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及对策研究

肖曼君[1]2000年在《论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将全球银行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银行时代。网络银行一方面提高了银行的经济效率、降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以全新的服务方式(叁A服务)方便了客户,它的国际发展已成为全球银行21世纪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它的出现不但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和极大的影响,而且给金融业带来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网络银行业所面临的如:网络银行的安全、法律规范、监督管理、以及科技人才稀缺、基础设施薄弱、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也是本文要关注的重点。本论文共分叁章: 第一章 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本章分别从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网络银行业具有与传统银行业不同的服务特点、以及全新的服务品种及服务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网络银行已成为银行二十一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 网络银行发展的动因及其影响 本章从技术、经济、客户和运行环境等方面浅析了网络银行发展的动力和原因;阐述了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行业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传统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 第叁章 中国网络银行业的发展 本章通过阐述网络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发展背景环境,发现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网络银行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安全、科技人才、法律规范等,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可行性对策建议。

马力[2]2016年在《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监管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银行业务凭借其所具备的传统银行业务不可比拟的诸多独特优势,在中国的大地上蓬勃兴起以至风生水起,已构成我国银行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银行业竞相花样翻新、不断跨越赶超的"试验田"。对比于网络银行业务自身的爆炸式增长和耀眼的光彩表现,我国在制定网络银行业务监管的法律方面本身却有很多缺陷,不仅开始相对落后,而且相关监管政策发展缓慢,并无起色,并且很多方面尚不完善,远远滞后于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若不及时管理网络银行业务,它的发展可定会受到影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侵害客户的切身利益。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何为网络银行业务、它有怎样的特点、现阶段中国网络银行业务的管理状况与出现的问题、以及分析它所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试图在详尽查找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以及正视网络银行业务监管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发达国家和各个地区在进行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监管时积累的经验教训加以吸收利用,从而创建一套与中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并且满足网络银行业务发展一系列需求的风险管理体系。为中国网络银行业务监管进言献策方面,本文主张应坚守叁大原则:一是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切中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实,能够积极回应和解决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二是监管措施应有侧重,但不可偏重,网络银行业务风险及监管是一个系统性的大问题,牵扯到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内部监督、法律法规、网络风险等方方面面,有偏重地只限于探讨网络银行业务及其监管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肯定行不通,应该在有所侧重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对网络银行业务风险及监管措施进行研究,与之相对应,在行文中,特别是在网络银行业务监督体系建设的问题上,就不应该单纯地固守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而应尽量糅合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扩展视野,扩充解决之道。叁是监管的目的绝不是束缚,更不是压制,而是促使网络银行业务步入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健康化的轨道,进而发展的更好更快,在不受压抑的环境下不断增加发展动能。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剖析中国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的情况以及前景,并对其进行相对全面的解读,并且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网络银行业务今后的健康发展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以便我国网络银行业务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好地取长补短,实现稳健、快速发展。

