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关系的发展与制度变迁_企业财务论文

金融关系的发展与制度变迁_企业财务论文

财务关系发展与制度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务论文,关系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务关系与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体现的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两者在涉及问题的角度与范围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分析问题的角度看,生产关系是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的,它既涉及宏观领域的生产关系,又涉及微观(企业)领域的生产关系。而财务关系仅涉及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从企业再生产角度分析,财务关系体现的是企业生产关系中的价值关系。亦即企业生产关系包括物的关系和价值的关系,财务关系只是企业生产关系中的一个侧面,是围绕货币计量而形成的价值关系。当财务关系的概念、范畴上升到意识形态,成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便相应构成企业的财务制度或规范。财务关系的发展对制度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财务关系变革的理性思考

财务关系是经济组织(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公有制实现形成的多样化,国有企业财务关系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财务关系变革的实质,就是要寻求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新形式,是企业经济关系的自我完善。比如当前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构建以国际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等,就是一种财务变革的内在要求。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从财务角度看,人们的这种经济利益关系,取决于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的结合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的财务关系除了体现国家这一出资者的利益要求外,还必须兼顾或满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内在要求。即通过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来创造更多的收益,为企业各相关利益者提供满意的回报。这表明,国有企业以往的财务管理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一步讲,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的财务行为不可能转变为社会的自觉行动,即人们常常会从“理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使不同利益者之间出现一些矛盾,最典型的是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劳动者等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譬如,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定位经营者的年薪,它与职工的收入差距应为多少?期权或期股按什么标准在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确定分配额度?如何减少各种形式的代理成本与运行成本等?这一系列内在矛盾都将在财务关系中得到体现。尽管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这种存在于国有企业内部的利益差别是非对抗性的,不会影响企业整体的根本利益;而事实上,近年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有企业效率的下降,亏损面的不断增多等无不与分配等财务关系直接相关。对此,我们只有通过改革财务关系,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收益的均衡”。

二、财务制度变迁与财务关系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部分所构成。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世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在非正式约束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正式约束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实施机制是制度构成中的关键一环。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检验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机制是否有效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强有力的实施机制将使违约成本极高,从而使任何违约行为都变得不划算,即违约成本大于违约收益。从而使“理性人”选择守约。有效的制度够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财务制度为人们在经济分工与合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它能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财务制度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制度,它还能创造一个持续的、制度化的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变迁通常采用渐进的方式。财务制度变迁的最终路径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①财务制度与组织(如国有企业)的共生关系引发其固定特性,即它们已随着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激励结构而演进。②由人们对机会集合变化的认识与反应所作出的反馈过程。

进一步讲,财务制度可以理解为是一套规范和约束财务行为的范式。财务制度变迁是指财务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其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存在着种种技术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财务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财务制度对旧的财务制度的替代过程。在这个进程中,实际财务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是财务制度变迁的国际成本等于或小于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从深层次上讲,财务制度变迁就是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劳动者、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引起制度变迁的前提是产生了外部收益即组织活动的成本或收益由外部承担,外部收益内在化,就产生了制度变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变迁的轨迹是,从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财务制度是经济组织中的人们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财务制度变迁应符合“稳定、效率、公平”的原则,即一方面,财务制度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府转换职能等形势的需要,发挥国民经济运行“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财务制度要在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基本要求是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并公平兼顾各相关方的利润需要。财务制度变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一种财务制度安排转向另一种财务制度安排,影响最深的因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1.财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首先是原有制度要素内部的变化。比如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原有财务规范与会计规范间的界限需要重新选择与确立。有人提出,应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事实上,一些原属于财务制度的内容已经被会计准则所涵盖,这样财务制度的均衡关系必须重新调整,即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新的财务制度已迫在眉睫。其次是财务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分析。从旧的制度安排转向新的制度安排,必将引起经济学所谓的“交易费用”,一种新的制度的建立,一般会产生一系列制度成本(交易费用):①设计费用;②执行费用(如宣传费用、培训费用、试点费用);③调整费用(制度的修改、完善);④新制度施行初期各方面不适应造成的机会成本(如抵触成本、磨擦成本等)。相应地,新的制度安排也会带来一系列制度收益,如制度激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所形成的增收节支额;约束不良行为以及制度实施而减少的损失(如国有资产流失的减少)等的机会收益。制度选择的标准就是要使“制度收益>制度成本”。

2.技术的改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等的建立,原有制度内部与外部的通道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传统的制度形式如书面形式可能会转向网络形式(电子化),这样势必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转而谋求新的平衡。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知识资本等软性资产确认、计量、报告的不断发展,财务制度的内涵将发生新的变化,而要对原有制度进行新的安排。出资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劳动者等之间的沟通(财务关系)同样将随着技术的改变而变化,进而也需要对其规范出新的制度形式。

