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中医医院老年科 安徽铜陵 244000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实验结束后,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焦虑情绪评分百分比。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者遵医行为、生存质量以及焦虑情绪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所以,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脑梗死;遵医行为;影响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大脑发生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组临床症状[1]。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此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的最常见的病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性的病变,最常见的以大中型管径的动脉[2]。为此,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痛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收治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均经过为期2周的筛选[3]。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60~80岁,平均年龄72.3±10.8)岁,血压在130~175/90~150mmHg,平均血压(150/130mmHg),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4.2)年;临床症状: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四肢麻木、肢体颤动。实验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62~86岁,平均年龄(70.7±9.3)岁,血压在135~170/100~180mmHg,平均血压(145/140mmHg),病程5~14年,平均病程(9.7±4.4)年,临床症状: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肢体异常、鼻出血等。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1嘱咐患者注意活动与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2持续低流量给氧,吸氧标准4L/min;3严重患者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变化,防止病情恶化;4用药急救,硝酸甘油(国药准字H37021445;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mg/片)或硝酸异山梨酯(国药准字H11021331;北京恒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mg/片)舌下含服;5避免诱因,减少焦虑、情绪激动和寒冷刺激。
1.2.2 实验组实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首先,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将脑梗死发病特征、诱发因素等相关因素告知病人,让患者意识到病情的重要性,教会患者自救方法;其次,与患者及时沟通,增加老年患者的信任感,缓解患者的不安、恐惧心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解决患者的实际生活需要;最后,加强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卫生整齐、舒适、安静,控制饮食摄入,避免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激动[4]。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生存质量以及焦虑评分。遵医行为指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为,分为完全遵医、不完全遵医、不能遵医。生存质量分为三种:良好:床症状有好转,护理效果明显,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一般:患者症状有缓解,但是不能下地活动;较差:患者症状没有减轻,病情趋向于恶化。焦虑评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患者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来看,效果明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3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
对照组轻度焦虑的患者有16例,中度焦虑患者有12例,重度焦虑患者有10例,评分好转率为73.7%;实验组轻度焦虑患者29例,中度焦虑患者15例,中度焦虑患者3例,评分好转率为93.6%,实验组患者的情绪较对照组来说,相对稳定,患者无严重心理反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脑梗死发病后,大多数的患者意识是清楚的,其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或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头晕、一时性的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的表现[5]。因为脑组织本身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如果供应血流中断4-6分钟就可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本病好发年龄是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梗死发病快、起病急,多在休息或者睡眠中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也在加剧,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严重的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患者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病情达到最高峰,脑神经功能会出现严重的损伤,同时,死亡率也在增加。治疗脑梗死的原则是,争取超早期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尽可能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6~8小时可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根据患者自身有利情况进行治疗,以最大的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由于病情周期长,难恢复,所以患者的后续治疗就是关键,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尤其老年患者在出现脑梗死疾病后,会出现不正常的消极心理状态,并且伴有烦躁、悲观、恼怒、生气等不良情绪,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当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状态评估,同时给予临床心理护理治疗,使得患者慢慢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不良情绪,以此来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后续的康复治疗,尽早恢复脑神经功能,减低死亡概率。因此,心理护理治疗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效果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更有优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决定着病人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动作,加强患者心理教育;2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医患之间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使得病人完全配合配合护理,消除紧张、恐惧的心情;3与患者家属要进行配合,要时刻保持沉着、冷静,因为家属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病人,家属良好的情绪能给病人带来支持和安慰;4创建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生理、饮食,鼓励患者适当活动[6]。虽然心理护理过程繁琐,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但是,却是对老年患者的一项重要护理。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不易控制,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差,患病后生活能力减低,有的患者甚至不能自理等,更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的护理,在我们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也应该护理老年患者的心理。
老年人全身各个脏器、组织生理功能等趋于老龄化。由于老年人大多病程长,恢复慢、易感染、易反复、住院次数多,况且治疗后效果差。因此,采取积极的临床心理护理,可以改变老年脑梗死患者非正常死亡的心理态度,让患者在住院期间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并且达到配合治疗的效果,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可得,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的不稳定情绪,有效提高遵医行为,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参考文献:
[1]侯晓雯,王冲,陈欣等.中国人群H型高血压与脑梗死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5(11):1232-1235+1239.
[2]翟国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2(05):65.
[3]刘西玲,高京华,杨洁等.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遵医行为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3(03):68-70.
[4]陈晨,陈艳,李春利.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3(04):532-534.
[5]陈捷.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6(01):39.
[6]董毅,史振娟,白晶等.心理护理对脑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6,4(03):228-231.
论文作者:张继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4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脑梗死论文; 老年论文; 焦虑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