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社团活动的开展论文_冯四杰

刍议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社团活动的开展论文_冯四杰

河南省周口市第七初级中学 466000

摘 要:近几年,学科社团活动在初中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备学科,该学科知识综合性较强,兼具文理特点,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较多。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较差。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在初中地理学科开展社团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可是,随着现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促进社团活动达到完善、高效、优质呢?本文立足于自己对八年级地理社团活动的参与、组织和引导,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给出了详细的讨论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改背景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在现今的中学教育阶段越来越受重视,各科、各段开展社团活动的热潮一直不断。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讲,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益处多多、意义重大。然而,在新课改深入贯彻和落实这一大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帮助、引导和组织好初中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社团活动,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重要话题。

一、初中地理社团活动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初中阶段的社团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面广、针对性强等特点。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处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期的学生来说都有非常多的知识供其研究和探讨。因此,初中地理社团活动,内容可以是依据课本上的知识,亦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更可以是穿插其他学科知识的研究。

本文笔者主要以星球地图出版社八年级上期教材来介绍学生的地理社团活动。

结合对新课改的理解,社团活动应该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点突出、能力培养针对、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等目的。据此目的,可以总结出社团活动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社团活动本身应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共同产生了兴趣、疑问和探究的欲望,所以才以社团的形式来进行解决。

第二,社团活动以“微小”为主:时间相对较短,空间不受限制,人员灵活多变,组织立竿见影。因此,社团活动的知识点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讲都应该显而易见。

第三,社团活动让学生“动”了起来,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学生在进行。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知识的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社团活动

虽然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疑问解答,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在进行一项集体活动中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和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怎样让社团活动更加充实,如何切实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成长呢?以下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演好角色,学生主体。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化为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所谓引导者,指的就是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启迪和激励。所谓促进者,意指教师尊重和赞赏学生,作为其学习生涯的领路人。再谈研究者,就是教师要时刻保持思考的状态,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思教学活动的成果,分析孩子的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在初中地理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像一位“导演”、一个“拍摄者”和“记录者”,更要是一位思想者。

在刚进行完星球地图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这一内容后,很多学生对记忆“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这一知识比较苦恼。通过调查几位学生后得知:这一内容比较多,而且没有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记忆方法”。于是,我组织了社团的几位代表进行讨论: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记忆此内容?此内容是否和生活有联系?经过讨论后,地理社团决定进行一个“记忆省级行政区域大比赛”的活动。由社团队长组织,社团成员被分成四个小组,队长提前给四个小组下达了不同的任务。在社团活动当天,第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快问快答、准确默写”,对34个省级行政区域进行“点名”记忆。第二小组的学生通过“车牌连连看”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第三小组进行“明星归位”活动,对于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大明星,展示出他们各自的出生地,从而让其他学生默写出此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第四小组则展示了每位成员的绘画——“我心中的那个省级行政区域”,利用“肖像”的方法记忆了省级行政区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未参与太多,由此也可以感知学生思想之活跃、方法之灵活、成长之迅速。

2.形式多样,内容充实。

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特殊性,中学地理社团的活动形式大多都是在校内固定的场所举行的。而在活动内容上,几乎都是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要知道,任何活动形式都应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社团收获多种能力。新课程改革就倡导: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所以,要让每个学生个体带着不同的感知和疑问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活动中。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源来实现社团活动的多样化,进而充实活动的内容。

在学习了《气候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后,地理社团成员就产生了很多问题:现在周口的日温差真的如老师讲的那么大吗?我们这儿种的小麦是冬小麦吗?老师是不是讲错了,怎么现在沙河的水位也不低啊?问题提出后,社团成员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了“大调研”活动:借了实验室的温度计,连续观测教室内外每天不同时间的温度值;利用周末时间,走到郊区田地间,询问农民伯伯关于小麦种植、生长以及收割的时间等情况;走进周口市水文站,请教专业人员,解决沙河水位的年均状况。通过这些形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收获知识;还能够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多种能力、获得成长;更能够有效地解决来自课本知识的疑难问题,把地理学习更好地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带领总结下,学生们的劳动“成果”被记录下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给更多的学生,这样的影响更为深远。

3.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知道,初中地理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社团活动的引入,有利于地理学习的“生活化”开展。而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化”的地理根植于“本土”的学生。由此,结合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解可以认识到:教师引导好学生进行有效的社团活动,就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这里说的实际:一是学生的具体学情,二是社团活动开展所在地的学习实际。教师要把握好这两点内容,切勿顾此失彼、南辕北辙。

在进行《河流和湖泊》这一课的教学时,按照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了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的水文状况。然而,对于一直生活在周口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初中生而言,他们最为熟悉的还是“沙河”。所以,社团活动特意开展了一次“沙河水文状况大调查”活动。根据教师对自己授受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对系统知识学习和整理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因此有必要帮助他们“列清单”: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和观察,找出沙河的汛期、在我们周口段的长度;可以实地考察,检验沙河水的含沙量状况;可以实地参观,体验水坝、水闸和港口等对我们周口当地生活的影响。

这样的做法:

一是符合自己所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是结合周口市本地河流的状况。

三是有针对性地梳理知识。

新课程改革对现今的教育教学影响深远,一线教师不仅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和落实课改的相关理论和观念,更应该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家喻户晓”的初中社团活动,在今天的校园里备受重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任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都有必要关注、参与和主持。但在活动进行的前后和过程中,也必须认真履行新课程改革的每一项要求!

论文作者:冯四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  ;  ;  ;  ;  ;  ;  ;  

刍议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社团活动的开展论文_冯四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