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词物理结构的描述系统及应用实例_语义分析论文

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物性论文,名词论文,体系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及其哲学渊源

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作为一种语言知识的表达平面,源于Pustejovsky(1995)等倡导的生成词库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生成词库论通过为词项建立多层面的语义表达和语义分类系统,尝试回答下列经验上的难题(Pustejovsky 1998:289):

(1)词怎样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2)新的义项怎样能够在组合时浮现(emerge)出来?

(3)语义类型怎样可预测地映射到语言的句法形式上?

为了解释词的不同意义及其在上下文中的创新用法,生成词库论为词项设计了下列四种语义表达平面①:

(1)论元结构:指定逻辑论元的数目和类型以及如何实现到句法平面。

(2)事件结构:定义一个表达的事件类型及其子事件结构,说明哪个事件是核心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事件类型有状态(比如like)、过程(比如run)和转变(比如build)等。

(3)物性结构:指出一个词项的述谓意义的结构差别,主要描写词项所指对象(object,下面简称“物体”)由什么构成、指向什么、怎样产生以及有什么用途和功能(或目的)。

(4)词汇继承结构(lexical inheritance structure):识别一个词汇结构怎样跟类型网格(type lattice)中的其他结构相联系,并对整个词库系统的组织作出贡献。

这种静态的语义结构系统是为动态的语义运作系统服务的,一组生成机制连接这四个平面,为语境中的词提供组合性解释。这些机制包括类型强制(type coercion)、次级选择和共同组合。

物性结构是词库中各种生成属性的核心,它为造成带有连接性质的越来越特定的概念提供一般的策略。生成词库论假定词的意义是基于下列这四个生成因素(即物性特征quale,复数qualia,或称物性角色qualia roles)建构起来的,这些因素抓住了人类怎样理解世界上的事物和关系,并为词项的语法表现提供了最简解释②:

(1)形式[角色](formal):在一个更大的领域中辨认出一个物体的基础范畴,它描写物体在更大的认知域中区别于其他物体的属性,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维度、颜色和方位等;藉此,可以把一种物体跟周围的其他物体区别开来。

(2)构成[角色](constitutive):描写一个物体跟其各构成部分的关系,包括材料、重量、部分和组成成分等;也描写物体在更大的范围内构成或组成哪些物体。比如,house的构成角色说明房子由砖头等物质构成,hand的构成角色说明手是身体的一部分。

(3)功用[角色](telic):描写物体的用途和功能,有两种:(1)直接功用,人可以跟某种物体发生直接的联系;比如,啤酒是供人喝的,beer的功用角色是drink,可以直接构成述宾结构drink beer;(2)间接功用,指某个物体可以用来协助完成某个活动,比如knife的功用角色是cut,可以通过介词引导来连接,如:cut with a knife;功用角色还描写人的社会功用,表人词语的功用角色说明其指称对象有什么社会功用;比如,角色定义型名词“打印员”的功用角色说明打印员是专门提供打印服务的人。

(4)施成[角色](agentive):涉及物体的来源或产生的因素,说明物体是怎样形成的,如创造、因果关系等。比如,书是作者写出来的,那么book的施成角色为write;场景定义型名词“乘客、原告”的施成角色就分别是乘用交通工具活动和控告活动,是这些具体场景下的活动使某人成为乘客或原告。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理论中的“词汇继承结构”,旨在说明一个词项的语义结构如何在语义类型网格中跟其他词项的语义结构相关联,并最终对其语义产生影响。其中,一个词可以有多个上层继承特征。比如,dictionary(词典)在类型网格中继承了reference(参考书)的功用角色consult(查阅),继承了compiled_matter(编纂物)的施成角色compile(编纂),还继承了book的形式角色hold(physical_object hold information),但却未继承其功用角色read(读),倒是play(剧本)继承了这一角色。比如,consult a dictionary和read a play是自然的表达形式,而read a dictionary和consult a play是不自然的表达形式。词汇继承还指支配成分从被支配成分的物性中临时获得一些意义,以推导出整个格式义的过程。比如,a good knife中good从knife的功用角色中继承了for cutting义。但是,在后期理论中,把“词汇继承结构”改为“词汇类型结构”(lexical typing structure)。主要根据物性结构中的功用角色,把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的类型分为自然类(natural type)、人造类(artifactual type)和复合类(complex type),从而形成三分的概念网格(Pustejovsky 2001,2006;宋作艳2011)。

生成词库论还提出了形式化的词义描写框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可计算的词义表达式,这对于面向内容计算的语义资源建设工程方面的应用特别有利。例如:

利用物性结构,可以把一个词项α以简单图式加以描写如下(Pustejovsky 1998:295):

以上图式表示可以粗略地翻译为下面的逻辑表达式:

λx·ye'v[book(x:phys_obj·y:info)∧hold(x,y)∧λw λe[read(e,w,x·y)]∧[write(e',v,x·y)]]

