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我区“两高一优”畜牧业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高一论文,我区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发展我区畜牧业,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完善“两高一优”畜牧业运行机制,就要逐步建立起以国营、集体为主,个体为辅,城乡结合的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畜产品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稳定政策,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科学养畜、优化畜群结构进行深层开发。
关键词 畜牧业 运行机制 措施
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实现多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在注重提高畜产品产量的同时,重视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达到单位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使畜牧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
一、我区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现状及问题
我区是全国的重要牧区之一,畜牧业是我区的基础产业。我区草原面积有13.5亿亩,可利用的有10亿亩,占全国第一位,开发草原的潜力也非常大,生产条件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我区畜牧业连续十年丰收,牲畜总头数每年以百万头的速度增长,草原建设每年以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据统计,1994年末全区牲畜总数量达到5711.3万头只,草食家畜存栏量达到4797万头只,仍居全国省区之首,畜产品产量和畜牧业产值全面增加。我区有养畜经验丰富的劳动力,这为发展我区“两高一优”畜牧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区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并不优越,倒是在客观条件方面还处于劣势。我区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是恶劣的,十年九旱、风大地薄、灾害频繁、草场受旱面积6亿多亩,占可利用草场61.7%,1994年死亡牲畜42万头只。牧区生产水平还较低,商品率提高速度较慢,平均每亩草场产肉类仅一斤,对草原投入少,建设速度慢。另外广大农牧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社会主义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牧民缺乏参与市场竞争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直接阻碍着农村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牧民达小康的步伐。我区畜牧业面临着大挑战、大转变的形势。所谓大挑战,山东省牲畜总头数、河南省黄牛数量都已超过我区,我区的畜牧业大户的地位正在受到严重挑战。所谓大转变,必须加速向现代化畜牧业的转变,使我区畜牧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走建设养畜、科学养畜、集约化经营的路子,这是我区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唯一正确的选择。
二、加速发展我区“两高一优”畜牧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政策、建立和完善适应牧区生产力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壮大个体和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继续稳定和完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才能进一步提高农牧民作为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客观要求。牧区双层经营体制中,主要是集体经营层次薄弱,缺乏统一服务和管理功能,加速“两高一优”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在稳定家庭生产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服务和管理功能,发挥家庭和集体两个积极性。
(二)依靠科学养畜,走内涵挖潜的路子。我区家畜改良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良种、改良种牲畜数量不断增加,畜群质量稳步提高。1994年6月末,全区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上升到57.75%,比上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全区改良配种绵山羊1259万只,共育肥出栏羊457.66万只,牛32.6万头,向中东地区出口肉羊14万只,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取得新突破。北方肉羊产业技术开发、百万优质高产细毛羊开发研究和白绒山羊优质高新产品系的选育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全区胚胎移植点达到13个,共胚移牛羊1040头(只),受胎率分别达到40%和70%以上。胚胎移植技术和胚胎移植良种后代开始显示威力。据1995年初统计,我区先后承担了农业部“丰收计划”的5个项目。其中“中国美利奴新品种推广”项目,在三年里共推广29.5万只,新增经济效益462万元。由于羊毛品质和长度的改善,使毛纺工业增值548万元,节约外汇161万美元。“澳美羊杂交改良技术推广”,现已完成达标羊55万只,羊均净毛产量达2.17公斤,共新增效益1702万元。“中原肉牛生产配套技术”和“种肉牛及配套饲养技术”的应用,使30月龄出栏肉牛活重由341公斤提高到425公斤,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达55%和45%。共增产牛肉1250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06亿元。
我区科学养畜内涵挖潜的主要措施有:建立适合我区发展的细羊毛、半细羊毛、白山羊绒以及肉羊、肉牛等商品生产基地,有计划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部分优良品种弥补我区资源不足。重点改良乳肉兼优羊与毛肉兼优羊。旗县畜牧业服务中心应建立种畜场,苏木应建立常温人工授精站,为牧户改良牲畜提供方便,以迅速实现牲畜改良化、肉毛绒高产化。在家畜改良方面,比如种公畜的集中统一饲养管理,配种时节的清群组群,划定改良配种畜群的放牧场,建设配种站点,购置必需的仪器设备等。在政策上引进良种及有关设备可减免关税。
