实现香港上市。有了家得宝的支持,东方家园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完全可以预期,当东方家园市值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提升时,摆在家得宝面前的将是更大的难题:如果要想持有东方家园更多的股份以实现控股,它将付出比现在多出数倍的代价,而这一切都是它自己造成的。
而杜厦在一开始就明白,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将建材超市业务做大。因此,家世界成立不久,杜厦就几次飞向亚特兰大,与家得宝谈合资事宜,双方甚至一度签署了合资意向书,但最终还是因价格问题没有谈妥。
杜厦现在集中精力要发展的是家世界旗下另一品牌家乐。在杜厦眼里,沃尔玛睥睨天下,但它在法国被家乐福打败;在德国被麦德隆击退;在英国并购了英国第四大零售商阿斯达,可英国市场依然被本土的泰斯科和三思百利统治着。他希望在中国,家乐可以成为抵抗沃尔玛的力量之一。并计划在2005年12月之前,将主力品牌“家乐”在北方地区确立难以撼动的绝对优势。
当杜厦精心在北方布控防范沃尔玛时,他已经没有力量考虑对抗家得宝,与外资的合作只是时机把握的问题。
巨鲸的胃口
华尔街许多投资者现在已经相信:4年前,GE原CEO杰克·韦尔奇没有最终选择鲍勃(Bob Nardelli)接班是个错误。
2005年3月7日,全球第二大连锁零售商、最大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Home Depot)亚特兰大总部一片喜气洋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鲍勃更是意气风发,与员工共同举杯庆祝家得宝2004财年取得的辉煌业绩:销售收入高达73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2.8%:净利润达到创纪录的5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0.2%。鲍勃更是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在2007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直追沃尔玛。
现年58岁的Bill Patterson于2004年9月被任命为家得宝的亚洲总裁,他最大的任务就是开拓中国业务,但接触过Patterson的人都认为,他虽然有30多年零售业从业经验,但并不了解中国。
不管全球的形势如何,卫哲希望百安居在国内能够打败家得宝
北京、沈阳、重庆等南北方均有以南方为主,集中在北京、上以天津、西安等为主,集中以南方为主,集中在二、三城市
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在北方二、三线城市
原计划2006年开店100家
至2008年,在30多个城市开 2~3年内,集中北方开办202005年开设7家店,2010年发展
现进行调整,扩张放缓设分店,连锁店总数将达80家家以上的连锁店 到38家
或许正是由于对中国市场的陌生,虽然早在2002年家得宝董事会就决定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深圳建立两个采购中心,并取了“家得宝”这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但一直没有在国内开店。
直到2005年1月,鲍勃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才透露“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将效仿其在加拿大和墨西哥市场的做法”。在这两个国家,家得宝采取的策略是买下小的连锁企业,同时也开设自己的新店。
鲍勃的采访被很多人认为是家得宝要在中国真正发力的信号。最让业界关注的是,家得宝完全有实力将在中国所有的竞争对手一网打尽,这也符合家得宝的强悍的个性。
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城市,家得宝就密密麻麻布建了40多家店,将这个城市全面覆盖,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全部吃掉或赶出市场;在整个美国,家得宝采取这种对重点城市整体“吃干抹净”的策略,已经让许许多多的竞争对手倒闭,仅存的竞争对手LOWE'S在美国的《反垄断法》的“保护”下,极力避开家得宝的锋芒,将店面重新设计,使之更明亮,富有色彩,以吸引女性用户。
家得宝的巨鲸般的企业性格在鲍勃担任总裁之后,发挥得更加明显。
2000年11月,鲍勃抓住韦尔奇不放:“你要告诉我原因。”但令他失望的是,韦尔奇至今也未能说出伊梅尔特比他更适合做GE总裁的原因。接任家得宝总裁之后,鲍勃在家得宝进行了一系列“铁血改革”。
在最初的一年半时间里,鲍勃换掉了家得宝39位高层中的24位,并新任命了包括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在内的高层职位,改变了家得宝从形象设计到管理流程等几乎所有的内容。
这不仅成功止住了家得宝销售下滑的趋势,销售收入也从鲍勃担任CEO时的45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731亿美元,2002年这位没有零售业背景的CEO又兼任家得宝董事长。
很长一段时间,家得宝海外扩张战略并不成功,除了在加拿大市场取得成功外,在南美洲的墨西哥、智利、阿根廷等地都“败走麦城”。董事会一度对海外扩张战略产生怀疑。但鲍勃这位“枭雄式”的人物,很快从“外行”进入角色,让家得宝更具复制性和扩张性。
家得宝的业务全部集中在北美地区,目前的门店数量已接近1800家,在美国《反垄断法》的影响下,家得宝在北美市场很难有更大的作为。与此同时,来自董事会以及华尔街的压力,也要求鲍勃必须开拓除美国、加拿大之外的其他海外市场。