我们侧重于描写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反映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因此,不单独设立论元结构、事件结构、词汇继承结构,而是把相关的语义知识统统包含在物性结构中,特别是分别融入有关物性角色的描述中。这样,我们的物性角色的数量和类型也将不同于Pustejovsky的生成词库论。

具体地说,生成词库论的物性结构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Huang,et al.2010:130)。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1959:1,3);哲学(philosophy)作为一门关于智慧(-sophy)的学问,其任务就是说明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原因,弄清楚事物的“为什么”这一问题。在其《物理学》(Physics)第二卷第三、七章、《工具论·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第二卷第十一章③和《形而上学》(Metaphysics)第一卷第三章中,亚里士多德(1990,1991,1993)发展出了说明性因素类型论(即“四因说”);假定存在着有限的(即四个)解释性条件和因素(explanatory conditions and factors)④,说明具体的事物的产生和运动变化都缘自下列四种原因⑤:

(1)质料因(material cause)。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种东西,即构成事物的原始质料,就好比造房屋的砖瓦、做床的木料、雕塑铜像的青铜,等等。

(2)形式因(formal cause)。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构成事物的样式和原型,就好比造房屋的图纸、建筑师头脑里的房屋原型、床的结构模样、塑像的构形或轮廓,等等。

(3)动力因(efficient or moving cause)。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或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即推动质料变成形式的力量,就好比把砖瓦变成房屋的建筑师、做床或雕像的匠师及其制作或雕塑行为,等等。

(4)目的因(final cause)。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所追求的目的,即事物“最善的终结”;就好比建房屋是为了居住、做床是为了睡觉、雕像是为了供人欣赏等等。

在这四因中,质料因是形成事物的基础。但是,质料因本身是消极被动的,只有在形式因所需要的一定动力的作用下,并根据形式因所规定的目的,质料才能变成形式⑥。这样,形式因似乎包含了动力因和目的因。因此,亚里士多德又把他的四因说只归结为质料因和形式因⑦。亚里士多德认为他的这种学说能够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因,因而自诩这一学说是他自己最大的功绩⑧。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面相和终极原因的探索,对于语言意义的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汉语名词的物性角色的数量和定义等具体技术问题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应用需要而调整和重设。

2.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述体系

我们借鉴生成词库论关于词项的语义表达、特别是物性结构的有关学说,但又根据汉语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并且从服务于汉语国际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这种应用需求出发,来设计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的描述体系。具体地说,我们不单独设立论元结构、事件结构、词汇继承结构,而是把相关的语义知识统统包含在物性结构中,特别是分别融入有关物性角色的描述中。

我们的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描述体系主要包括“物性角色”和“句法格式”两个部分,前者用以描述名词所指事物(简称“事物”)的语义结构特性,后者用以反映词项跟它的物性角色在句法组合方面的特点。这样,我们希望名词的物性结构能够成为名词的句法-语义接口,能够充分反映名词在实际语言中跟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名词等的搭配组合和语义表达特点,并且对传统的以动词为中心的描写体系有所补充和修正。

2.1 名词的物性角色的定义和说明

我们在语料调查的基础上,为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设立十种物性角色,定义和例子如下:

(1)形式(formal,简写为FOR):名词的分类属性、语义类型和本体层级特征。比如,“石头”是“有形物质、自然物”、“兔子”是“小动物、哺乳动物”,“沙滩”是“空间、处所、陆地、滩地”,“细菌”是“微生物、原核生物”,“椅子”是“家具、坐具”,“手”是“人体、上肢、身体构件”,“合同”是“抽象事物、法规、契约、文书”,等等;

(2)构成(constitutive,简写为CON):名词所指的事物的结构属性,包括:构成状态、组成成分、在更大的范围内构成或组成哪些事物、跟其他事物的关系,也包括物体的大小、形状、维度、颜色和方位,等等。比如,“石头”的构成是“矿物;可以根据下列颜色、形状、作用等属性进行分类:彩色、黑色、红色、褐色、白色、圆形、柱形、棱角分明、保健,等等”;“细菌”的构成是“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生物,是原核生物的一个大类;形状有球形、杆形、螺旋形、弧形和线形等多种,一般都用分裂繁殖;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存活在空气、水、土、植物和动物中;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利”;“椅子”的构成是“一般有靠背、腿儿、面儿、扶手等构件;可以根据颜色进行分类: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等等”;“书”的构成是“一般由纸张、文字、图画,内容、信息等物质和文化因素组成;可以根据科目、内容或功能进行分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生物、外语、经、兵、农、医、历、纬、佛、禅、辑佚、必读、参考,等等;也可以根据颜色进行分类:白色、黄色、绿色、黑色、红色、褐色、棕色,等等”;