(三)优化畜群结构进行深层开发。畜牧业生产总的要求是提高母畜比例、良种畜比例、繁殖成活率和商品率。1994年初我区母畜比重达到44.3%,但畜群结构不合理的地区大量存在,要积极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最佳畜群结构、规模和有效管理措施。推进家庭生产经营专业化、模式化饲养,彻底改变“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要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必须彻底改变单纯出售原料的状况,强化畜产品加工增殖,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对动物食品及毛纺、皮革等轻工原料不断增加的需要对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体系,努力开发名优稀特产品,变初级产品销售为高精尖产品销售,围绕畜产品下脚料的回收利用,建立起骨粒、骨胶、骨粉、肠衣、饲料等加工企业。
(四)加强资源高值畜牧业基础建设。我区在草原建设上大力推广了飞播、浅耕翻、草田轮作等技术,使全区草原建设的总规模连年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我区畜牧业还结合防灾基地、草业示范项目、菜篮子工程等,先后推广了“塑棚养畜”、“配套草库伦”、“养羊育肥”、“地膜玉米种植饲料”等多项技术,新建的各类畜禽棚超过10.3万处,打贮草能力和饲草料生产的提高,大大缓解了冬春饲草不足的矛盾,全区每只羊单位贮草达220公斤以上。牧区基本实现了大畜有圈、小畜有棚,畜群周转加快。我们必须下大力量抓好草原建设和草料生产、改善草原生态、提高草牧场质量和产出率。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72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中国北方草原与畜牧业发展项目,已完成人工种草、草场改良、草牧场防护林、青贮作物、饲料作物种植、草场围栏550万亩。同时引进畜牧业生产机具,扶持建设起200个初具规模的家庭牧场。这一项目的实施,提高饲草供给能力近1倍,使每头牛单位冬青贮草达到400多公斤,是项目建设前的2倍多。项目区良种和改良种牲畜头数也在建设期内增加了2倍以上。牧区的草业建设要紧紧围绕建立生态畜牧业这个大目标,加强水(电)设施、药浴池、牧业机械、共建的大型草库伦打草场、成片林、种公畜以及配种设备等的管理和建设。做到每头牲畜有一分水浇地、一亩稳定高产的打草场,把畜牧业建立在种植业的基础上。
三、完善“两高一优”畜牧业运行机制
发展“两高一优”畜牧业必须坚持生产与流通并重,畜产品的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消费等必须紧密衔接,环环紧扣;畜产品的产销要均衡,流通必须顺畅。
(一)逐步建立起以国营、集体为主,个体为辅,城乡结合的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畜产品流通体制。随着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一部分牧区劳动力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进入流通领域。农牧民参与流通的好处是有利于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居民,发展生产,但具有不便管理的弊端。因此,应在积极组织支持他们进入市场的同时,加强管理,扬利除弊。
(二)兴建和完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因地制宜,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畜产品专业市场,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推动其升级,向期货贸易转化。要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体一起上的办法,兴建以畜产品交易批发、拍卖为主的专业市场或兼资金技术信息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并加强交通通讯、储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市场条件,提供良好服务。
(三)建立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畜牧、商业、外贸、供销等专业部门,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本着“短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兴办一批畜产品生产加工经济实体。这个实体,内联牧户,外接市场,要不断扩大产品覆盖面。区内纺织行业和经贸生产企业,应根据生产需要,在牧区选择建立原料基地,进行工牧直交、牧贸直交,减少流通环节,实行贸牧互补,以工贸补牧。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运行形式能够按产品的自然流向组织生产,自动调节产供销诸环节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两高一优”畜牧业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两高一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围绕产销,建立健全畜牧业生产中的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技术推广体系和畜产品流通,消费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经营决策、消费引导、售后服务体系。牧区要在完善旗县畜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苏木一级的草畜改良、疫病防治、畜牧机械为主的服务组织建设,增加收入,充实人员,优化设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优质良种技术,提供产供销领域的中间服务,如品种需求、市场价格、异地行情的准确预测、加工贮藏、运输等流通环节的服务。这样的综合服务实体应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农牧民为主体,为“两高一优”畜牧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牧区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使农牧民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科技兴牧”的路子,本着“以销定购”的原则,从资金、信息、物资、技术、仓储、运输上给予扶持,组织千家万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加速实现畜牧业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
要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科技服务领导体制和成果转让机制,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到牧业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承包服务,创办各种技术经济实体,以促进“两高一优”畜牧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