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学习是语文新课改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地位的转变,不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在探究中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的主人,使整个教学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有效展开。这正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探究 策略
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自发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辅助引导下,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完成教学任务,发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以及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为初中、高中语文语法、逻辑、阅读和作文能力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新课改的应用和推进,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为学生学习减负的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完成教学任务。
一、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培养,还是会有很大成效的。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不需要太高,只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答疑解惑,就是比较圆满的结果了。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提出能让学生努力探究的问题,并且不能偏离课文本身。在问题的刺激下,学生会争先恐后地拿起课本,争相寻找答案。在极大的学习热情下,趁热打铁进行字词之类的记忆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在课文《军神》中,教师在课堂上大可不必费力地描述刘伯承在进行手术时那种惊心动魄、具有大无畏气势的悲壮场面,完全可以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有人被称为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请同学们来猜一下,这个人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称呼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急切地翻找课本,想弄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被叫作“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带着疑问去学习课文,学生也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对于教师的讲解会听得更加投入,对于课文的整体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更深刻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鼓励学生质疑教学过程,培养质疑意识
疑问往往能引人深思,这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疑问持鼓励态度,哪怕他问的问题没有意义,也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课本上的知识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因为只有认真思考过,才能在课堂上提出疑问。
例如,在课文《灯光》中,主人公“我”在战争时期是一名战地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遇到一位老战士,才有了“灯光”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完这篇课文后,就有学生提问:“这篇课文我并没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但我很好奇的是,这篇文章中的‘我’到底是不是作者本人呢?还有,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主人公又经历了什么事呢?他是克服了多大的艰难险阻,才成功地将这篇文章分享出来的?这都是我不懂的地方。”这个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不在课文内容之内。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探究性学习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不仅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还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在小组合作中提升
在探究性学习中,合作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很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个人难以解决的,就算学生有天赋,恐怕也会分身乏术、难以招架。这个时候在教师的指点下,通过小组内同学的分工学习,可以解决课堂上遇到的比较困难的问题。这样会大大减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压力,对于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这种团队协作式的配合性学习不仅在讨论中提升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还极大地增强了团队之间的凝聚力,这种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正是需要我们赞扬的。
例如,在课文《找骆驼》中,里面的老者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给急匆匆跑过来寻找骆驼的商人好好上了一课,主题就是教育学生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惊慌,要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而找出最合适的处理方式。在这篇课文中,老人准确地说明了骆驼身上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从而使商人准确地找回了骆驼。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讨论骆驼的特征,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指出骆驼的各个部位。这样,既可以收获人生哲理,又能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没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根本,就无实效可言;而缺少有价值的“合作”“探究”过程,“自主”的质量又往往只会停留在一般水平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敢于提出新的想法,使全体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究者,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参与、教师积极引导、互动互助、动脑动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主与创新中形成发展性、创造性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考、动手操作需要时间,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够,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有老师认为学生探究“很费时”,从而设计了很多问题或滔滔不绝地讲解,中间虽然给了学生一定的“探究”机会,但没有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目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主动权,多给予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探究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思思 自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12)。
[2]林秀平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作文成功之路,2018,(10)。
[3]魏建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考试周刊,2018,(49)。
论文作者:郭建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主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骆驼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