随着2004财年业绩的公布,家得宝将2005年定位在“扩展业务和扩大市场”,以实现9%至12%的销售增长预期。而中国这个庞大而缺少有力竞争对手的市场,对家得宝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一直关注建材市场的家居易站资讯公司总裁齐跃介绍,中国建材超市才刚刚起步,市场份额与传统摊位相比还很低。在上海建材超市的市场份额在20%左右,在北京市场约10%。但从趋势来看,建材连锁超市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800~15000美元之间时,将是个人购房的高峰期。我国现在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可以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有关专家认为,未来3年,我国装饰建材市场空间巨大。预计,“十五”期间我国住房装修产值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装修建材需求有望突破6500亿元。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装饰建材工业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4%,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90%以上为摊位业态,约500亿元建材超市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没有类似美国的《反垄断法》,在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前,强悍的家得宝可以任意驰骋,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正因此,鲍勃将家得宝要突破的下一个市场锁定在中国:“家得宝将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取得建材市场的主导地位”。
并购大战
百安居可能是家得宝进入中国遇到的唯一的竞争对手。
2004年11月,距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开放大限不过数天之遥。百安居母公司英国翠丰集团的公告显示,百安居中国以69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5亿元)收购中国5家普尔斯马特会员店。百安居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购买,并计划在2005年内全部改建成百安居建材超市。
其实普尔斯马特的店面本身对百安居来说一文不值。百安居要对普尔斯马特原来的店面进行全面改造,甚至就连地基也要刨开重建,因为建材超市的荷载承重为每平米5吨,原来店面的地基达不到这个要求。百安居以每个店面高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重金收购普尔斯马特的5个店面,收购的就是土地与时间,对于是否赚钱倒并不关注。
这5家店全面改造之后,百安居的店面数量将从21家迅速增至26家,很可能超过东方家园,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建材超市。继此之后,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卫哲高调宣称要进行“地毯式的吞噬”,通过收购兼并以迅速扩充规模,并进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区域内比较富裕的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部分城市,扩大战线。
并购战似乎已经在百安居与家得宝之间打响。东方家园、家世界甚至德国欧倍德都已经出现百安居的身影,虽然一切都在谈判之中,存在很大的变数,而最能与家得宝争夺收购的无疑就是百安居,这家在中国建材超市行业目前唯一成功的外资公司。
现在,中国已成为除英国、法国之外,百安居全球的第三大市场。2003年,百安居在中国的业绩是20.1亿元人民币,2004年上半年销售额比2003年同期增长76.2%,利润增长400%,成为中国装饰建材市场的新领军者。
“我们计划2005年在中国做到100亿元。”卫哲说。
进入中国建材超市行业的外资公司非常多,除了百安居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德国的欧倍德与法国的乐华梅兰。但只有百安居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改造,这不能不归功于现任百安居中国总裁卫哲。
与鲍勃一样,卫哲也是从外行进入建材超市行业少数成功转型的案例。1996年,还在普华永道的卫哲前往英国翠丰集团总部进行考察,当时普华永道正在为百安居进入中国市场做战略咨询。年仅34岁的卫哲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是迄今为止世界500强公司中最年轻的地域总裁之一。
事实上,百安居也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外磨合,才最终完成对中国市场的准确把握与理解。正如沃顿商学院赫林教授说:就像上学要付学费一样,要读懂中国市场就得付出代价。不容忽视的是,更多的外资还处于学习阶段。
早在1990年就已经在中国开展采购业务的法国乐华梅兰,1998年分别在广州和上海成立两个全球采购中心,从中国采购装修材料供应乐华梅兰全球各地的商店。在与家世界合作谈判不欢而散后,乐华梅兰直到2004年底才在北京建立第一家店,首家乐华梅兰店只有80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仅相当于北京百安居四季青店一层的面积。
现在的乐华梅兰管理层几乎全部来自法国,在中国这种繁杂的市场环境下,以外方占主导的乐华梅兰,在建店管理等各方面的成本都居高不下。显然,乐华梅兰要想真正在中国站住脚还需要交纳更多的学费。
另一家外资公司,德国的欧倍德在建店方面,最初就吸引大批中方管理人员加盟,一度在中国开设到11家店面,并计划每年在中国新建10家建材超市,到2013年将超过100家。但随着2004年中国区总裁李凤江的离职,中方、外方之间的人事纷争的余音一直没有平息,严重影响了欧倍德在中国的销售业务。现在,与东方家园、家世界一样,欧倍德已经被家得宝、百安居列为被收购对象。
完成本土化改造的百安居,已经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甩到后面,即使是家得宝的到来,它也需要2~3年时间适应本土情况,那时的百安居可能已经完成对全国市场的布局。按照卫哲的计划,家得宝即使成功收购东方家园与家世界,百安居依然可以保持在中国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现在卫哲唯一需要担心是,英国翠丰集团那些老态龙钟的董事会成员会不会出售百安居。家得宝正在利用它强大的资金优势与翠丰集团进行并购谈判,前者欲以143亿美元的天价,吃下翠丰这个超级非食品专业零售投资集团。这其中,对家得宝最具诱惑力的,就是百安居中国公司。
