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研究现代化促进党史学科的新发展_历史政治论文

以党史研究现代化促进党史学科的新发展_历史政治论文

以党史研究的现代化促党史学科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史论文,新发展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党史学发展到今天,应当说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了不起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5年间,党史学在拨乱反正和科学的基础上,已经发展成一门相当活跃的和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学科。但是,就党史学的现状而言,却不那么令人满意。90年代以来党史学科所显露出的萎缩和衰落之势,圈内的人比圈外的人有更深切的体会。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党史学科自身考察,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中共党史学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即党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所从事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已有73年的历史,拥有5千余万党员,执掌和领导着一个占世界1/5人口的东方大国,进行着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按理说,党史学面对这样一个历史主角和历史主题,不应该感到迷茫、困惑和无所作为。其所以如此,依笔者之见,主要是因为党史学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前,还未调整好自己的方位,没有解决好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由表及里的深刻变革。面对这种变革,中国的学术界和所有的学科都面临变革自身,适应社会的问题,面对本学科的窘境,怨天尤人,于事无补,祈求别人重视和恩赐,只是杯水车薪,只有调整自己,变革自身,适应社会的变化,解决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才会找到生存发展的阳关道。党史学面对和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党史学要解决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问题,关键是要实现研究的现代化,使党史研究在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领域和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手段等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换言之,党史学就是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要求,调整好自己的方位,并在这个大前提下,像李大钊在《研究历史的任务》中说的,“本着新的眼光”和“知识”,对历史“去不断的改作重作”。在研究目的方面,党史学一定要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方面,党史工作者应当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紧紧地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条党史主线开展研究。

我认为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集团,她有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她的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着这样的一个远大的理想,她必须从中国的实际一步步做起。中国共产党所从事和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走向这一目标的头一步,这场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赢得了中国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使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也为中国社会由被动现代化转向主动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所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是我们党有计划地在一穷二白的国土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尝试。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奠定了我们今天搞现代化的基本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这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对我国现代化的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给后来人留下了极宝贵的启示和教训。粉碎“四人帮”和中止“文化大革命”之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使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纵观党的73年的历史,不能因为经历了长期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而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看作是所谓“路线斗争”的历史。否则,就不能反映党的历史的真正面貌。

第二,就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来说,就是专心致志地、一心一意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邓小平多次指出的:这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他还强调:各条战线上的群众和干部,都要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基于此,党史研究就不能脱离这个“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党史工作者就应当明确地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并努力研究如何服务得好,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党史工作的好坏、是非标准。

可能有人觉得党史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是什么新问题,更用不着说什么研究目的的现代化。其实不然,党史研究者并不是对此十分明确,即使明确但服务意识并不强。所谓服务意识强,就是在研究问题时,随时想到应如何服务。如研究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段历史时,就首先应该考虑到这段历史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认识到,这段历史是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这是因为:第一,辛亥革命一役虽然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步,但革命后人们的情绪和客观形势都处于低落状态。五四运动为先进分子增强现代化意识,推进现代化进程,开辟了新的道路,随后兴起的国民革命重新打开革命局面,并一直持续到1949年。第二,引进和传播了最高层次的现代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并开始在群众中造成一定影响,开始在社会政治领域占有一定地位,为其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现代化历史任务打下基础。第三,国共两大现代化政党合作,以武装斗争形式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是实现变被动社会现代化为主动社会现代化而夺取政权的再尝试。如果这样认识,那么这一段历史中对人和事的考察就进入了新的现代化的角度。可见,强调研究目的的现代化是必要的,有好处的。它可以增强人们的服务意识,引导人们认真考虑如何把党史的研究纳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范围。

也有人认为党史研究内容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线对民主革命时期不适用,因为民主革命的主线是反帝反封建,是进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这种说法只看到表面,而没有看到本质,没有弄清楚反帝反封建,推翻反动政权的目的是什么。对此,毛泽东说得很清楚。他在194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应该知道,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我们搞政治,搞政府,搞军队为的什么?是要破坏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治、旧政府、旧军队。”“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力量不取消,生产力就不能解放,经济就不能发展。因此,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倒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政治、军事,而搞政治、军事仅仅是为着解放生产力。学过社会科学的同志懂得这一条,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向上发展的问题。”

党史研究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何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题展开研究,这需要众多的党史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我以为,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第一、党史研究应该承担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历史论证的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面向未来,开创未来的事业。各级干部应清楚这一历史进程的意义和规律,能把握得住这一历史进程的机遇和关键因素。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但着眼点是在今天和未来。人们如何解释历史,反映了他们如何设想未来。若要正确地把握住现在,首先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正如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所言:“无限的未来世界,只有在过去的崇楼顶上,才能看得清楚”;“我们登这过去的崇楼登的愈高,愈能把未来人生的光景及其道路认识的愈清。”党史研究应当帮助人们登上这“过去的崇楼”,以便高瞻远瞩地认识我们正在开创的壮丽事业。

