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与育德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与育德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中职学校德育与育德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及解决对策

黎辅明

文/东莞市商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既担负着对培养对象进行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任务,又肩负着对培养对象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就业岗位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初中级适用性人才的重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和使命。一般意义上来讲,后一项任务比前一项任务要重,尤其是其中的“德”更难培养也更加重要。

一、学校的德育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德育”的差别

通过实地调研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的职场人应当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专业技能过硬,最好不需要再经过过多的再培训,工作就能够很快上手并且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待人有礼,也就是学校所说的“德育”要优秀、做人要合格。

这两个用人条件,按照学校内部的管理分工第一项主要是由学校教务处管理下的专业技能课来完成的,而第二个任务则通过学校学生处(有的地方叫德育处)和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德育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用人单位反馈的用意见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德”,更迫切需要的是“德”,更难培养也是“德”。

在吴滨看来,其实汽车设计和室内设计有很多共通点。比如线条设计上,汽车需要用线条以及细节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在空间利用上,汽车也需要用色彩、气味、手感、功能来换回内心的赞同感。

但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开展的内容、教学的方式、培养的手段以及考核的方法等都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之间存在距离。学校的德育要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当拿出改革的勇气和决心来扎扎实实地深化中职德育在“育德”方面的工作,培养实用型人才。

如果说本文前面所讲的三个“脱节”是实施德育课堂教学老师的问题,是“末节”问题,那么“源头”问题又是什么呢?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直接的德育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不能形成“道德观念”,他说“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道德观念”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才能获得。所以,中职学校的德育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这一问题我们至少是可以溯源到学校德育“一盘棋”这个问题上的,我们必须要考虑怎样的德育才是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有效”德育。

二、学校的“德育”的目标与用人单位需要的“脱节”

(一)侧重点脱节

以上三个脱节的形成与不少的德育老师自己过去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学习习惯和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学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满足于“知道”而忽视了养成“行为习惯”,形象的说法就是:“学的内容在课本里,学的过程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在试卷上”。一言以蔽之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多为纸上谈兵,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所谓的德育课的科学主义掩埋了德育课最终的核心是育德这个根本目标,迷失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有别于普通中学德育课的终极落脚点,所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中职学校的德育和实际需要中间隔着一道墙。

(二)学习内容和大多数岗位的实际需要内容脱节

中职三年的德育教学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人生与哲学》等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大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理论素养特色,具有“学校味道”“知识味道”而不带用“职业味”“岗位味”,这就从根子上造成了学校的“教”和岗位的“需”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无法实现同频共振的问题。

(三)知识学习和行为养成脱节

学校开展“德育”的目的应该在于“育德”。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知识传授,没有德育实践;在考试、考核环节,也只是传统的闭卷测试,学生真正的思想意识、真正的意愿和想法、言行是否一致等我们无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试题了解,也无法准确地下结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2014版的《中职学校德育大纲》在其总则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大纲》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到中职德育教学的任务是以培养爱国守法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根本目的的,所以,中职的德育课一定要为“育德”为根本,不是以知识的掌握为目的。

课堂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脱节,学校每周两节的德育课的侧重点是德育的“教学”,德育课堂教学过程是以“讲道理,学道理”为轴心的知识传授和掌握知识要点为目的的“学习”过程,一般的德育老师只关注自己的“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做”。而用人单位不是看你学习了多少德育知识,而是要看你实实在在的工作表现、你的行为习惯如何。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古今中外执政者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古人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社会主义条件下,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改善民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8]

中等职业学校要树立紧紧围绕着培育“准职业人”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实施全面育人,即学校的所有活动都要发挥“育德”的作用。模范人物、优秀事迹,特别是自己学校内部的优秀老师、员工、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在校生甚至是敬业爱岗的家长的事迹通过报告会、宣传栏、影视作品等的广泛传播,把追求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根植在学生成长的土壤中,通过学生朝夕的耳闻目染形成道德内化的强大气场。

(四)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整体育人过程、氛围脱节

一所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高不高,合不合用人单位之用,不是由中职学校自己说了算,用人单位的评价才是最重要、最可靠的评价。所以中职学校要对中职德育进行改革,要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那就一定要注意倾听用人单位反馈的主要问题:(1)毕业学生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安心本职工作的“工匠心”等职业操守方面有大力提高的必要;(2)毕业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文明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当加强;(3)毕业学生的守时、守纪守规的观念不强,缺少敬畏意识,缺少“规矩”意识和习惯。

三、解决对策

(一)转变唯分数唯德育知识为核心的德育“教学观”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阵地。可实际上中职德育课依旧带有非常明显的普通中学的德育课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师生共同的关注都集中在“分数”上,学生考分高、及格率高老师感觉自己教得好,学生看到自己的卷面分数高觉得自己学得好,依旧是知识体系而非行为培养体系。

(二)形成正能量的氛围和气场

增效扩容工程分4年实施,改造期间综合考虑了效益损失,不再考虑改造期间部分增量发电收益,第5年(2015年)至第24年(计算期末)按100%达产发电量8 744万kWh计算。

(三)树立“大德育观”,全校“育德”一盘棋

教学过程育德、环境育德、活动育德,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笔者所说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校园装饰,它更是一种渗透在学校里的“立德树人”的有形无形的理念、氛围、举措和方式方法。学校在褒扬什么,在践行什么都会鼓励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优秀品德的生长和发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力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有的时候是其他任何课程没有办法比拟的。”

(四)要体现时代感,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手段要日常化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时俱进,继承和创新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发挥学校的综合“育德”环境和“育德”氛围“软、硬件”的作用,“育德”一定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把现在和未来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日常活动要有“育德”的内涵和实践,实现全时段、全空间的养成、渗透和贯穿。

于舸等[27]对比分析了纯芝麻油和掺伪芝麻油的一维中红外光谱特性、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光谱特性和后者的数学模型。他们通过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检测法结合多维偏最小二乘法对掺假芝麻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得出同步-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较同步和异步二维中红外相关谱有更完整的掺假油特征信息并且能够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使判别结果更直接有效。

总之,中职德育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为了上一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德育课教学、学校、班级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培育活动进行“育德”,为了形成“准职业人”的为良好的道德习惯,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责任编辑 朱守锂

标签:;  ;  ;  ;  ;  ;  ;  ;  ;  ;  

中职学校德育与育德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