许廉菲[3]2007年在《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自1995年美国成立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即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后,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网络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银行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其在网络经济交易等过程中彰显了传统银行难以媲美的功能优势。但网络银行的虚拟性、瞬间性,使银行风险更具复杂性和蔓延性,显露了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缺损,给银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通过深入研究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理论,改变或调整金融监管理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成首当其冲的任务,以期能维护社会公众对网络银行的信心,从而建立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金融秩序。本文正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相关理论为基础,对发达国家网络银行的成功监管经验进行比较研究,在检视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实情况的前提下,以法律监管为视角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制度做了探索性研究,以期能回应我国的网络银行监管制度建设的需求。全文共四万字,分五部分,由导言及正文四章组成。第一部分,即本文的第一章,本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了审视学术界对网络银行法律监管研究进展,就学术界中对本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评析,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可以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本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网络银行监管的理论基础。首先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出发,明确对网络银行实行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金融改革,刺激金融业竞争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网络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加强监管,以化解其不利的一面;其次主要阐释网络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以突出网络银行所具有的新特征,为网络银行必须加强法律监管作理论铺垫;再次,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对网络银行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监管目标、监管体制以及监管内容带来的挑战进行系统的分析,为网络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奠定理论基础;最后是对此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小结。本章旨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以为后文的深入分析确定总纲和奠定基础。第叁部分,即本文的第二章,本部分内容主要对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检视及评析。首先对网络银行监管在我国的立法现状进行概括性介绍,指出我国已初步建立网络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其次从网络银行监管目标、监管体制、监管内容叁个方面,对我国的相关具体法律制度进行深入剖析,指出现有制度存在的不足和亟待完善之处,并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即本文的第叁章,本部分内容主要为国外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比较及评价。本章对国外网络银行监管的模式进行介绍、区分和评价,着重介绍了国际上网络银行较为发达的美国、欧盟等国家、地区的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本章首先将网络银行监管模式区分为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并分别从监管体制、监管目标、监管内容叁方面加以详细考察;其次,对这两种模式进行了比较评析,阐释了由于网络银行发展阶段的差异、历史上形成的法律传统和监管理念的不同对监管制度上的影响不同。本章旨在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异同以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为下文提出的观点提供相关依据。第五部分,即本文的第四章,本部分内容阐述了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建议,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及畅想,也是笔者观点最为集中体现的一章。本章落脚于我国的具体实际,在阐明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并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即设定正确的网络银行监管目标;建立互信、协调的网络银行监管机制;建立灵活的网络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构建有效的网络银行市场营运制度;构建谨慎的网络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是银行法律规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金融机构的大举进入以及我国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络银行的发展必然要求我国现存的法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而目前我国对网络银行系统而有效的监管法律制度尚缺损,在理论层面上也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构建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所做出的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功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在银行法律规制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在笔者看来,目前涉及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文章,大多较为松散性、非系统性的探究,且学者们在对我国的国内环境、法律传统等因素与国外的差异的比较论证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本文系统开展了对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强化了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现状分析;同时在选择我国监管模式的问题上,本文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哪种模式,而是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策略,这可谓本文研究视角和思路上的略微创新。本文的不足在于:本文在分析借鉴外国模式基础上,对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现阶段可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及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周小刚[4]2006年在《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业自17世纪形成以来,始终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进行生存,是摆在我国银行业面前的严峻课题。网络银行这一全新的金融运作方式将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有专家预测,在2005年前还没有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将面临被迫出局的危险。网络银行作为21世纪世界金融业的主导模式,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银行代表了现代银行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自2006年12月11日起,外资银行将与中国银行业一样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依据中国的金融法规合法经营、合理竞争,将允许外资银行办理城乡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正要借助网络无极限的优势,实现远程服务,以弥补其网点少、规模小之不足。在对传统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同时,中外双方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遭遇战。如何选择适合我国网络银行的模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内外环境问题是我国网络金融业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可以说,谁占据了网络制高点,谁就在未来的银行竞争中占尽先机。中资银行必须在网络银行这一领域进行金融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银行的各项工作改革,进行管理创新,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只不过短短的十年时间,其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论文拟对此进行有益地探索,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网络银行协调有序发展。 论文安排结构如下: 第1章概述,对网络银行的概念、内涵、功能和系统构成进行分析,介绍各国网络银行的发展概况,并首次采用SWOT分析法对中外网络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对策。 第2章在第1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银行的发展机理和优势进行了有益探讨,对网络银行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对网络银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进行了研究。 第3章对网络银行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的经济学本质进行了分析。纵观文

