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0
摘要:铝合金模板系统在标准工程施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施工范围越来越多的与其余传统施工方式相结合,在充分发挥铝合金模板优势的同时,又保持了传统做法的便利性。本文主要介绍铝合金模板和传统工字钢悬挑外架相结合的施工分析,在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为以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铝合金模板;工字钢悬挑架;铝木结合
工程简介
程为住宅小区工程,根据住宅楼结构形式,除一层架空层和顶层露台层外,其余标准层结构设计相同,均可采用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选定在14#楼3层至31层采用铝合金模板支撑体系,外架采用16#工字钢悬挑外架。16#工字钢高度160mm,宽度88mm。
方案设计
铝合金模板施工范围从3层墙柱4层梁板开始至30层墙柱31层梁板结束,其中工字钢悬挑层分别为5层板面、11层板面、17层板面、23层板面、28层板面,共悬挑五层。
考虑到现场施工进度需要,施工至悬挑层时,采用悬挑工字钢穿铝模的方法,即铝合金模板与工字钢想重叠的部分,对该部分模板进行切割使得模板下部形成预留洞,以便工字钢穿插设置。使外架施工进度与结构施工进度同步进行,对施工进度不造成影响。
工字钢穿铝模实施条件分析
根据铝合金墙柱模板拼装特点,墙模板与墙模板之间采用销子和锲片相连,销子和锲片具体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设置。
在切割模板时,采用3mm厚切割片,对模板的切缝宽度控制到最小。因此墙柱下部模板切割后,后续施工过程该切割的模板可在原位置采用销子和锲片与两侧墙柱模板相连,对该处模板使用功能影响不大。
工字钢穿铝模方案设计
工字钢穿铝模位置采用铝合金模板和传统木模板相结合的方式。在将对应工字钢位置的铝模板切割且铝模拼装完成,根据工字钢与铝合金模板间的位置和空隙大小,定制U型木模封堵模板,对预留洞口进行封堵,防止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
主要施工工艺
工字钢定位
因铝合金模板仅配置一套,在悬挑层时需对部分铝合金模板下部进行切割对工字钢穿墙进行洞口预留,因此工字钢定位需综合考虑外架整体布局以及铝合金墙柱模板的配模。在保证外架布局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的对铝合金模板进行切割。
工艺流程
混凝土浇筑完成→悬挑层铺设工字钢→钢筋施工→墙柱模板调整及切割留洞→墙柱模板拼装→内架及梁板模板拼装→铝木结合封堵工字钢穿孔洞
施工方案
工字钢安装
在悬挑层楼板面模板拼装完成后,根据工字钢定位图确定工字钢间距,在板面模板上弹线定位,并对每根工字钢的安装方向、长度以及具体位置采用预先模拟的方式将后续实际工字钢安装位置弹线定位在板面。确定好工字钢预埋锚环的定位。
板面混凝土浇筑完成可以上荷载后,对工字钢的具体摆放位置再次弹线定位,以便和模板的相对定位无误。
墙柱模板安装
模板安装方式同非悬挑层的安装方式,对应工字钢位置的模板在安装的过程中注意上口与两侧模板平齐,保证下部预留洞的大小。
木模封堵施工
木模封堵须针对预留洞逐个施工,木模与铝模须拼缝密实。
穿铝模悬挑工字钢的安全稳定性分析
在工字钢定位时,优先考虑工字钢悬挑外架的整体布局和稳定性。对于悬挑外架的每一纵距均进行了针对性计算并计算通过,因此工字钢定位不受铝合金模板应用的影响。
根据悬挑外架施工方案,悬挑工字钢上部钢管扣件架体的搭设与结构连接,且外架与内架禁止连接,因此外架的稳定性不受铝合金模板应用的影响。
总结
通过对铝模和悬挑外架相结合施工的分析发现,铝模工艺与传统悬挑工艺相结合,不仅节省施工工期和节约外架施工费用,而且对结构施工质量未造成任何影响。
节省工期及节约成本
一般的悬挑架与铝膜配合的施工方式为当铝模施工至悬挑层时,对悬挑工字钢定位孔洞进行预留,工字钢暂不悬挑施工,其外架由现有外架向上搭设,施工完该悬挑层结构后,再拆除多余向上搭设的外架,再施工该层的工字钢悬挑和外架搭设,此种方法对工期影响较大,人工费增加。
铝模与悬挑架相结合同时施工的做法,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对人工费用也有所节约。
铝模切割再拼装的施工质量保证
墙柱铝模留洞切割部位为板底部向上返300mm的位置,采用3mm厚的切割片进行切割。在非悬挑层施工时,将切割的墙柱模板在原位置与两侧墙模板用销子和锲片连接。其拼装外观与原模板相比,在300mm位置处有切割缝。但对混凝土浇筑没有影响,对于结构墙施工施工无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雪红,程海寅,陆建飞,夏伟强.铝合金模板体系施工技术及其效益分析[J].施工技术,2012
[2]戴桂扬.铝合金模板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2
[3]王世博.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在超高层综合体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5
论文作者:兰天晓,张震,王智,马晨旭,顾诚,李立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1
标签:工字钢论文; 模板论文; 铝合金论文; 位置论文; 销子论文; 板面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