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主题,党史研究需要论证的课题是很多的。比如:应当对中国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有说服力的论证。党史研究应当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应当向世人指出:虽然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几代志士仁人为之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但唯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指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不独是中国现代化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无数的牺牲。中国各族人民只有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才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理想。党史研究还应当担负起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点后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模式与道路,曾走过很大的弯路,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党史工作者虽然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总结,但是不够的。对这些经验和教训,需要用现代化的眼光和现代化的知识加以“重作”、“改作”,以便使之发挥更大的“效力”。总之,有关中国现代化的许多问题有待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论证,许多经验教训有待给予科学的总结。只要党史学能够对此做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有说服力地论证和总结,就一定能在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地干现代化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党史研究应当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的建设一样,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多种形式的不懈努力。党史学的性质和功能,使党史学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这种优势。

首先,党史研究应该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一系列研究成果。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是人的现代化。换言之,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的现代化主要是通过能动的教育实现的。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之一。为了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的中国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不能只凭干干巴巴的说教,应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面对青少年,更应当善于以实例启发、诱导。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中,充分体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党史学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向今天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展现这些精神。还可以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党史人物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他们在中国现代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告诉人们衡量人物的标准是现代化意识的强弱和对社会现代化贡献的大小;评判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教育人们自觉地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形式上来说,这类研究成果应当尽量同文学、戏剧、音乐、影视等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党史研究应当为各类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政治理论教育提供研究成果。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它的中心任务是向青年学生比较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掌握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史学在学校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中共党史曾长期作为各类高校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之一。80年代中期改为中国革命史课后,实际上仍以党史为主线。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的今天,各类学校的政治理论教育应当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为此,我建议在政治理论教育中开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它同以往的党史、中国革命史课相比,应该而且更有利于突出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其一,追求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共党史的历史主线;其二,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说明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重大发展,是当代中国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的指南;其三,阐明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说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机遇和难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以及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这门课将有助于青年学生从整体和理论的高度透视近代以来中国所面对的关键性课题,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第三,党史研究应当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并为这种交流提供更多、更好地研究成果。

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这已为实践所证明。随着我国的政治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的迅速提高,海外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同中国打交道,希望了解中国,而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如何向世界宣传、介绍自己的问题。要了解现实的中国,就必须了解历史的中国,这历史的中国主要指的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而要了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就必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为“五四”以来的中国历史,唱主角的、决定发展方向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向世界正确地介绍中国方面,党史工作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党史学界应当继续加强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加强对国外和港台方面对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评介。80年代以来,党史学界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只能说是个开始。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局限,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还没翻译,对他们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未能进行科学地、有说服力地评论,对一些重大的观点错误和史实错误也还未能予以批驳、校正。

同时,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党史学界也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如何积极参与这种交流。党史学界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开辟了一些渠道,但同其它学科和领域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从党史界自身来查,主要是在观念、意识、研究成果、外语能力等方面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打开这个局面,还需要党史界同人,特别是青年同志做许多努力。

第四,党史研究要实现现代化,还必须改进和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

如何改进丰富党史研究的方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考虑这个问题的切入点,应是解放思想、拓展思路,积极借鉴、吸收、利用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甚至某些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注意了解和借鉴海外学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个人认为,党史研究的现代化很可能要先从党史学“走出”史学的圈子做起。事实上,当今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际交往的频繁化、社会开放度和人际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组织和学术团体横向联合的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贯通,各种知识的相互渗透、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这类人才的辈出等等,这些当今时代和社会所展现出来的新特点,已经在启迪着、开阔着党史学界的思路和视野。而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个人迷信的破除,又为开展创造性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这些因素推动了党史研究的变化,展现出若干可喜的特点。如:党史研究的层次和角度已趋于多元化;党史研究加强了同中国近现代史及各分支学科的交叉研究;加强了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开始借鉴和吸收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注意运用比较研究法,尝试系统论;加强学术信息的交流等。这些变化符合现代化趋势,是党史研究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党史工作者应更有意识地推进这种变化,同时更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思路。

除了方法的革新,研究手段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已有许多实例证明,微机在文献史料的存储、研究信息的交流、文章著作的编写、研究数据的统计与分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便捷性。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并不能替代指导党史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不能因此而丢弃中国史学优良的传统和传世的方法。党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点决不能动摇。但一些人认为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是庸俗、不合时宜。认为谈现代化,就没必要谈马克思主义,这些都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偏见、无知。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远离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非但不是,而且是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早期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最革命、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对社会、历史、人物等方面的研究上,马克思、恩格斯为后人树立了生动的榜样。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他们在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阶级分析法和社会综合分析法等,都是我们应该认真领会和加以运用的。我们还应该钻研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学习他们是怎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现代化绝不意味着抛弃一切。中国史学所具有的“尊疑”、“重据”,注重联系社会现实的特点,脚踏实地的求真态度和严谨的治学风气,都是党史研究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传统。

最后要强调的是:党史研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党史工作者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意识、现代化的思想、现代化的知识和现代化的技能,非此,便不能进行现代化的研究。为了实现党史研究的现代化和适应当今的形势,党史工作者应当努力吸收各种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素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换脑筋”、脱“俗套”,努力钻研新问题。党史工作者不仅要钻故纸堆,还要积极深入现实生活,使自己的脉搏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息息相通。

标签:;  ;  ;  ;  ;  ;  

以党史研究现代化促进党史学科的新发展_历史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