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农村改革值得铭记_农民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农村改革值得铭记_农民论文

国企改革从农村改革中能回味出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改革论文,中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改革已二十年,国企改革也已十几年。两种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并进的,它们的动因、思路、目标、效果很值得回味。

改革“破题”前的徘徊

农村改革“破题”前是人民公社体制,它运转了二十年。到了70年代末,已步履艰难。回忆起来,这个时期主要有两个难题,三个特征。两个难题:一是农民吃不饱饭;二是农民不真干活。为解决这两大难题,从政府行为的角度看,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几乎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劳力归田,车马归队”,“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十个人九个泡在地里。大批干部下乡加强集体;年年整风整社强化集体;强调少分多留,壮大集体;批判资本主义巩因集体,保它不“散”几乎是农村工作的一个主题。第二个特征,是在旧体制的框架内“苦斗”。当时的病根儿是人民公社体制,但几乎谁也不怀疑体制的弊端,都到了吃不饱饭的地步了,也没能换回一个正确的认识,还认准是“优越性”发挥不够。认识上不怀疑旧体制,导致理论上为它的存在制造“合理性”;行动上不是改造它,而是“强化”它;工作的着力点上,不是去解决体制这个主要矛盾,而是去解决领导作风、领导力度、经营管理等一般矛盾。现在看,问题发生在认识路线上,发生在成因的判断上。农民吃不饱饭,不真干活的根本原因是原来那种集体造成的,却千方百计强化那种集体。这是一种“逆向操作”,是在钻“牛角尖”。第三个特征,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总体状况每况愈下。回忆几十年,农村各种先进典型最多的时期,可以说是人民公社体制晚期。全国有国家“级”的典型,省地县也都有自己的典型。毛病不在典型本身,而在上面没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出在把典型、把个别能做到的误认为是普遍规律。“人家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成为强化旧体制的依据。用现在的眼光看,实际成了一种“误导”。

国企改革已进行十几年,当前正处在“攻坚”阶段。当前国企改革与农村人民公社晚期的有些现象有相似之处,农村当时存在的两个难题、三个特征程度不同存在。一些企业发不起工资,有的下岗待业,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吃不上饭”?职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问题,也就是真干活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还没有真正解决。造成企业困难,在成因的判断上,究竟什么是主要矛盾,在认识上不尽一致。企业困难成因的判断,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班子问题、管理问题、产品问题等等,但从全局上如何判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判断,如同医生断脉、决定如何下药一样,决定和派生我们工作的思路和决策。总之,应当汲取农业长期在旧体制内“苦斗”的教训。

改革的“破题”

农村改革“破题”,有两个问题很值得回味。第一,为什么是普通农民首先“破题”?我们有那么多从事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为什么提不出来?是都不懂、都没提吗?不是,从一些资料看,不少人已多次提出并有成功实践,但在错误路线下被扼杀在“摇篮”里。农民“破题”又为什么到吃不上饭的时候才“破题”?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饥饿推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反思的是: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形成过程中的群众路线问题、民主决策问题和理论建设问题。还有,凡长期解决不了的带普遍性的难点问题,带有社会性的问题,根子在体制,出路在改革,阻力往往在上面,而不在最基层。第二,“破题”为什么有那么大的作用?联产承包制之前喊了多年“全党全民大办农业”没能解决的问题,承包制一下子解决了。有人说,这是“一巧破千斤”。这个“巧”是什么?也就是“破题”究竟破在哪个“点”上。现在看来,破在体制上,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由原来集体集中经营的体制,变成家庭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改革,使农村的主体实现“换位”,从原来的集体变成农民,农民取代集体,成为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农民家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所有制有农村经济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纲举目张”的作用。农村很快出现的豁然开朗局面。动力来自哪里?动力来自新的所有制实现形式。

国企改革究竟有没有“破题”?我认为,早已“破题”。实践中奏效的改革在基层里大量涌现,特别是中小企业“放”小的经验中,很多已经“破题”。破在哪个“点”上?形式多种多样,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改制,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改制救活了一大批企业,也发展了一大批企业。改制的实质是体制改革,是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改制是职工干部的创造。农村改革“破题”的是农民,国企改革“破题”的是职工干部。

改革“破题”后的推进

有人用“一泻千里”之势,形容当时农业联产承包制的普及之快。这样的好事,当时没有不同意见吗?不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先分田后分队,一下子退到旧社会”,这就是当时的一种“杂音”。当时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的人在农民吃不上饭的时候,没有什么建树,一言不发;一旦吃上饭了,意见倒来了。不是这个不行,就是那个不对。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承包制为什么还能迅速普及?它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中央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当时的不同意见很多,落实大包干中基层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出的,如集体资产流失问题,工作方法简单问题等等,就是说“小辫子”是有的。但都没有因此而动摇领导推进改革的决心。不埋怨、不指责、沉住气,满腔热情支持基层去实践,支持基层大胆“往前走”,在实践中纠正不好的东西。

国企改革虽有“破题”,但还没有成“势”。为什么十几年了还没有“成势”?这是个复杂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恐怕与改革的目标有关。回顾这二十年,我们改革的面是很广的,从农村到教育、到科技、到流通,都把改革的目标定在体制上,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等等,只有国有企业,不论思路提法变换多少次,都从没有明确提出把改革目标定在改革体制上。难道国有企业就没有体制性问题吗?有人说,我们不是讲了多少年转换经营机制了吗?机制和体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私营等多种企业,它们的机制各不相同,原因在它们的体制,它们的资本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不同。机制是由体制决定的。不触动体制,单纯解决机制,是不会收到全局性效果的。这已被十几年的实践所证明。农村改革,一开始就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乎从来没提过转换经营机制这个词儿,它的机制已从根本上转换过来了。国有企业,几乎年年讲转换经营机制,但机制还是没有转换过来,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农村改革直接触动的是体制问题,机制自然就转换了;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没触动或基本没触动旧体制,“树根儿不动,树梢白摇”,狂风暴雨过后,树梢仍回到原来位置,机制基本还是老样子。

标签:;  ;  ;  ;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农村改革值得铭记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