(3)单位(unit,简写为UNI):名词所指事物的计量单位,也即跟名词相应的量词;包括:(i)个体量词(简称“个体”),如:“本[书]、张[纸]、头[牛]、匹[马]、支[枪]、棵[树]、颗[珍珠]、把[斧子]、根[萝卜]、面[红旗]、粒[药丸]、顶[轿子]、只[狐狸]、个[孩子]、条[木板]、件[衣服]、管[钢笔]、项[工程]”;(ii)集合量词(简称“集合”),如:“双[筷子]、胎[猪仔]、套[家具]、群[学生]、批[钢材]、对[夫妻]、串[珍珠]、排[梧桐]、捆[柴火]、包[炸药]、种[药材]、类[现象]、伙[强盗]、帮[乞丐]、系列[问题]、部分[人口]”;(iii)度量量词(简称“度量”),如:“尺[头绳]、寸[钢丝]、斤[白酒]、两[香油]、斗[高粱]、升[米]、里[水路]、亩[农田]、公斤[化肥]、丈[绸布]、米[玻璃]”;(iv)不定量词(简称“不定”),如:“点儿[事情]、些[问题]”;(v)容器量词(简称“容器”),如:“碗[饭]、锅[汤]、口袋[面粉]、书架[书]、桌子[菜]、屋子[稻谷]、杯[酒]、盘[炒菜]、盆[衣服]、篮[蔬菜]、瓶[可乐]、罐[煤气]、缸[酱油]、桶[啤酒]、车[木料]”;(vi)动量词(简称“动量”),如:“[打一]下[拍子]、[去两]趟[内地]、[看三]次[电影]、[叫一]声[爸爸]、[念几]遍[符咒]、[走几]步[棋子]、[跳几]圈[舞蹈]、[瞥几]眼[旁人]、[说一]口[杭白]、[打一]巴掌[人]、[看一]场[电影]、[演四]幕[话剧]、[下一]场[暴雨]”;(vii)时量词(简称“时量”),如:“[一]会儿[工夫]、[几]秒钟[时间]、[两]年[工资]、[三]天[时间]、[四(个)]星期[时间]、[一(个)]世纪[时间]、[休了一个]月[产假]”;

(4)评价(evaluation,简写为EVA):对名词所指事物的主观评价、情感色彩。比如,对“水”的评价有“清、清澈、清洁、脏、浑、浑浊”,对“医生”的评价有“好、坏、伟大、著名、知名、成名、杰出、优秀、平庸、(第)一流、二流、三流”等等;

(5)施成(agentive,简写为AGE):名词所指事物是怎样形成的,如创造、天然存在、因果关系等。比如,“椅子”的施成是“制作、做、加工、编制”等等,“医院”的施成是“办、盖、建立、创建、创办、开办、开设、设立”等等,“石头”的施成是“形成、天然形成、变成”等等,“沙滩”的施成是“淤积成、形成、天然形成、变成”等等;

(6)材料(material,简写为MAT):创造名词所指事物所用的材料。比如,“椅子”的材料是“木头、竹子、藤子、木、竹、藤、钢、铁、塑料、硬板”等等,“书”的材料是“帛、竹、纸草、羊皮、竹皮、树叶、木板、石头、人皮、钢片、纸版、电子”等等;

(7)功用(telic,简写为TEL):名词所指事物的用途和功能。比如,“椅子”的功用是“坐”等等,“食品”的功用是“吃、吞食、享用、品尝、消费”等等,“水”的功用是“喝、饮、用、饮用,解渴、洗涤、洗澡、浇(地/蔬菜)、灌溉(庄稼/农田)”等等,“洞”的功用是“通风、藏身、储物”等等,“手”的功用是“拿、抓、捧、捏、握、摸、摘、抹、揉、搓、拍、掰、卷、揭、解、放、搁、提、举、推、拉、扯、拖、牵、托、抬、搬、拔、搭、铺、摆、扶、抱、搂、打、敲、摇、擦、砸、扔、抛、摔、投、丢、甩、捉、采、编、开、关、挖、埋、按、贴、压、挂、挑、拨、拾、拣、指、鼓掌”等等。

(8)行为(action,简写为ACT):名词所指事物的惯常性的动作、行为、活动。比如,“水”的行为是“流、流动、奔腾、翻滚、滴、淌、流淌”等等,“树”的行为是“生长、枯萎、老朽、死亡、折断、倒地、腐烂”等等,“月亮”的行为是“出来、下去、上山、下山、挂(在天空/天边/空中/东边/西边/树梢/柳梢头)、运行、运动、自转、公转、(绕地球)旋转、消瘦、(阴晴)圆缺、盈亏(变化)、圆了又缺、爬上来、洒下清辉”等等,“首脑”的行为是“(进行)会晤、聚会、访问、开会、出席(会议)、表态、赞同、强调、发表(声明)、讨论(问题)、洽谈(事务)、静观其成”等等,“作家”的行为是“学习、读书、出书、获得稿酬、获奖、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教育群众、鼓励人民、描述事件、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