陈鑫[5]2009年在《网络银行业务安全及其法律保障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银行业进行了新的制度变迁,网络银行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网络银行对传统银行的概念、经营模式、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业务安全和内控机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来自网络的各种恶意攻击、应用软件的漏洞以及系统本身的缺陷使得网络银行业务面临着许多新的法律问题,诸如网络银行业务中电子签名与认证法律问题、电子货币环境下反洗钱法律问题、网络银行业务中对消费者的保护问题等等。解决网络银行所面临的业务安全问题需要法律的规制,由于网络银行业务是一项较新的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实践和监管机制的缺位和不足,因此,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网络银行的风险、加强网络银行的监管,建立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保证金融业的安全运行就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新课题。本文正是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网络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在借鉴了网络银行发展和监管制度较为成熟的国际社会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该课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进而对网络银行业务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彭岚[6]2005年在《网络银行理论与发展雏论》文中认为人类社会已进入 21 世纪的网络经济时代,虽然传统银行业并没有如比尔·盖茨所预言的那样成为“即将灭绝的大恐龙”,但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有时简称为网银)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以 Internet 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发展以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为代表的网络金融,大力提升本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网络银行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产物,是银行业在金融电子化不断演进过程中,自身组织形态的一次重大创新,从传统银行发展到网络银行可以说是银行业在外界压力和内在动力下自身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目前,网络银行已经成为学术界和金融部门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国内网络银行的具体实践看,缺乏科学的规划、业务层次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等因素是阻碍我国网络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同时,缺乏对网络金融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其未来走势的科学分析和预见使得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缺乏“后劲”。本文沿着从传统实体银行到网络银行的逻辑线索,对网络银行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支付系统,网银的风险及监管做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监管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在全文具体写作中,始终坚持传统银行与网络银行一脉相承的辩证关系。各章均从概要分析传统实体银行出发,再切入到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来研究网络银行的新特点、新发展和新变化。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网络银行概述。从辨析网络银行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银的运营模式及提供的服务,详细对比研究了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异同,指出网银与实体银行相比具有成本、差异性、目标聚集叁大竞争优势,接着对网络银行在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分析。从本章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网络银行运营模式都属于分支型模式,现阶段还无一家纯网络银行,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后发优势,但目前尚处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章为网络银行的经济学解释。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这样的悖论:一方面,网络银行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令人满意;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网络银行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网络银行已是大势所趋——这说明纯粹的商业动因并没有真正揭示网络银行存在和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必须找到其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支撑。在本章中,首先说明了银行组织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在识别成本、核实成本、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自身的信息优势能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能有效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从信息经济学角度解释了现代银行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同时,根据网络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增,外部性,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分配与转移叁大理论,初步解释了网络银行在发展中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的悖论,找到了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第叁章为网络银行支付系统。网络银行是银行业自身的一种电子商务形式,其中支付清算系统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前提条件。电子支付系统经历了从基于银行专网的支付系统到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过程。本章首先从对支付和支付系统的一般性研究出发,介绍了我国支付清算系统构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基于专网的电子支付系统落后性和先进性并存的二元性特征。接着,分析了网上交易的各种实体参与者,总结了 SSL 和 SET 两种常见的电子商务安全支付协议的异同。然后,阐明了电子货币已经成为网上交易重要的支付工具,银行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是广义电子货币的叁种主要形式,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银行卡上;指出了银行卡和电子支票只是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手段改造了支付流程,这两种电子货币只是初级形态的电子货币,同时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是网络金融发展的两大基础性条件,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是一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网上支付系统。按支付工具进行分类,电子货币支付系统主要有银行卡支付系统,电子支票支付系统,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电子现金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在形态上从有形的纸质形态变成无形的电子数据,体现出全新的货币形态,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电子现金的主要特点有独立性、不可重用性、匿名性、可分性等。盲数字签字技术、分割选择技术、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是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的技术基础,E-CASH和 MONDEX是两种典型的电子现金支付系统。电子现金作为一种内在货币,特别适合于微支付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后,本章分析了中国建设银行网银系统。第四章分析网络银行的风险及监管。网络银行风险和传统银行风险相比,有被显着放大的趋势。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金触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加大,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回顾和分析西方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体制出发,总结了西方主要国家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监管理论和监管体制。银行业竞争力与监管抑制、创新与标准统一、本国银行业的保护和社会福利的损失是目前网银监管的叁大难点。网络经济时代的银行监管正在向着防止网?

