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论文_姚娟

常德市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8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其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0%、穿刺点出血发生率2.5%、排尿困难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以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指胎儿发育的过程中受各种不良刺激的影响,导致胎儿出生后合并各种心血管畸形,使患者在出生后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随着心导管介人治疗技术的日趋完善,以及介入器械的不断改进,先天性心脏病的介人已经逐渐成为了目前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相比较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深受患者欢迎[1-2]。近年来我院对于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以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文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一般护理,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821岁,平均(13.2±1.8)岁,病史8月-4年,平均(25.6±2.6)月,其中房间隔缺损17例,室间隔缺损13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22岁,平均(13.6±1.4)岁,病史5月-5年,平均(26.6±2.7)月,其中房间隔缺损15例,室间隔缺损16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及临床表现等基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明确,入院后均对症给予常规支持治疗。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明确ASD、PDA、VSD的缺损大小,以及边缘大小,有无行介入治疗手术指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常规给予局麻药,导管置入相应的位置后,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进行封堵。对照组在患者围术期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向其详细讲解治疗方法的优势及成功的病例,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介入治疗的陌生感,对患者及家属的疑虑给予详细的讲解,耐心的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家属进行解释,使患者及家属都能积极的配合手术;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方案,使患者充分配合术前准备。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做好术前检查,完善术前检查。②术中护理:术中向患者详细讲解麻醉体位,配合麻醉做好心电监测,给予患者鼻导管给氧,注意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检测患者术中心率、血压等。③术后护理:术后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持续吸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异常分泌物,持续心电监测,防止心律失常发生。严密观察患者动脉穿刺点有无异常出血、渗血,穿刺部位有无肿胀以及双下肢的情况[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有无心率失常、穿刺点出血和排尿困难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6.5软件对两组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c2检验,P <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比较情况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其心律失常发病率为5.0%、穿刺点出血发生率2.5%、排尿困难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12.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好发于儿童,早期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既往常规行开胸治疗是主要的手术方式,但是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介入治疗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的治疗方式,其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4]。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易发生心律失常、穿刺点出血以及术后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在术后的检测中可以明确患者病情的监测重点[5]。本文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给予护理干预的患者,在术后的护理过程中,患者心律失常、穿刺点出血以及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可以早期及时发现患者心电监护中心率的变化情况,护理干预可以使责任护士定期观察患者穿刺点辅料情况,早期明确有无穿刺点出血,检测患者尿管引流尿液情况可以明确患者有无排尿困难发生[6]。可见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其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研究结果与既往的类似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无明显差异,可见本文研究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临床治疗中,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速度,以及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李玉翠,王治平等.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33):3064-3065.

[2]于辉,于国珍.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缺封堵术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4):120.

[3]王树水,张智伟,庄建等.心脏外科手术与介入性心导管术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2):82-84.

[4]杜爱萍.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01,7(5):454-456.

[5]杨茹.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46-48.

[6]周彤,杨茹,陈琴等.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11):1031-1033.

论文作者:姚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临床护理论文_姚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