(9)处置(handle,简写为HAN):人或其他事物对名词所指事物的惯常性的动作、行为、影响。比如,对“水”的处置是“打、舀、取、蓄、洒、放、排、倒、喷、泼、玩儿”等等,对“石头”的处置是“拿(起)、捡(起)、搬(起)、放(下)、抱(着)、抬、碰、扔、砸、凿、打、抛、投掷、携带、裹着、摸着、用、铺、砌、堆、垒、发射、运输”等等,对“树”的处置是“砍、伐、砍伐、锯、爬、攀援”等等,对“妈妈”的处置是“找、寻找、等待、盼望、催促、协助、告诉、缠着、回报、报答、想念、呼唤、瞒着、欺骗、献给、劝告、告慰、看望、相信、陪伴”等等。

(10)定位(orientation,简写为ORI):人或其他事物跟名词所指的处所、时间等的位置、方向关系。比如,对“沙滩”的定位是“在、到、位于”等等,对“医院”的定位是“在、往、从、到”等等,对“宋朝”的定位是“在、往、从、到、向”等等,对“昨天”的定位是“在、到、从、过了”等等。

2.2 建构与标注物性角色的一般原则

从方法论上说,名词的物性结构是一种关于名词的句法-语义特点的理论模型;即以名词为事实观察和理论建构的基点,根据名词在文本中基本的组合方式、搭配习惯和语义解释,来搭建一种关于名词的语法特点的理论性的、生成性(而非描写性)的概念化模型⑨。其中,上文所定义的十种物性角色(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是物性结构这种概念模型最为基本的理论构件(theoretical construct)。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建构和设立名词的物性角色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一:在一个具体的包含名词的组合中,围绕这个名词,不能给两个不同的论元成分指派相同的物性角色,除非这两个论元成分之间有并列、包含或嵌套等特殊的关系。

一般原则二:在一个具体的包含名词的组合中,尽可能使一种物性角色只有一个句法位置;如果一个物性角色可以自由地同时出现在名词前和名词后,其结构类型可能不同(偏正-主谓、主谓-述宾,比如:)。

一般原则三:在一个具体的包含名词的组合中,相对于这个特定的名词,一个论元成分不能同时具有两种物性角色。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共有一个论元成分,则不受本条规则的限制。

一般原则四:给一个论元成分指派什么样的物性角色,应依据该论元所指的事物跟相应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实质性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在实际的话语搭配上能够表现出来,而不是论元所指的事物跟相应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潜在的各种可能的关系。

一般原则五:同一个名词的同一个义项上的各论元成分的物性角色应该一致,不能因为论元成分的语义特征不同而给它们指派不同的物性角色。

当语言描写者根据物性结构这种理论模型,来对实际的语言现象(跟名词有关的语言成分)进行区分、判定和标注(即贴上物性角色标签)时,上述原则就是一种标注规范,用以确定跟某个名词相关的什么语言成分应该属于什么物性角色。

3.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述框架及其样例

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框架分为三个部分:

(一)词目音义,包括:(1)词条及其义项编号;(2)词条的拼音;(3)词条的词类(即名词)和名词的评价色彩,评价色彩有“褒义、积极、中性、消极、贬义”5种;(4)释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例如:

石头shí·tou<名词,中性>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的。

细菌xìjūn<名词,消极>一种非常小的微生物。

妈妈mā·ma<名词,积极>称呼人对生养他/她的人的称呼。

意见02 yìjiàn<名词,消极>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

(二)物性角色,包括:(1)角色名称及其英语简称,(2)对这个角色的说明及其实例。当然,不同的名词所拥有的物性角色的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但是,“形式FOR”和“构成CON”这两种物性角色通常是必有的。对于名词的形式角色(即语义类别)的描述和定性,可以参考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的语义分类体系(http://klcl.pku.edu.cn:8080/seek/ccl_index.php)。语义分类特征标注最低层次的,如:机构(←团体←人)、乐器(←器具←人工物)等,也可以加上编制者认为重要的其他分类属性。

(三)句法格式:主要列举该名词跟其相关物性角色的句法组配方式,包括偏正(定中)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等等。按照物性角色部分的排列次序,逐步列出句法格式。

下面是两个名词的物性结构的描述框架的实例:

水0l shuǐ<名词,中性〉江河、湖泊、海洋中的液体,是人和动物所喝的。

[1]物性角色:

形式FOR:有形物质、液体;

构成CON: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分子式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为0℃,沸点为100℃;也可以根据下列实际呈现出的颜色进行分类: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等等;

单位UNI:个体:滴,等等;集合:滩、汪、泓,等等;度量:斤、公斤、吨、立方(米),等等;不定:点儿、些,等等;容器:杯、壶、桶、瓶、罐子、捧、潭、湖,等等;

评价EVA:清、清澈、清洁、脏、浑、浑浊,等等;

施成AGE:存在、(天然)有、形成、变成、溶化成,等等;