与家得宝同样蓄势待发的还有LOWE'S。有媒体报道,LOWE'S董事长一行人曾参观考察了深圳百安居罗湖店,陪同人员有百安居全球总裁,显然,LOWE'S也希望至少在百安居中国这个层面参与股权。
现在,卫哲所能做的就是跑马圈地,他也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能与家得宝在中国市场一决高下,还是为大股东在谈判的时候能够拿一个好的价格。
和自己赛跑
“家得宝太可怕,它可以动用数十亿美元用于收购,也有能力为进入中国市场而支付数亿美元的学费”,家福特的总裁王月曾先后在家世界、东方家园和百安居担任要职,还在家得宝学习半年,很是了解一些底细:“家得宝又不可怕,即使它采用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它对中国零售市场、家居文化的理解,以及与中方管理层的磨合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现在,它还没有开始交学费。”
2005年1月,家福特供货商大会上,王月提出供应商也是上帝。因为王月需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难题在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之前,还要保证现金流的正常运转。
做为规模尚小的家福特面临最大的尴尬是进同一品牌的产品,合肥店只能与合肥经销商谈,而南昌店只能与南昌经销商谈,达不成规模采购,无法降低进货成本,国内这种落后的供应链模式与建材超市这种先进业态形成矛盾。
这意味着,家福特一个单店就会成为独立的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还没有开始布局,家福特在采购方面就处于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王月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链的问题。因为建材超市的现金流没有百货超市那么快,在一个迅速扩张的过程中,保证资金链的连续非常重要。
于是,王月在采购方面与当地经销商积极合作,使家福特在本地采购已经占到采购总量的70%,一方面适应中国落后的建材供应链模式,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保证现金流正常运转。
800~15000美元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这个区间,将是个人购房的高峰
1000美元
中国目前人均GDP
6500亿元人民币
2005年中国建材需求预测
“十五”期间中国住房装修产值递增速度
<10%∶95%
目前中国建材超市市场份额:发达国家建材超市市场份额
从长期来看,中国建材市场还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建材超市则
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王月的目标的是第一年不盈利的店不开,资金链一旦出现问题,王月面临的局面恐怕还不如东方家园好。让王月感到欣慰的是,家福特南昌店开业半年开始盈利,合肥店现金流也很好,当年盈利没有问题。
在选址方面,王月也是煞费苦心。家福特的第一站选择没有建材超市的南昌,2004年3月开业的南昌店,既避免了同业的竞争,又规范了当地市场。王月的第二站选择了合肥。王月估算,合肥人口超过150万,家庭装修材料至少20亿元的市场,一个万米的建材超市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就可以保本,再卖就可以赚钱,一年销售2亿元,10个店才能满足这个市场需要。即使传统摊位市场仍占到70%~80%市场份额,不考虑竞争淘汰,再开2~3个店没有问题,只要经营好就能赚钱。
家福特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重点经营二、三级城市,采取低价策略,为工薪阶层服务。王月计划到2005年家福特店面达到6家,理想状态是在2007年保持整体盈利,并在香港上市。
与王月一样,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还有杜厦。目前家世界旗下家居、家乐共拥有69家店铺,除北京之外,家世界没有进入其他商业竞争最激烈的城市,反而固守在天津、西安等城市。相比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企业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在众多城市纷纷布局的做法,家世界采取的是强化区域发展的战略,在单个城市集中力量,快速完成整体布局,确保每进入一个城市就能占领优势地位。
这一对策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效果。在百安居卫哲看来,内资企业的优势在于地域性,只要做到地区连锁,就进可攻,退可守。也正因此,百安居没有在天津开店,就是因为本地企业足够强势,“要么不去天津,要去起码得开3~5家”。
家居易站的总裁齐跃也相信,中国建材超市零售商还有机会。传统的摊位制经营模式还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即使在适合建材连锁超市这种业态的一线城市,比如上海的比例只有20%,北京、广州甚至不足10%。从趋势来看,建材超市零售商的发展壮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发达国家,95%的建材零售都是通过连锁超市渠道卖出去的。
因此,中国建材超市零售企业面临的不是同业态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与传统的摊位市场的竞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目前尚处于建材超市的业态将逐渐取代摊位制建材市场的阶段,本土建材超市零售企业的真正对手还是自己,正如王月所说的,“因为市场太巨大,其实我们跟外资没有直面竞争。如果经营不好,不是因为其他超市的竞争,而是因为他自己没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