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险论文,体系论文,计算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社会保险审计需要处理海量的电子数据,手工审计满足不了社会保险审计的要求,需要采用计算机审计手段。
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计算机审计方面,作为金审工程的项目,在审计署主持下,黑龙江省审计厅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开发的社会保险联网审计系统(即N-SAS 1.0系统),代表了国内较为先进的社保计算机审计技术。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也在此方面展开工作,并形成了独立的审计系统。受国家审计署委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还与黑龙江省审计厅、青岛市审计局合作研究制定《社会保险审计数据规划》,该标准已经作为一项部颁标准发布。
可见,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以下简称审计方法)的开发与实践有了非常良好的基础。已经具备条件将这些审计方法进行整合、筛选,并构建社会保险计算机方法体系(以下简称方法体系)。为此,笔者参与了审计署2008年科研课题《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分析了10余个省市社会保险政策和业务,研究了N-SAS 1.0系统中的审计方法在各地审计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思考了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方式与方法,对现有审计方法进行了扩充与调整,最终在N-SAS 2.0系统中实现了涵盖社会保险“五险”及五险综合、细分为32个子类的共计594个审计方法,初步实现了审计方法的体系化。
本文是笔者对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思考与实践的总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我国社会保险政策、业务、信息系统、审计方法等研究背景;第二部分围绕方法体系的构建过程对五方面问题展开思考;第三部分给出N-SAS 2.0系统构建方法体系的实践;第四部分总结并展望下一步的工作。
研究背景
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需要适应我国社会保险政策和业务的现状,面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并从我国社会保险审计实践和计算机审计技术中汲取营养。
1.社会保险业务现状
我国的社会保险主要是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计划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即通常所说的“五险”。基于国家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规定,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业务流程主要是:登记管理,缴费核定,费用征缴,基金核算与管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总的来看,五险在业务环节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为支付部分。
在国家法规基础上,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关于社保业务的具体规定,规定了各地社会保险的细节,导致各地社保业务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黑龙江省及大多数省份规定参保企业应缴信息由社会保险机构核定,浙江省某市则规定企业应缴信息由税务机构核定。
2.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现状
为了处理社会保险业务带来的海量数据,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及劳动保障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并于本世纪初在“金保”工程的框架下,提出了核心平台一版、二版(亦称LB101指标体系)。课题组在审计实践中了解了部分地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概况,包括八类11个版本的社保信息系统。其中既有以B市为代表的较庞大的数据(600万人参保),也有以HL省为代表的数据大集中管理(省级集中,100多县市)。这说明虽然“金保工程”已经开始推进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但由于种种困难,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设计仍未统一。对11省市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调研表明,有72.7%的信息系统未遵照核心平台的设计。这意味着,在设计审计方法体系时必须考虑审计方法对各类信息系统的适用性问题。
3.社会保险审计方法的现状
伴随我国社会保险实践的发展,社会保险审计研究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社会保险合法性审计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审查社会保险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以会计学、审计理论为基础的审计方法研究。实践中,国家审计署、各省市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险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审计,总结了一些审计方法,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险资金管理规范性的日益提高,单纯的合法性审计研究已无法适应社会保险审计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兴起的社会保险绩效审计研究阶段,主要研究以社会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为对象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并积极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研究。
近年的审计实践与研究表明,对社会保险的审计与其他领域的审计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只强调财务审计,也注重对社会保险业务操作的审计;(2)各地社会保险业务间存在诸多差异,很难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保险审计方法;(3)需要处理海量的电子化数据。
4.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现状
国家审计署、各省市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险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计算机审计,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审计署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已经拥有了上百条专家经验。目前正在进行联网审计的探索和实践。对联网审计所涉及的数据的采集、增量的识别、转换、存储、处理等关键技术已经展开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联网审计技术也在条件较好的一些地区、行业或单位开展。以这些实践为基础,审计署制定发布了《社会保险审计数据规划》,数据标准涵盖五险,包括47个数据实体和1376个数据元素。
构建方法体系的若干思考
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当前各地审计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为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在建立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包括:这一方法体系的政策依据是什么;所涵盖的社保业务的范围有多大;怎样保证方法体系的适用性;怎样使各审计方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1:如何选择审计方法体系的政策依据