钱媛媛[7]2008年在《网络银行业务中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网络银行电子合同作为银行业务中一种新的合同形式,其广泛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银行的交易效率,节约了银行的成本,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它又面临着法律不完善,安全性亟待加强等问题。本文在理清网络银行与客户缔结的电子合同的基础上,对网络银行电子合同的相关问题予以了探讨。本文正文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网络银行与电子合同进行介绍。关于网络银行,介绍了网络银行的概念、网络银行在国外和我国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网络银行的业务。关于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电子合同,首先界定电子合同的概念,然后对网络银行业务中的电子合同的特点以及网络银行与客户间存在的合同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网络银行与客户缔结的电子合同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是网络银行业务中电子合同的主体及身份的确认,因为与传统的合同订立相比,电子合同在缔结时,对当事人主体资格的确认有着特殊的困难;其次是网络银行使用协议缔结过程的具体论述,主要围绕电子合同要约邀请、要约和电子合同承诺,电子合同意思表示、以及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六个问题的论述展开;再次是对客户登录网上银行发送指令,银行接收该指令并执行的行为性质进行分析,并界定它与基础合同的关系。第叁部分对网络银行业务电子合同中的非正义格式条款进行分析。主要分析非正义格式条款的性质及产生原因,评析网络银行电子合同中非正义格式条款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合同效力。第四部分是网络银行电子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分别介绍了银行与客户的权利与义务,分析了网络银行电子合同双方的合同责任,包括网络银行与客户间缔约过失责任以及网络银行与客户的违约责任。第五部分是关于我国网络银行电子合同的立法思考。提出关于网络银行的主体,时机成熟时,立法应考虑纯网络银行的存在;同时,修改《商业银行法》对网络银行电子合同各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史军峰[8]2004年在《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促成了网上银行的诞生。在网上银行问世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其发展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使银行业走上了新的制度变迁之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上银行尚缺乏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由此产生不少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如何对网上银行依法进行监管即是其中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网上银行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它因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具有独特的属性,带来了传统银行难以媲美的优势,同时也给金融业增添了新的风险内涵,给银行监管带来了挑战。随着网上银行的迅猛发展,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日益显露出捉襟见肘的尴尬,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最为棘手问题是如何改变或调整监管制度,以适应网上银行监管的需要,从而维护社会公众对网上银行的信心,建立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的金融秩序,促进金融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快速发展。因此,构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学界对于这一前沿课题尚少有触及,缺乏深入系统的讨论。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考察借鉴了网上银行发展和监管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尝试对该课题做一粗浅的探讨,就如何构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文共分叁部分,正文共五万余字。 第一部分:网上银行及其对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挑战。在这一部分中,首先界定分析了网上银行的含义及其属性特征,论述了网上银行给金融业带来的新的风险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和探讨了网上银行所具备的属性特征和风险内涵给现行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带来的挑战,进而提出了构筑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部分: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简要介绍了欧美及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概况,分别从宏观法律框架和微观制度建设两方面做了考察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针对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构建的叁点启示:网上银行监管法制化是网上银行监管的基础;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符合一国家或地区网上银行发展的实际状况,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监管传统;市场准入监管和风险监管是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 第叁部分: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在评析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展开思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从宏观法律架构到微观制度设计两个方面构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设想,并分别就一些具体制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谢华[9]2003年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探讨》文中指出中国已经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就将进入一个接近全方位开放的阶段。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会对我国整体竞争力较为低下的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成为摆在我国金融界人士面前的严峻课题。然而,近年来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般企业,缺乏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及其相关内容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因而本论文选择这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较为重大的问题进行探讨。围绕主题,本文侧重就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构成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状况及其提高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期望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中外竞争力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述。阐述了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范畴,并提出了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四大组成部分。 第二章指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对象,给出了本文研究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其细分。 第叁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中外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差别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竞争形势上的差别及其原因。 第四章研究商业银行的潜在竞争力、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和外部环境竞争力。 第五章具体对X省几家商业银行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分析X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水平的差别,找出X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具体建议。 第六章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具体提出并分析了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总体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种分析方法:第一,对比分析法:本文通过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一些大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对比,我国国内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间经营绩效的对比,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差距及其原因。通过对X省几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对比,分析X省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的特点,并据以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第二,趋势分析法:本文从国内外商业银行发展历程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缺乏竟争力的体制原因,结合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我国银行体系的改革措施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第叁,因素分析法: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因素繁多,本文在若干种因素中分析找出影响和制约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作为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指标,为进一步分析和后面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

