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冻胀、翻浆、春融滑坍是严寒地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路基常见病害,多发生于东北等严寒地区。由于路堑边坡形成后,坡面及坡脚位置积聚水分,形成高含水量季节性冻土,形成聚冰带,在春融雪水渗流时,沿未融的冻结层面形成春融滑坍。该文从春融滑坍产生原因、处理方法进行阐述,为今后在严寒地区路基施工时预防和治理春融滑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严寒地区;路基;春融滑坍
1.路基春融滑坍原因分析
1.1 病害表现
富水、饱冰的边坡土体,在冻融界面之上发生的缓慢蠕动或快速滑动变形。
1.2形成原因
由于路堑边坡形成后,土质边坡天然含水率过大,积聚水分较多,冬季形成高含水量季节性冻土,造成水分聚流,土体内形成密集的扁冰体及层主聚冰带,春融后所释放出的水使土容重增大,且强度降低,加之受地表融雪渗流及春季降雨入渗的影响,导致边坡浅层土体内水分短时间内大临增加,从而造成坡面表层土体失稳,沿下部未融冻结层面滑坍,出现春融滑坍现象。
1.3分布特点
多发生在土质边坡,开挖深度10m以上的路堑阴面边坡。
2.防治路堑边坡春融滑坍的措施
路堑边坡的春融滑坍,首先是沿冰融面滑动而形成裂缝,加之融雪水、地表水的渗入,由上而下,由小变大逐级产生坡面土体的局部滑坍变形,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即边坡上部形成平台或受水区、地表水全部下渗,使坡面下土体的强度遭到严重的削弱而不能承受自身重量时,就能发生坡面土体较大规模的滑坍变形。路堑过坡的春融滑坍一旦发生,滑坍土有可能掩埋线路,造成重大安全隐患。铁路路基春融滑坍边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进行治理。
2.1调整边坡坡率和防护形式
这是一种常采用的防治措施。由于季节性冻土受温度变化,边坡高度较大,为防止病害再次发生,将原设计1:1.75坡率调整为1:2.2和1:2.25,使扁冰体、聚冰带变缓,滑坍面上土体容重减小,下滑力变小。
同时边坡设置仰斜排水孔,疏散土体内积聚的水分,顺线路方向2.0m,垂直线路方向3.0m,呈三角形布置,孔内设置塑料渗水盲管,管径0.1m,孔深4.0m,并设置向外5°的排水坡(如图2.1所示)。
2.2设置渗水暗沟
由于该段路堑两侧土体地下水丰富,为形成有效排水通路,能够降低土体含水率在,减少边坡冻胀机率,沿侧沟平台下设渗水暗沟,沟宽1.2m,沟底设直径0.315m的PVC带孔双壁波纹渗水管,沟内填洗净碎石,碎石外包土工布,向路堑外路基结合部位排水,沿线路纵向每隔30m设置一处圆形检查井,在暗沟端部设保温出口,保证冬季正常流水(如图2.2所示)。
2.3设置挡土墙防护
由于春融滑坍面是自上而下的坍落,上起堑顶边缘,下露于高出平台的边坡处,中间的滑坍面受控于冻融界面,滑坍体厚度一般为1.0~3.0M,且滑坍面为一个土层,所以增设重力式路堑挡土墙来防治春融滑坍。
挡土墙墙高4m,采用C30片石混凝土浇筑,挡土墙面坡坡度1:0.25,背坡坡度1:0.25,挡土墙基础埋深不小于2.3m。沿墙长、墙高每隔2~3m较差布置泄水孔,孔径0.1m,内设PVC管,进水口用透水土工布包裹。沿纵向每隔10~20m设伸缩缝,缝宽0.02m。墙后设置塑料排水片材,设0.5m后砂夹卵石反滤层。墙后即可开挖采用土钉临时支护。保证边坡稳定(如图2.4所示)。
3.施工注意事项
3.1施工前应及时完善临时排水系统,临时排水设施应与原排水系统及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保证施工场地排水通畅。天沟应及时铺砌,避免由于排水不畅造成路基病害。
3.2 重力式挡土墙基坑应跳槽开挖,分段开挖,加强临时支护。开挖后及时验槽,认真核对地质资料。
3.3 挡土墙需及时浇筑墙身,墙身不应有水平施工缝,基坑及时回填夯实。
4.安全防护措施
4.1现场设专人指挥、调度,临边暗沟设立明显标志,防止机械倾覆。
4.2机械运行中严禁接触转动部位,以及检修作业。在修理工作装置时应使其降到最低位置并应在悬空部位垫上垫木。
4.3配合作业人员应在机械回转半径以外工作。当必须在回转半径以内工作时,应停止机械回转并制动好后方可作业。
5.环境保护措施
5.1路基土方应集中弃土,禁止乱挖乱弃。
5.2做好路基表面临时排水,减少雨水冲蚀边坡造成的水土流失。
5.3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集中进行,所产生的含油污水集中收集,经澄清、吸附出油后回用或散排。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封装,回收利用或运至环保部门指定场所进行处理。
6.结束语
在严寒地区,由于气候与地质条件因素影响,会产生冻胀、翻浆、滑坍等病害现象,给铁路路基造成各种威胁和破坏。施工前要认真核对地质情况,对比地下水变化情况,高边坡越冬需完成防护和天沟排水,截、排水相结合。施工中一旦发生春融滑坍现象,可采取以上治理方法进行的整治,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论文作者:程伟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路基论文; 挡土墙论文; 暗沟论文; 冻土论文; 病害论文; 严寒论文; 季节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