3.需求的变化。伴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财务制度的需求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保全理论的拓展,要求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价值加以财务规范。即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心须重新界定其资产边界,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广大职工的权益。同时,随着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出资者要求在财务制度中突出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规范,将产权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等等。所有这些,均会提出财务制度变迁及重新安排的要求。

4.其他因素。如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必须加快完善跨国经营中财务活动的处理要求和财务关系的协调;WTO的加入,要求财务制度按国际化的要求作出相应调整等。

由此可见,财务制度变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对此,我们应积极把握制度变革的时机,不断调整财务关系,优化财务活动,使财务制度变迁达到微观上有经济效率,宏观上具有持续的经济稳定性的目标。

三、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看财务关系的变化特征

自1993年7月1日我国实施新的财会制度即“两则两制”以来,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已得到了相应的变革,其采取的是一种平稳的“帕累托改进”形式(或者说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关系通常被看成是财务管理体制的缩影,依此我们来分析国有企业财务关系变化的特征。长期以来,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那时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控制,企业从生产到消费,一切都纳入国家的统一计划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现的利税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通过再分配又以流动资金、财政投资等形式回到企业。所以,那时常讲“国有企业财务影响财政资金运行”这句话,即那时将国有企业财务看作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基本反映了此时经济体制下的客观情况,并为多数人所共认。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有同志对这种看法持不同的意见,即认为国有企业财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属于国家财政范围,例如工资基金、流动资金中的银行贷款、以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基金等,即国有企业财务与国有财政不属于同一范畴。然而,由于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密切关系掩盖了二者关系的实质,所以尽管有人对传统观点发生了怀疑,但仍跳不出旧的窠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财务(主要指国有控股企业财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的包容性大大缩小。原来国有企业财务大部分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而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的法人财产与国家财政已基本不发生什么关系。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切割开来就会看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只有国家控股部分的资产和应得的利益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而这部分只占企业财务的50%以下,充其量也只占企业财务的60%~70%,这只是就国家财政涉及的企业财务的范围而言,若仅就税后利润而言,则不到利润总额的50%。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国家股大概就在60%左右,而企业实现的毛利,在扣除税金和公积金、公益金等之后,才能按股分红。

其次,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所负的责任大大减轻。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入股之后便由企业自主经营,这时国家财政就只负有限责任而不负无限责任了。即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对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经营上只负有限责任,不再直接干预而承担无限责任。就是说,从原材料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都由企业依据市场的需求加以安排,国家不再承担经营者的任何义务(但国家作为出资者的监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现行的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就是明证),如果企业经营不善,长期亏损,则按规定实行破产。

第三,企业财务对投资者(包括国家财政)所负的责任(或义务)大大加重。企业财务一要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或财产)的安全(保值),不能随意流失;二要保证投资者所投资本金的增值。否则就会无人投资。在资金运作上,企业可以将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和财产捆在一起,在符合国家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自主经营,不受国家财政的直接干预。

第四,企业财务中的利润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除国家独资企业及其他独资企业外,凡国家控股企业,其税后利润都包括国家按其股份所应得的红利及其他出资人按其股份所应得的红利。就是说,国家不再像原来国有企业那样可以独占其税后利润,而只能按股份的多少取得红利。

此外,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还包括诸如成本管理、销售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内容,即除按国家规定管理外,已不再受国家控制,等等。由此可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财务是两个不同的资金运行体系,从其运行轨迹上看,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环,这两个不同的环可能有重垒部分(正在逐步减少),但不可能完全重合。我们认为,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财务之间既具有一般性的关系,也具有特殊性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财务关系是:因国家投资而形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如收益分红,以及强化出资都财务监督等)。财务管理体制变革的事实表明,作为一种渐进性的制度变迁,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之间仍将在以后一段时期保持着经济关系。国家财政可以运用财务具有一般性的关系,调控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据此拓展国家财政间接干预生产的范围,而不是要将国家财政完全逐出生产领域;又因为国家财政与国有企业的财务发生着特殊性的关系,所以国家财政又必须以特殊的调控机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实行特殊的宏观调控,如投融资机制、股息机制、红利机制,等等。当然,这种财务管理体制还须进一步改革(如国有股如何转让等),即适应WTO要求,不断创造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优化各类企业的财务关系等。总之,诸如此类的问题仍将继续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标签:;  ;  ;  ;  ;  ;  ;  ;  ;  ;  ;  ;  

金融关系的发展与制度变迁_企业财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