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词学研究的新发展--兼评“光周易”与“慧风词”的研究_蕙风词话论文

晚清词学研究的新发展--兼评“光周易”与“慧风词”的研究_蕙风词话论文

晚清词学研究的新开拓——评《况周颐与蕙风词话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话论文,晚清论文,况周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若论王国维和《人间词话》,世人没有不知晓的;但若论况周颐及其《蕙风词语》,知晓者就寥寥无几了。与王国维同时的况周颐,在晚清词坛上被誉为“盟主”,“清季四大词人”之一;其《蕙风词话》与《人间词话》在晚清却名垂一时,被誉为“清末三大词话”之一。但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况周颐及其《蕙风词话》的研究。笔者近来喜获孙维城、张传信著《况周颐与蕙风词话研究》一书(黄山书社,1995年5 月版),恰有巧遇知音同道之威。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家论;“况周颐:人生与心灵的痛苦历程”,从况周颐的生平简历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矛盾,人生艰难,宦海浮沉,勾勒了他心灵发展史。第二部分是作品论:主要以他词学论著《蕙风词话》为研究对象;《蕙风词话》:古代词学的总结与发展”,以其“重、拙、大”理论为词学的逻辑起点和基础,以其“穆境”理论为词学核心,以其“词心”理论为词学关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况周颐的词学观和审美观,突出了况周颐对词学理论的贡献及其在词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蕙风词话》是以词话形式来论词、评词的,其意义不惟是建立了一套词学理论,而且也建立了一套文艺理论。其词心、词骨、词笔、词径、词格、词风等理论都能与文艺理论相通接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概括性。研究者站在文艺理论的角度,从创作观、鉴赏观、批评观出发,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提炼,一方面揭示出况周颐词学观的理论蕴涵和意义,说明了他不仅对古代词学的总结、继承和发展;而且也说明他对古代文论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诗化的特色。以诗词理论为主导的中国文论,不仅其核心和基础是诗性、诗化的,而且其精神和追求也是理论的诗性、诗化,产生出诸如钟嵘《诗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和况周颐《蕙风词话》这一类诗性理论和诗化理论,显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色。

研究者的理论阐发具体表现在对《蕙风词话》的重要概念“重、拙、大”的阐发研究上。况周颐早年词作有轻倩艳丽倾向,后经同乡好友王鹏运的劝导而倾向于凝重、朴拙和沉着,从而逐渐形成了“重、拙、大”的词作理论。研究者抓住况周颐这一理论,不惟从词风、词格的发展转移来分析,而且从词的本质、特征、功用、语言等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框架和基础构造中去认识,强调了“重、拙、大”的理论意义。研究者认为:“重”不惟是词格的凝重、沉着,而且是作品审美内涵的体现,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拙”不惟是语言的朴拙,而且是师法自然,妙造自然的创作观、审美观的体现,追求的应是“大巧若拙”之“拙”,是平淡从组丽中来,自然从追琢中生,落其芳华,复归朴素的“拙”。“大”不惟指大气真力,阳刚之美,而且也指审美观,艺术观从言志到缘情的发展;不惟指常州调派所标榜的“寄托”,而且指性灵,指人的真实个性与情感。这样的阐释,既符合况周颐的原意和用心,又伸发出“重、拙、大”的审美内涵和意义,不失为真知灼见。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还指出“重、拙、大”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作为一种整体艺术力量的价值和作用,并强调了“真”与“重、拙、大”的关系,指出:“况周颐接过了‘重拙大’的理论框架,充实或改造它的内涵,强调内容深厚,揭橥真情实景。这不仅指出了“重拙大”的美学蕴涵和深远意义,而且也抓住了况周颐词学理论的精髓和特征。

况周颐对词学理论和文艺理论贡献不惟表现在对“重拙大”的理论上,而且也表现在其意境理论中。中国诗学理论和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意境,从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一词以来,历代文论家、美学家论述意境者不绝如缕。到晚清才由王国维集大成,形成系统,完备、规范的意境理论。与之同时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大力提倡意境说,多次提及“意境”、“境”、“境界”等概念。他不仅用意境来品词、论词,而且还将意境升华为审美范畴,形成意境理论体系。为抓住况周颐的意境理论的特征,揭示出况周颐对意境理论的发展,研究者抓住况周颐提出“静而兼厚重大”的穆境加以分析,强调了这种情景交融而倾向于静穆的境界是意境的最佳表现。这有点近似于王国维提出的“无我之境”,是一种融情于景,融人于物,融动于静,融物于心的静穆之境。研究者指出:“况周颐由意境说向纵深切割,以‘重拙大’之境为基本词境,而以穆境为最高词境。对穆境又进一步分割为淡穆之境与浓穆之境,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理论。他并且以意境说为中心,广泛吸收古典美学的各项成果,包括胸襟说,格调说,神韵说,性灵说以及兴味,风骨、神韵、气力、风度、虚静,含蓄等美学范畴。”这样就将况周颐的词学意境理论上升到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说明了况周颐对意境理论的贡献,并揭示出其意境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作为词人的况周颐在其词学著作中明显表现出创作经验的丰富,鉴赏体验的积累和审美艺术感觉的敏锐。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基础上的,他的理论也充分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研究者抓住况周颐词论这一特点,从词字著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中高度评价了况周颐的词学成就。尤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蕙风词法举隅”一章中针对他的有关作词理论和作词方法进行分析评价,对他在“起”、“结”与“过片”中常用的方法,“神圆”、“意圆”与“笔圆”的关系,“虚字勾勒”与“实字呼唤”、“疏密相间”与“运实入虚”以及“炼字”与“炼句”等技巧方法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实践运用指导,并将技法、方法上升到艺术本体论角度分析,上升到审美高度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况周颐在显活运用多样技法,方法时所具备的朴素辩证法观点,使其理论体现出艺术辩证法色彩。

更为可贵的是,研究者还运用比较方法,将况周颐以及《蕙风词话》放在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将其放入纵向的文论史、词学史中去进行比较,也将其放在横向,与同时代的王国维进行比较,使其词学理论价值更为突出,更具有生命力,开拓了研究的眼界和领域,使我们对晚清词学的研究,对桂派词人的研究,对临桂词派的研究,都会获得新的启示。

标签:;  ;  ;  

晚清词学研究的新发展--兼评“光周易”与“慧风词”的研究_蕙风词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