功用TEL:喝、饮、用、饮用、解渴、洗涤、洗澡、浇(地/蔬菜)、灌溉(庄稼/农田),等等;

行为ACT:流、流动、奔腾、翻滚、滴、淌、流淌,等等;处置

HAN:打、舀、取、蓄、洒、放、排、倒、喷、泼、玩儿,等等。

[2]句法格式:

S1:_+的+CON

如:~的(化学)分子式|~的颜色|~的味道|~的气味|~的冰点|~的沸点

S2:CON+的+_

如:彩色的~|黑色的~|红色的~|褐色的~|白色的~

S3:Num+UNI+_

如:一滴~|一滩~|一汪~|一泓~|一斤~|两百斤~|五十吨~|一些~|一点儿~|几壶~|一瓶~|一捧~|一潭~|一湖~|一桶~|一屋子~

S4:EVA+(的+)_

如:清(的)~|清澈的~|清洁的~|浑(的)~|浑浊的~|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

S5:AGE+_

如:存在~|(天然)有~|形成~|变成~|溶化成~

S6:TEL+_

如:喝~|饮~│用~│饮用~

S7:(用+)_+TEL

如:(用)~解渴|(用)~洗涤|(用)~洗澡|(用)~浇地|(用)~浇蔬菜|(用)~灌溉庄稼|(用)~灌溉农田

S8:_+ACT

如:~流|~流动|~奔腾|~翻滚|~滴|~淌|~流淌

S9:HAN+_

如:打~|舀~|取~|蓄~|洒~|放~|排~|倒~|喷~|泼~|玩儿~椅子yǐ·zi〈名词,中性〉有靠背的坐具,主要用木头、竹子、藤子等制成。

[1]物性角色:形式FOR:家具、坐具;构成CON:一般有靠背、腿儿、面儿、扶手等构件;可以根据颜色进行分类:白色、黄色、黑色、红色,等等;

单位UNI:个体:把、个、只,等等;集合:对、排、种、溜,等等;不定:些,等等;容器:屋子、教室、车厢,等等;

评价EVA:大、小、新、旧、破、宽大、普通、特殊、漂亮、实用、舒适、简陋、豪华,等等;

施成AGE:制作、做、加工、编制,等等;

材料MAT:木头、竹子、藤子、木、竹、藤、钢、铁、塑料、硬板,等等;

功用TEL:坐,等等;

处置HAN:移、拉、拿、放、排、搁、搬、挪、扔,等等。

[2]句法格式:

S1:_(+有/的)+CON

如:~有靠背|~有腿儿|~有面儿|~有扶手|~的靠背|~的腿儿|~的面儿|~的扶手|~靠背|~背儿|~腿儿|~面儿|~扶手

S2:CON+(的+)_

如:彩色(的)~|黑色(的)~|红色(的)~|褐色(的)~|白色(的)~

S3:Num+UNI+_

如:一把~|一个~|一只~|一排~|一对~|一种~|一些~|一屋子~|一教室~|一车厢~

S4:EVA+(的+)_

如:大(的)~|小、(的)~|新(的)~|旧(的)~|破(的)~|宽大的~|普通的~|特殊的~|漂亮的~|实用的~|舒适的~|简陋的~|豪华的~|

S5:AGE+

如:制作~|做~|加工~|编制~

S6:MAT+(AGE+)(的+)_

如:木头/竹子/藤子/钢铁/塑料制作的~|木头/竹子/藤子/钢/铁/塑料做的~|木头/竹子/藤子/钢/铁/塑料的~|木头/竹子/藤子/塑料~|木/竹/藤/钢/铁~|硬板~

S7:TEL+(在)_(上)

如:坐~|坐在~上|躺在~上|骑(坐)在~上|缩在~上|瘫在~上

S8:HAN+_

如:移~|拉~|拿~|放~|排~|搁~|搬~|扔~

这样,我们通过物性角色集合来为名词的语义建立概念结构模型,通过句法格式集合来为名词跟其相关物性角色的组合方式和配置格局建立句法结构模型;最终,使得这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成为关于名词的语言学知识的一种透明、直观的句法-语义接口。

从上面的描写样例可见,名词的物性结构框架近似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上面向对象的(object oriented,简称OO)数据库结构模型⑩。这种OO模型把世界(现实的和非现实的)看作是由具有某些属性和按照某些方式运动的对象组成的。其中,一种对象会跟其他对象互相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关系(比如,继承、依存、构成、部分-整体,等等)。对应到语言中来,这“对象”就是词(11),在我们这里就是名词;这“属性、运动、构成关系”等就是由形容词、动词、名词、量词和介词等构成的物性角色,诸如“形式、构成、单位、评价、施成、材料、功用、行为、处置和定位”等等。

4.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在语法分析中的运用

名词的物性结构及其描写框架,可以为解释汉语中一些复杂的句法、语义现象提供理论支持。下面,我们讨论运用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来分析和说明汉语特殊现象的五个案例。

