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创新载体 提高市民素质——浙江省海宁市文明创建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宁市论文,浙江省论文,载体论文,素质论文,市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以来,浙江省海宁市不断加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注重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促进了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一、开展公民道德知识教育,夯实基层道德建设基础
海宁市委、市政府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把公民道德教育贯穿于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一是抓师资。市文明委召开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动员大会,对道德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举办公民道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各级师资1000余名,保证了道德教育培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市文明委组织市委党校等8个部门15名同志担任公民道德教育宣讲员,经常性地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授课。二是抓培训。充分利用全日制校、文明市民学校、基层党校、职工学校等阵地,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市区广大市民群众进行集中培训、考试、公布成绩,核发结业证。通过层层培训,有45800余名市民接受了培训,占应训人数的90%以上,有效地增强了广大市民的道德意识。三是抓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印发后,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若干意见》,要求道德教育抓住“三个层次”开展好“三项教育”,即:在党员干部等重点人群中开展从政道德主题教育,在重点行业中开展“实践”‘五爱’要求,争做‘四有’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加强公益广告宣传,营造道德建设氛围。在市区主要道路上制作了道德知识灯箱广告100余块,形成了宣传公民道德知识一条街;在市区主动要公共场所和街道醒目处,制作和树立20块宣传《纲要》、《规范》的公益性广告牌;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开设了公民道德知识宣传系列公益广告片和宣传画廊,将公民道德知识宣传到广大市民。教唱好《道德组歌》,在《海宁日报》分期刊登《道德组歌》全部内容;在海宁电台以每周一歌的形式进行播放教唱。业余文艺爱好者和文艺专业工作者也深入社区、村镇,辅导基层单位的教唱工作。在基层普遍教唱的基础上,举办市区街道社区《道德组歌》大型演唱会,并组队参加嘉兴市《道德组歌》演唱赛并荣获金奖。
二、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在实施公民道德教育中,海宁市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努力做到阶段性道德实践与经常性道德实践相结合。
举办公民道德实践周,开展阶段性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周中,共精心设计了公民道德实践周启动仪式、告别不文明行为万人签字活动、不文明行为抓拍摄影展、建立市民道德评议会和市民保洁护绿实践五项活动。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浙江日报、浙江宣传等均对公民道德实践周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形成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公民道德建设“曝光陋习摄影展”被中央文明办收入《精神文明创建新方法100例》一书,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选定为“中国2003·精神文明再现新亮点”中央新闻联播节目回顾展示中的重要内容,于2003年12月28日晚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在全国推广。
全面开展“学《纲要》、守《规范》、文明在海宁”系列教育活动。该活动以“活动月”为主要形式,融学习、实践、评价为一体,采取“学习、承诺、养成、实践、评价”五结合,“传媒、基层、群众”三为主的方法进行。如学雷锋、做好事、为人民服务月中,120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大型广场服务,受服务对象达到2000多人,60名志愿者和团员青年参加义务献血,10000余名青年参与了植树护绿和环境卫生整治;行为规范养成活动月中,有五万多名市民签订了遵守《规范》、实践公德承诺书;“诚实立身、信誉兴业”主题教育活动中,市委宣传部、市工商联举办“肩负社会责任、打造信用海宁”企业信誉论坛会,市皮革城、市个私协会、市经贸局等向广大企业主、从业人员发出“诚实经营、倡扬信誉”公开信,市皮革城管委会在诚信教育中聘请有关部门人员及经营户代表为市场诚信经营监督员,建立皮革城经营户“一户一档”制度并开展“诚信企业”、“星级文明经营户”、“星级文明营业员”的评选工作。
以首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和《纲要》颁布两周年为契机,再掀道德建设新高潮。一是开展“文明在海宁、诚信在潮乡”优质服务活动。各行业、部门把抓优质服务与行业创建相结合,通过会议传达、开展讨论、座谈交流等,并根据各行业、部门的自身实际,制订出详实的活动方案,并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此次“优质服务”活动的领导,确保此次活动取得实效。二是重点抓好第三届“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
以“关注生存环境,营造文明家园”为主题,充分吸取了前两届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的经验,推出“七个活动日”,组织学生开展领养社区树木草坪、社区吉尼斯记录挑战赛、做一天小保育员、社区家庭文化展示等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万名学生下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内容,达到了社区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目的。
三、加强舆论监督,着力加强道德评价体系建设
海宁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中,将建立道德评价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在电视黄金时间开设“道德建设大家谈”强档栏目,让市民大家谈,达到市民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目的。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多次运用照片、电视镜头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聘请100名义务监督员,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暗访、监督、制止和规劝活动。二是发挥全体市民的监督作用。先在市区22个社区建起了道德评议会,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干部群众的道德行为进行评、帮、督;后在全市农村各行政村全面建立广播道德评议会,吸纳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骨干参加。通过实施广播道德评议活动,大力弘扬新人新事新风尚,引导农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自律不文明行为。开展了“万名居民评社区”活动,对社区党建、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物业管理等11项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让群众真真实实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去,为社区的建设出谋划策。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积极培育道德建设的典型,在全市开展了“百佳”公民道德建设标兵评选,由市民投票评选出社会公德标兵20名,职业道德标兵40名,家庭美德标兵20户,文明青少年标兵20名。把笔头、镜头对准先进典型,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海宁新形象和市民新形象。四是发挥文体活动的引导作用。加强广场文化建设,按照“季季有大活动、月月有小活动”的目标,着重繁荣以宣传创建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又陶冶了广大市民的情操。抽调专门人员,创作了26个有关文艺表演作品,到社区演出40余场,观众达2.6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