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研究性论文,高中历史论文,PCK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集体备课是以某种教学共同体(备课组、教研组、中心组、专家组等,以下简称“共同体”)为单位,以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为主要内容,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进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它可以通过积聚共同体成员的智慧来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往往达不到其预设的效果,会出现流于形式、日趋空泛等诸多弊病,如重通识理念,轻学科特质;重教参教辅,轻个性创造;重文本分析,轻教法学法;重课题研究,轻考试命题;等等。长此以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研究性实践将逐渐消失,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笔者组织县域部分学校实施“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活动,试图革除传统集体备课的弊端。 PCK是“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意即“学科教学知识”。有学者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必然是教学中的知识,是基于教学(in teaching)、为了教学(for teaching)、关于教学(on teaching)的复合统一体,仅为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所独有。”[1]据此可知,PCK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性知识,主要由“关于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对象”和“关于教学策略”等三类知识构成,本文试从这三个角度谈谈高中历史研究性备课的操作路径。 一、确定教学内容 在历史研究性备课过程中,确定教学内容需要经历三个程序。 首先要充分理解学科知识。“知识的广度并不单纯地意味着知识的范围很宽,最主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循序地、恰当地揭示出这种联系,那么概念就会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之内进行着个别概念的划分。学生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其效果要比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好得多。”[2]因此,共同体成员要自主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历史文献、历史读物等相关教学资源,理解课标理念,把握教学要点,并由此逐步改变对“教教材”的旧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思想;在研究性集体备课中,要注重将课标与教材结合起来研读、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以便深刻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容、价值、性质、知识间的联系及整个课程结构,为下一步科学选取学科知识奠定基础。 其次要科学选取学科知识。高中历史学科知识非常丰富,但教师不能全盘授予,需有所取舍、有所选择甚至重组教材。共同体成员应通过集体研讨,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出发,以贴近高中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原则,围绕教学重难点选取最有必要、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中的“权利法案”是教学重点,但如果不讲“大宪章”,则“权利法案”就成为无源之水,说不清英国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来龙去脉,但教材没有在正文部分介绍“大宪章”,而是通过“历史纵横”以阅读文形式呈现的,故而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因此在确定本课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并适时引入相关史料来让学生了解“大宪章”,通过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历史背景及沿革,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议会权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水到渠成的。 再次要恰当转化学科知识。研究性备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着力将所选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教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一般而言,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和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可以采取自主学习、适度讲授的形式来教学,共同体通过讨论编制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从自身条件和需要出发,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对于历史规律、评价和线索等“程序性知识”,可以采取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教学,共同体精选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设计成材料解析题,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相互砥砺、取长补短,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逐渐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二、关注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谁”是共同体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有何特点?已有哪些学习经验?其认知水平又达到何种程度?这些都是共同体在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策略时必须考量的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准确地把握学情,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共同体必须确立某种机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在研究性备课中,关注教学对象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习主体。“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突出了这个事实:在发展的整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3]因此教师在接手新班级之初,要以数据分析和模糊分析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依据右表,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档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致按照2:5:3的比例将学生分为A(发展层)、B(提高层)、C(基础层)三个层次。共同体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要遵循“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将原来过于统一、固化的单一性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为因人而异、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弹性目标和要求,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其次要灵活预设教学过程。目前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这种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但是,也正是因为叙事视角的单一,所以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从而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因此,共同体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群体进行分析评估,评估时一般从预期教学结果出发,运用逆向设问法,研讨解决如下问题: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生具备怎样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方能达到这一目标?当下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方面有何欠缺并可能由此产生何种障碍?应当采取何种策略来处理这种障碍?学生可能会有怎样的“突发奇想”?……通过这些问题来准确预见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还要多准备几种处理方法。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课程编制探讨_教学策略论文
基于PCK的高中历史研究课程编制探讨_教学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