4.1 名词性结构中隐含的谓词和名词的物性角色

袁毓林(1995)指出,在“名词/动词+的+名词”结构中,往往隐含了谓词。例如:

(1)红木的家具→红木制造的家具

(2)跳舞的场地→跳舞使用的场地

(3)战争的故事→讲述战争的故事

(4)前进的力量→推动前进的力量

并且,“名词/动词+的+名词”结构如果隐含不同的谓词,那么就会造成歧义。例如:

(5)今天的报纸→今天出版/送来的报纸

(6)拉斐尔的画像→拉斐尔画的画像/画拉斐尔的画像

但是,这种谓词隐含学说无法直接从“名词/动词+的+名词”结构或其构成成分上,有效地预测或限定其中所隐含的谓词的范围。只能推诿给万能的百科知识,比如说,在我们的日常知识中,家具是人“制造”出来的,场地是供人活动“使用”的,等等。其实,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百科知识跟语言知识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更何况,零碎散漫的百科知识是可以在一个有效的理论模型中,转化为结构严整的语言知识的。当时,由于缺少合用的理论支撑,我们只能对怎样预测或限定“名词/动词+的+名词”结构中隐含的谓词避而不谈。现在,有了物性结构这种语言知识的表示平面和描写框架,我们就可以有根有据地说:名词“家具”的施成角色是“制造”,“场地”的功用角色是“使用”,“故事”的施成角色是“讲述”、功用角色也是“讲述”,“力量”的功用角色是“推动”,“报纸”的施成角色是“出版”、处置角色是“送来”,“画像”的施成角色是“(画家)画(对象)”,“拉斐尔”正好既可以充当画的主体(画家)、又可以充当画的对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名词/动词+的+名词”结构中隐含的谓词,限定到作为中心语或修饰语的名词的有关物性角色上,从而为谓词隐含现象给出简单、整齐的语言学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魏雪(2012)以及魏雪、袁毓林(2013)用名名组合(如:体操奶奶、婴儿奶粉)中某个名词的施成角色(如:跳[体操])或功能角色(如:吃[奶粉])作为释义动词,来揭示这两个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跳体操的奶奶、婴儿吃的奶粉);据此构建汉语名名组合的释义模板库,并且在这种数据库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一个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程序(系统网址:http://ccl.pku.cn:8080/nnphrase/[2013年12月9日登录]),其自动释义的准确率达94.23%。

4.2 用物性角色为有价名词建立概念结构

袁毓林(1992)指出:“意见”类名词表示“某人对某事物的某种看法”,涉及某人和某事物两个论元(如:),所以是二价名词。袁毓林(1994)指出:“爸爸、妻子”等亲属名词、“弹性、脾气”等属性名词、“胳膊、尾巴”等部件名词,通常要求另一个名词作为配价成分与之共现(如:),所以是一价名词。引入了配价的概念,为解释有价名词的一系列句法语义现象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有价名词这种句法语义特点的概念基础一直缺少某种结构性的表达手段。现在,有了物性结构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有价名词的构成角色来刻画其概念结构,并且把它直接跟句法格式相关联,从而形成透明的句法-语义接口。例如:

意见01 yìjiàn〈名词,中性〉对事情的一定的看法或想法。

[1]物性角色:

形式FOR:抽象事物、认识、精神现象;

构成CON:“意见”是一种内容性名词,带有一个降级述谓结构<某人(x)+对+某事(y)>,“某人(x)”是“意见”的降级施事(即产生意见的人);“某事(y)”是“意见”的降级受事(即意见所针对的事情);可以根据意见所针对的下列事件进行分类:处理、整顿、改革、整改、实施、修正、纠正、补充、裁决、咨询、评审、验收,等等;

[2]句法格式:

S1:(x+对+y+的+)CON+_

如:评审~│纠正~|补充~|对违章驾驶的处理~|对乱收费现象的整改~|国家对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施~|科技部对纳米新材料研制工程的验收~

妈妈mā·ma〈名词,积极〉称呼人对生养他/她的人的称呼。

[1]物性角色:

形式FOR:亲属称谓;

构成CON:称呼人(x)是被称呼人(y)的直系晚辈,被称呼人(y)是称呼人(x)的直系长辈、并且是女人,被称呼人(y)生养了称呼人(x);可以根据下列属性分类:单亲、未婚、准、动物、熊猫、(老)虎、(老)鼠、海豚、艾滋、非典,等等;

[2]句法格式:

S1:x+的+_

如:我的~|李明的~|那个孩子的~|他同学的~

S2:CON+

如:单亲~|未婚~|准~|动物~|熊猫~|(老)虎~|(老)鼠~|海豚~|艾滋~|非典~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我们把名词的论元结构融入到构成角色中;并且,只刻画在表层句法上跟名词共现和有依存关系的论元(如:意见{某人,某事}、妈妈{称呼人,被称呼人})。而摒弃生成词库论那种亚词汇的(sub-lexical)论元结构,比如,认为book(书)有有形物体(phys_obj)和信息两个论元,它们之间有一种hold(容纳)关系。

