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地位、作用与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设社会主义论文,地位论文,意义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作为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价值结构、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框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要正确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也就必然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地位、作用与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确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和谐的社会系统得以维系、和谐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和谐的社会制度得以维护的文化认同、价值追求和内在精神之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所谓精神支柱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政治信仰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持续的思想观念,是人们内心深处所秉持、向往、追求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2]当代中国如果缺乏共同的精神支柱,就不可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发展合力,也就不可能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马克思早就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3]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以它为指导思想建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其他意识形态无可比拟的科学性、优越性和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迫切要求当代中国最大限度地形成主导性的社会思想共识,迫切需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和谐社会发展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4]只有自觉地形成牢固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精神支柱,我们才能积极化解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与挑战,也才能取得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明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面光辉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内涵在于构建共同的社会理想和确立共同的价值准则。《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5]1-2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深刻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理想,就会失去民魂国魂,也就会失去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当代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共同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核,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依托,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和谐社会新的事业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联结和维系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开拓创新的思想境界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也已深深地融入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是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紧要课题。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创造性地把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当代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弘扬民族精神、开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要宣传和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6]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新型道德范式。胡锦涛同志还特别强调:“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7]要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培育和谐精神,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社会,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引导和激励人们树立爱国为民、知荣明耻、团结奋进,自觉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当代中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是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和谐文化。《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5]21-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容纳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包蕴了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还借鉴和吸取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包容力的民族文化传统。当代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能割断历史文脉。只有在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当代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才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建设先进文化才有丰厚的人文底蕴。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谐文化的建设只有也只能在前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基础上合理地展开。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7]优秀文化传统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与节气,培养了一种民族的风貌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瑰宝。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高地,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蕴了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文化。这种革命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消极成分,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和升华。我国的革命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载人航天精神等之中。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时期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争取新的胜利的铜墙铁壁;这些精神是我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取了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先进社会形态发展的根本要求,它能够容纳和包含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9]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必须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现代文明成果。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我们,妥善把握选择吸收和抵制剔除的关系,既要大胆吸取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又要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优势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激励亿万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决定》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5]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深刻反映了国家的性质、社会的本质以及全体人民奋斗的目标,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振奋精神、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心聚力、共建共享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总揽全局、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威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才能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必须下工夫正确处理和主动化解社会发展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的因素,最大限度地缩小不和谐的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共同的意志、利益和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决定》鲜明地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5]23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艰巨而紧要的任务,要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不同观念的碰撞与冲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实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个体的、集团的、阶层的价值选择、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这样才能够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打牢共同的价值基础。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立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服务,在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社会资源、发展社会事业、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功能、增强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上做文章,努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就是要着力营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良好氛围,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我国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又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提升人,多做和做好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胡锦涛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0]思想政治工作把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个人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就能增强广泛的社会思想共识,就具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也就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感召力、亲和力和说服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进步的社会,也是一个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尺,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6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心理智力、体能素质等得到全面发展,使人的潜质、潜能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它主要表现为人的劳动形式、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人民利益的最本质要求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社会的和谐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并最终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着人的劳动形式的不断丰富。人是社会的主体,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手段和工具,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丰富人的劳动形式,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劳动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们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才能生产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全面性,同时,也只有在形式多样的生产实践中,才能完成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的历史任务。可以说,生产的全面性,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又推动着生产的全面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每个人的创造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在创造多样化劳动形式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直接相关的。“人创造价值的质和量,取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人享用价值的质和量,也取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水平。人生的最终的目的则在于不断扩展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约着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完善。在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人的现实关系和过程去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多次说过:“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也就是“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3]392要看到,社会是人的社会,它既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制约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条件。“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13]392人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变化发展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得到高度的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4]说到底,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发展,只有在高度和谐与发展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发展。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他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既是人自身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又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这里,素质和能力具有相同的内涵,所不同的是两者在不同的层次上来表述同一内涵,素质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能力则更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它的实质在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利益和需要。正是在人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与和谐发展中,人的各种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15]人的能力实际上是人的自身素质的充分显现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实际发挥,它主要包括人的体力、智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当代中国,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个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大力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打牢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和谐社会建设的广阔舞台、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氛围,从而为不断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