虽然各社会保险险种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布了国家级法规,但是各省市也出台了关于社保业务的规定。应当说,这些规定有些是国家法规的补充,有些则不符合有关的国家法规规定。
鉴于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是由审计署制定,并面向各地审计人员,因此审计方法体系应当首先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兼顾国家政策中允许各地自订的部分,并考虑国家政策未规定而各地社保部门具体执行时提出的地方规定。
思考2:方法体系应涵盖的社保业务范围
现有的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是针对社会保险某一具体业务设计的。作为这些审计方法的整合,方法体系则需考虑所覆盖的社保业务的范围。
一个理想的方法体系应当覆盖全部的社保业务。但是,目前我国各地社保业务存在较多差异,而且随着社保业务的发展,差异之处也在不断变化。针对这一现实困难,方法体系在现阶段的任务是涵盖国家法规所规定的重要社会保险业务节点,即节点覆盖。例如,由于各地社保业务在参保企业各月补缴金额的具体操作上存在极大差异,方法体系应覆盖社会保险缴费环节中当期应缴核定的人数、基数、比例三个因素,而可以暂不包含各月补缴金额的计算。
思考3:方法体系应基于何种社会保险数据字典结构
任何领域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都必须基于某种社会保险字典结构。在此方面,社会保险领域的方法体系应当充分利用审计署颁布的《社会保险审计数据标准与数据规划》,如对五险的审计可分为对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五险综合的审计,从而避免了五险中各险种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带来的困扰。
思考4:方法体系怎样才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
方法体系来自于广大审计人员提炼的审计方法,又将被审计人员用于各地的社保审计工作。因此,方法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决定了方法体系的生命力。
方法体系的生命力直接表现于其中各个审计方法的生命力。在对前述三个问题的思考中,笔者明确了审计方法面向最基础的社会保险业务,避免了各地业务差异的影响;审计方法基于《社会保险审计数据标准与数据规划》,避免了信息系统异构性的困扰。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法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各审计方法应当只针对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业务,而不是若干业务的组合,即遵从最小粒度原则。例如,应缴核定的人数、基数、比例三个因素应分三个方法审计。这样,当各地业务的复杂性影响其中一个因素时,针对其他两个因素的审计方法仍然可用,而不至于满盘皆输。
同时,审计方法应提高兼容性,广泛地使用参数,并注重审计方法的执行效率。例如,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计息的审计方法必然涉及两个险种的海量的个人缴费/支付信息,应当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完成。
思考5:方法体系怎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方法体系虽然是审计方法的集合,但是也应当关注审计方法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一整体性体现在方法体系内的审计方法“能分能合”,“分”则解决一个单独审计问题,“合”则揭示多种因素混合所导致的审计疑点的性质和影响。
为此,需要将审计方法进行分类与组织,明确审计方法间的关系。
N-SAS 2.0系统
构建审计方法体系的实践
根据上述思考,课题组依据前述的工作基础开始在社会保险联网审计系统N-SAS 2.0中设计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
首先,按照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关系对审计方法做出一级分类,分为养老保险类、失业保险类、医疗保险类、工伤保险类、失业保险类以及涉及两个险种以上的五险综合类审计方法。
其次,在各险种内部按照各审计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分为:信息完整性审计、参数审计、业务审计、财务审计、审计分析和关联审计六个子类。其中,信息完整性审计的目的是检查主要社保数据表间数据的关系,例如各险种有缴费明细的参保人员必须有参保基本信息,从而为其他审计方法提供基础;参数审计的目的是检查各险种重要参数的正确性,例如当地社会平均工资、记账利率的准确性,这就为业务审计方法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业务审计则针对社保数据体现的社保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展开审计,例如各险种缴费、支付是否符合规定;财务审计则分别对各险种账套开展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审计,例如坐支、坐收审计;审计分析则从宏观角度分析各险种的收支情况、参保人员概况,例如各险种各月收支结余情况分析;关联审计则对比社保财务报表中各项与业务数据统计结果。
在这一体系下,可以较为有效地发现由多种因素产生的同一类审计问题,例如“五险”缴费基数的不正确可能是由于使用的社会平均工资错误、业务操作不规范、信息不健全三方面问题产生的,寄希望于单一的审计方法同时发现这三个因素,会导致审计方法臃肿。而信息完整性审计、参数审计和业务审计的组合就能较清晰地给出审计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再次,在设计同属一类的审计方法时,也力图体现审计方法间的关系。本文给出失业保险业务审计方法体系被分为4个环节,各环节内的审计方法独立完成一个审计任务,并合作完成社保业务一个方面的审计;各环节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对失业保险业务中主要业务节点的审计。在设计审计分析方法时,借鉴了社会保险精算理论的研究成果。
最后,本文以一个审计方法作为实例,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基数审计,给出该方法的政策依据、业务描述、方法模型和SQL语句(略)。其中,审计方法的步骤模型参照《计算机审计方法流程图编制规范》制定。其他审计方法与之类似,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缴费基数审计的审计方法采用了较多的参数,包括:(1)Sava,表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2)aae143_1, 表示正常缴费标志;(3)aae143_2,表示实收;(4)aae143_3,表示差额补收标志;(5)aae143_4,表示调整补收标志;(6)aael43_5,表示退费标志。这些参数可以由审计人员根据当地情况设置,从而在不违背国家法规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方法的适用性。在N-SAS 2.0系统中,使用参数最多的审计方法共使用了12个参数。
笔者根据上述思想在社会保险联网审计系统N-SAS 2.0中设计了涵盖社会保险“五险”及“五险”综合、细分为32个子类的共计594个审计方法。
总结
本文介绍了对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在社会保险联网审计系统N-SAS 2.0中实现了涵盖社会保险“五险”及“五险”综合、细分为32个子类审计方法,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险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体系化。
但是,本文的工作只是初步的结果,对全国社保业务的理解,对社保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凝练,对方法体系的设计都有待提高。这些将在未来的工作中与全国的社保审计工作人员全力配合,努力改进。
(本课题由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黑龙江省审计厅信息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完成)
标签:社会保险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论文; 审计目的论文; 五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