4.3 从主语名词的物性角色看中动句的语义联系

分析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动词中心论是最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这种研究思路在分析所谓的中动句时碰到一些困难。例如:

这种句子由句首名词性成分(NP)、中动短语(V-起来)、形容词性评述语(AP)三个部分组成。从句法上看,NP是主语,“V-起来+AP”是谓语;其中,中动短语“V-起来”是状语,评述语AP是谓语核心。从动词中心观的角度看,主语名词NP是“V-起来”中动词V的受事;但是,中动词V跟AP没有论旨角色关系;并且,作为句法语义中心的动词V又处于谓语的辅助成分(状语)中。这种种在句法、语义上的扞格不通之处,其实都是跟我们以动词为中心这种单一的观察角度有关的。

现在,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句首话题中核心名词的角度看,那么可以说:中动词V是主语NP中核心名词(N)的施成角色(如:画[图])、功用角色(如:骑[自行车])、行为角色(如:[小家伙]跑)或处置角色(如:数[钱]);评述语AP中的核心形容词是主语核心名词N的直接评价角色(如:[车]快、[刀]顺手),或者是核心名词N从其施成角色、功用角色、行为角色或处置角色上继承来的、间接的评价角色(如:[骑一自行车]轻松、[画一图]容易、[小家伙一跑]快、[数—钱]省事)。这样转换视角来看,整个中动句的各个构成成分(主语核心—状语核心一谓语核心)之间在语义上联系紧密、协调自洽,而且文气贯注。

4.4 从名词的物性角色看话题结构的语义联系

话题结构(主要是主谓谓语句)是汉语比较有特色的句子形式,其中的无根话题(dangling topic)跟述题部分往往没有直接的句法、语义联系,这给我们分析这种句子的句法、语义联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例如:

上面句子中画直线的部分是话题,它们跟后面述题中的核心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没有句法、语义上的选择限制关系。这样,话题和述题好像是各自为政、没有关联的两个部分。但是,我们在阅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分明能够感觉到这些所谓的“无根话题”跟后面的述题是根茎相连、血脉相通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理论观察的基点是谓词中心论,这种单向度、粗粒度的描写体系抓不住无根话题句的结构机理。

现在,有了名词的物性结构理论,我们就可以充分地观察、描写和解释这种无根话题句的结构机理。比如,例(13)的述题中的主语“鼻子”是话题“大象”的构成角色;例(14)的话题“水果”是述题中宾语“香蕉”的形式角色;例(15)的述题“五块钱一斤”隐含了动词“卖”,这个隐含的动词“卖”是话题“这种豆子”的处置角色;例(16)的述题部分的主语“消防队”的功用角色是“救火、防火”,话题“这场大火”是动词性成分“救火、防火”的受事性成分;例(17)的述题中的宾语“短期班”的功用角色是“教/讲授知识”,话题“电脑使用知识”是动词性成分“教/授知识”的受事性成分;例(18)的述题中的宾语“加座”的功用角色是“坐着[乘车、看电影]”,话题“今晚的获奖电影”是动词性成分“坐着[乘车、看电影]”的受事性成分。可见,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对于分析复杂句子的句法、语义关系、对于说明复杂句子的语义推理和理解的机制,都有很强的解释力。

4.5 从名词的物性角色看准定语句的合格性条件

朱德熙(1982:146)发现,准定语修饰名词然后做主语形成的句式(简称:准定语句),跟相关的主谓谓语句和动词重复句具有变换关系。例如:(12)

(19)他[打]篮球打得很好→他的篮球打得很好

(20)他[打]太极拳打得好→他的太极拳打得好

(21)他[当]老师当得不错→他的老师当得不错

(22)他[当]部长没有当成→他的部长没有当成

在上例中,定语“他的”修饰中心语“篮球、老师”等,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领属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定中式偏正结构,所以称之为准定语(quasi-attributives)。

如果上述变换关系具有双向性和排他性,那么可以用来说明准定语句的派生过程和合格性条件:只有从动词重复句上省略重复动词形成的主谓谓语句,可以在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插入助词“的”,重新分析和组织成单一的主谓结构句(即准定语句)。但是,动词重复句和省略重复动词形成的主谓谓语句并不都能变换为准定语句。例如:

(23)他[打]篮球打得很兴奋→*他的篮球打得很兴奋

(24)他[打]太极拳打得很累→*他的太极拳打得很累

(25)他[当]老师当得很灰心→*他的老师当得很灰心

(26)他[当]部长当得很开心→*他的部长当得很开心

对比一下例(19-22)和(23-26),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前者谓语中核心动词的补语(“好”等)是陈述整个主语[所表示的事件](由谓词性成分“他[打]篮球”及其名词化形式“他的篮球”等来表达)的;而后者谓语中核心动词的补语(“兴奋”等)是陈述主语中的施事等主体性论元(“他[打]篮球”和“他的篮球”中的“他”)的。

