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小组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说”则是最直接的交际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中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观逐步由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目前的学校普遍具有班额大、学生多的特点,教师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内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说”的机会。小组活动(group work或pair work)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这种活动形式要求学生2~4人一组,围绕教师所给的话题进行语言活动,或操练语言知识,或发表个人见解,或通过讨论获得某个问题的答案(高年级的活动多为后两种)。这种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大学生语言的实践量,还能够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于对小组活动的这种认识;不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地采用了这一教学方式。
然而并非所有的小组活动都能取得预期效果。成功的小组活动气氛热烈,学生兴趣浓厚,常常下课了他们仍觉意犹未尽。相反,不成功的小组活动则成了华而不实的空架子,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小组活动的效果呢?笔者曾多次带着这个问题观摩一些英语课,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组织小组活动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话题(topic)的选择。教师所给的话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兴趣的话题有很多,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它们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应当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而变化。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诸如模拟购物类活动感兴趣,而高年级的学生则认为这类活动太浅易了。因此,教师应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具新颖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努力,领略成功的喜悦。设计怎样的话题才符合这种要求呢?笔者以为,把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形势或学生自身情况相结合是较好的选择之一。比如,在教学SEFC Book 1,Unit 10 Sports这一单元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假如你是北京奥申委的成员,请向国际奥委会评估检查团陈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优势所在,并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侧面进行陈述。由于申奥活动是举国关注的话题,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分工合作,查阅报刊资料,从历史、人口、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中与奥运有关的语言知识,还主动学习了与本小组话题相关的词汇。另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2.指导学生作好小组活动的准备工作。有些话题是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设计的,学生不经过准备或课内稍作准备就可以进行;有一些话题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此类话题需要学生提前作好准备。对于后一类话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和请教师长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整理,使之适合话题的要求。经过准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了充足的材料,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话的情况,有利于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此外,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培养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准备材料的过程是学生语言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十分重视对学生准备工作的指导。
3.明确要求,引导学生找到话题的切入点。教师应在话题讨论之前让学生明白他们要做什么,并引导他们把大问题变小,使之符合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例如,SEFC Book 1 Unit 17 Nature这一单元是关于保护麋鹿这一珍稀动物的,许多教师在教完这单元后都会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动物的话题。笔者曾在所教的两个班中做过试验。在A班授完课后,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How can we protect animals?"。由于这个话题范围较大,学生的知识有限,他们只能反复提到课文所出现的"collect money"和"build nature parks",使得发言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其结果是:说者提不起兴趣,听者也觉得乏味,小组活动效果不理想。而在B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话题的:The Cantonese have the habit of eating wild animals.it is said that the Cantonese dare to eat everything that flies in the sky except the plane and everything that swims in the river except the ship.Have you ever eaten wild animals?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他们一一列举自己爱吃的野味,此时笔者把话题一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Do you think it's a good habit to eat wild animals?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go on eating a lot of wild animals?然后整理并归纳学生的答案:①Some animals will die out.②The balance of the nature will be changed.③Our living conditions will get worse.④In a word,we are bringing trouble to ourselves if we go on eating wild animals.最后,笔者把保护动物的问题提了出来:As a student,what should you do to protect wild animals?由于有前面的讨论作铺垫,学生很自然地谈到要改变爱吃野味的习惯,要从我做起,并以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B班学生在讨论中非常投入,他们在小组活动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受到了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4.组织小组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在小组活动中,由于有些学生积极主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得很快。他们很自然地在各自的小组中起着组织和领导作用;而有一些学生则习惯于听别人说,从不发表个人意见,渐渐地他们对一切语言活动都漠不关心,性格也显得孤僻、不合群。仔细分析一下,这类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上的后进生,由于基础薄弱,他们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为了掩饰自卑感,他们干脆置身事外,久而久之,变得厌学。另一种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有能力说,但只是不善于争取机会;他们好自己琢磨,喜欢独处,有些还是学习尖子。对于这两种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并精心设计符合他们知识水平的话题,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其能力优势,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笔者曾设计过这样一个话题:一位英国体育记者采访一位中国足球教练,了解有关中国足球的问题。教练只懂一点英语,便请了一位翻译。在采访中,教练能说英语的时候则直接与记者谈,不会说的时候就让翻译帮忙。笔者安排一位性格活跃的后进学生充当记者,教练则由一位后进生充当(该生对足球有特殊爱好),翻译由一位性格内向但成绩优秀的学生扮演。该小组稍加准备后进行表演。结果,在“记者”的引导下,“教练”介绍了很多足球知识,“翻译”则展示了他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小组活动让这两位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找回了自信,在群体中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其实,不管是学习后进的学生还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心底里还是愿意融入集体的,他们缺少的是适当的机会。因此。照顾这两类学生的需要是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时不可忽视的问题。
5.关注小组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的努力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明确:小组活动的过程比活动的结果更重要,为此,教师一定要防止学生为了获得结果而缩短甚至忽略过程的做法。笔者几年前曾在广州参加过一次由美国英语学会主办的对华英语教师暑期培训班。在第一节课上,外籍教师让来自不同地方的24名学员分成4组,每组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我介绍和互相询问等手段,尽可能多地了解本组成员的个人情况,其中包括age,job,hometown等;最后,对本组各成员情况了解最多的一组将获得奖赏。很明显,这位外教的目的是希望学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增进了解,并练习英语口语。但是有个别小组的学员干脆用汉语交流,还有的学员直接把别人获得的资料抄了下来,完全违背了这位外教的初衷。作为成年人的学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中学生了,由此可见,教师对语言活动过程的监控十分重要。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引进了竞争机制,这符合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但这种竞争又容易使一些学生为了获胜而“不择手段”,以致只重结果,不要过程。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监控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偏差。
6.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教师在对小组活动作出评价时应意识到:学习语言知识不是活动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其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的原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言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标签:学习小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