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趣味”飞扬论文_王海堂

让数学课堂“趣味”飞扬论文_王海堂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大柳乡初级中学 44252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趣味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而传统模式却“忽视”了这一点,许多教师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地灌,一味地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部分学生厌学恶学。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引导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一、创设情境,设“问”导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形成“年、月、日”的表象认识。又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这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巧设悬念,拨“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最容易引起探究性的条件反射,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年、闰年”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就设计这样一个悬念引入:“今年小明7岁,可他哥哥小刚从出生到现在才过了三次生日,谁知道小刚今年几岁?”这道题一出来,学生个个疑惑不解。小明今年7岁,而他哥哥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次生日,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 学生要解开这个疑惑,学习“闰年、平年”的知识就成为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会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其主体作用也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多创设悬念,及时点拨,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激起兴趣的涟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迁移注意,添“逗”增趣

有时注意力还不能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于是灵活运用“逗”的办法,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在课的开始,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要给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听说要猜谜,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要猜的“谜”上来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谜语一出,学生就各说不一,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对学生说:“同学们看一下,刚才谜面上的‘哥哥’是不是这根长针,‘弟弟’是不是这根短针?那么‘哥哥’、‘弟弟’在钟面上叫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走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就来学有关方面的知识。”这样一“逗”,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四、找准契机,以“评”享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我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或作业的口头评价时风趣一些、幽默一些、恰当一些,赋予一点情感味,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乐学而不疲。

例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儿进步了?”、“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你解题的方法很简便。”、“祝贺你,成功了!”……这些尊重、鼓励的用语对学生来说不仅在情感上得到补偿,而且在心理上得到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兴趣为乐趣。

五、善用媒体,以“动”活趣

数学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电教媒体,使孩子们既能耳闻,又能目睹,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我先提问:“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规律等着你们去探究,你们愿意去吗?” “愿意!” “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我再用多媒体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 ,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 “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我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由这个亮点出发,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成为一条直线,及时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由静态变为动态,再变为静态,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数学规律。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征,并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论文作者:王海堂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月总第2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让数学课堂“趣味”飞扬论文_王海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