进一步往下看,谓语中核心动词的补语陈述整个主语[所表示的事件]及其名词化形式的句式,也不一定都能变换为准定语句。例如:

(27)他[拣]篮球拣得很快→*他的篮球拣得很快

(28)他[看]拳击赛看得多→*他的拳击赛看得多

(29)他[跟]老师跟得很紧→*他的老师跟得很紧

(30)他[找]部长没有找到→*他的部长没有找到

对比一下例(19-22)和(27-30),可以发现,它们的差别在于:前者谓语中核心动词及其拷贝动词(“打”等)是其宾语名词的施成角色(“篮球、太极拳”这两种运动是通过“打”来造成的、“老师、部长”这两种社会角色是通过“当”来成就的);而后者谓语中核心动词及其拷贝动词(“拣”等)不是其宾语名词的施成角色(动词“拣、看、跟、找”分别是名词“篮球、拳击赛、老师、部长”的处置角色)。

这样,我们可以大概地总结出准定语句的派生过程和合格性条件:只有核心动词及其拷贝动词是其宾语名词的施成角色、并且核心动词的补语是陈述整个主语[所表示的事件]的动词重复句,其省略重复动词形成的主谓谓语句,才可以在大主语和小主语之间插入助词“的”,重新分析和组织成单一的主谓结构句(即准定语句)。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准定语句的谓语有特定的句法语义约束:(1)核心动词必须是主语中核心名词的施成角色,(2)补语必须是陈述整个由准定语修饰名词构成的主语。如果把动词重复句及其省略形式记作S1:“NP1+[V+]NP2+V-C”;那么,准定语句就可以记作S2:“NP1+的+NP2+V-C”。于是,可以这样来重新表述准定语句特定的句法语义约束:(1)V必须是NP2的施成角色,(2)C必须是陈述整个“NP1+的+NP2”的;其中,“NP1+的+NP2”可以看作是“NP1+V+NP2”的自指性名词化形式。可见,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上,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对于分析复杂句子的派生过程和合格性条件(或句法、语义约束),具有不可或缺、无法替换的作用。

从上面的五个研究个案可见,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是对动词、形容词等谓词的论元结构知识的一种有力补充,把这两种知识结合起来(13),就基本可以说明句子中词语之间最根本性的组合方式及其语义解释。特别是对于谓词隐含、词项缺省等动词、形容词够不着的场合,名词的物性结构知识更是起到枢纽和支点的作用,可以帮助说明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意合方式和运作机制。

①根据Pustejovsky(1995,1998)的相关内容综合而成。

②根据Pustejovsky(1995,1998)、袁毓林(2008)、张秀松、张爱玲(2009)和宋作艳(2011)等的相关内容综合而成。

③在有的版本中是第一卷第十三章。

④参考范弗拉森(2005[1980]:167)。值得注意的是:“四因”的界定在亚氏的不同著作中略有不同,在不同的中译本中对“四因”的名称和界定有不同的翻译。

⑤以下内容根据亚氏《物理学》、《后分析篇》和《形而上学》中的相关阐述综合而成。

⑥亚里士多德说:“这物质‘底层’本身不能使自己演变;木材与青铜都不能自变,木材不能自成床,青铜不能自造像,这演变的原因只能求之于另一事物。找寻这个,就是找寻我们所说的第二原因——动因。”(亚里士多德1959:9)

⑦参见亚里士多德(1959)中译者吴寿彭先生的“译后记”。

⑧此处参考了“百度百科”等多种网络资料。

⑨参考Gu(2009:444-5)§4.1及其所引用的相关文献。

⑩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盛行之前,主流的是面向关系的(relation oriented)数据库模型;之后,又兴起面向主体的(agent oriented)数据库模型,详见Gu(2009:445-9)§4.2及其所引用的相关文献。

(11)参考Gu(2009:444-5)§4.1及其所引用的相关文献。

(12)为了整齐,我们对朱德熙(1982)的例子进行了改编。

(13)在数据库建构方面,我们初步的体会是,面向关系的数据库模型比较适合为动词、形容词等表示事物的属性值、行为或关系的谓词性成分建立论元结构(论旨角色关系或配价结构)等句法-语义接口模型;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模型比较适合为名词等表示事物(或物体)的体词性成分建立物性结构等句法-语义接口模型;而想要把关于谓词性成分的论元结构和关于体词性成分的物性结构关联起来,则需要尝试面向主体的数据库模型。这方面,可以参考Gu(2009:446-9)§4.2.1-4.2.4对于椅子、坐(椅子)、就座等的建模实验。

标签:;  ;  

汉语名词物理结构的描述系统及应用实例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