王玉峰[10]2004年在《电子支付及其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方兴未艾的电子支付及其产业化发展态势对社会经济、金融正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初步探讨电子支付及其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本文基本框架及内容 全文由叁大部分构成(共 4 章):(1)、第一部分(第 1 章)探讨电子支付的基本理论;(2)、第二部分(含第 2、3 章)探讨国内外电子支付产业化的实践。目前,银行卡是最主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因此第 2、3 章的探讨也局限于银行卡产业;(3)、第叁部分(第 4 章)探讨电子支付对金融业的影响。 第 1 章主要探讨电子支付的基本理论。1.1 节对支付工具的本质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支付工具从足值的货币(如黄金)到目前的电子支付工具(如银行卡、电子货币等),与货币的演变并非一一对应。货币一定是支付工具,但支付工具不一定是货币,支付工具是一种能直接或间接反映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的载体,它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货币。同时,文中分析了支付工具演变的叁个规律:(1)、支付工具的演变必须实现价值保值;(2)、支付工具的演变体现交易成本递减规律;(3)、支付工具的演变体现出信用风险递增规律。 1.2 节对电子支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电子支付是指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资金转移偿付的行为,是支付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按照对纸币的依附关系,我们可以将电子支付工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法定货币(纸币)具有直接依附关系的电子化支付工具,包括银行卡(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电子支票等;一类是对法定货币存在间接依附关系的电子货币。按照这种分类,笔者认为银行卡、电子支票等不属于电子货币范畴,它们与法定货币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是纸币的“电子化形式”。电子支付产业指以提供电子支付服务为目的的所有企业的集合,其主体是服务于电子支付的所有企业,2包括发卡银行、收单行、特约商户和跨行服务机构。跟其他产业一样,电子支付产业也有自己的产业链条,各个主体在这个链条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共享产业利润。1.3 节介绍了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支付系统。该节先介绍支付系统的涵义,然后介绍了目前四类电子支付系统:大额资金转账系统、批量电子支付系统、联机小额支付系统和电子货币系统 。1.4 节分析了电子支付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电子支付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就是要使电子支付产业不断分化和进化。这实际上表明的是一种发展趋势,即首先把银行业自然形成的电子支付服务,改造成接近现代意义的“产业”,即出现电子支付产业雏形,然后再实现电子支付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电子支付产业化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叁个方面:(1)、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不断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2)、实现经营一体化,逐步培育专业化的市场主体,形成上下游一条龙的电子支付产业链;(3)、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产业链上的各个市场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电子支付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有:(1)、电子支付工具层出不穷;(2)、电子支付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3)、电子支付产业日益走向规模化、国际化。第 2 章介绍发达国家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发展趋势。目前,银行卡是美国和加拿大最主要的电子支付工具,本章主要介绍美国和加拿大的银行卡产业。2.1、2.2 节分别介绍美国、加拿大的借记卡和信用卡发展现状,并对各自发展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在2.3 节,笔者分析了美国和加拿大银行卡产业出现的新趋势——专业化的收单市场。第 3 章探讨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目前我国的电子支付工具主要是银行卡,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电子支付产业主要指银行卡产业,本章的研究也限于此。另外,我国借记卡占银行卡95%左右,信用卡只占其中很小部分(尚且称不上“产业”),加上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发展受不同的因素制约(如后者受征信水平影响),笔者在本章将两者分开单独进行讨论。3.1 节所讨论的银行卡主要指3借记卡,3.2 节对信用卡进行单独讨论。3.1 节从产业链的角度对我国银行卡产业链进行分析。文中先提出银行卡产业链概念,认为银行卡产业链就是指参与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所有企业或机构所构成的功能网链。然后,通过中美银行卡产业链的比较,认为我国银行卡产业链只是初具雏形,出现了部分分工,但存在缺乏专业化的第叁方服务机构、特约商户普及率过低等薄弱环节。最后,该节提出了加强我国银行卡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的几个建议:(1)、积极培育专业化的第叁方服务机构。这既需要政府的推动,也要发卡行领导的高度重视;(2)、加大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推广力度,提高商户普及率;(3)、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联的公司治理结构,树立起银行卡的国际品牌;(4)、在产业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3.2 节分析了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目前,我国真正具有“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信用卡约 200 万张。而从 VISA 国际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未来几年内中国信用卡的潜在目标人群在3000 万到 6000 万左右。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从 2003 年起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信用卡中心,形成了各自为阵的运作模式和格局。但就在 2004 年 2 月,信用卡被银监会列入了“黑名单

参考文献:

[1]. 论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及对策研究[D]. 肖曼君. 湖南大学. 2000

[2]. 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监管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马力. 天津财经大学. 2016

[3].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许廉菲.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 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D]. 周小刚. 南昌大学. 2006

[5]. 网络银行业务安全及其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 陈鑫. 南京财经大学. 2009

[6]. 网络银行理论与发展雏论[D]. 彭岚. 西南财经大学. 2005

[7]. 网络银行业务中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 钱媛媛. 重庆大学. 2008

[8]. 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史军峰. 西南政法大学. 2004

[9].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探讨[D]. 谢华. 四川大学. 2003

[10]. 电子支付及其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初探[D]. 王玉峰.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网络银行业的国际发展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