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虎义科

(固原市人民医院 宁夏 固原 756000)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16排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新生儿59例,经临床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回顾性分析采用16排螺旋CT诊断效果,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CT表现,与临床分度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5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均接受16排螺旋CT扫描,其中CT分型:轻型20例,中型30例,重型9例,与临床分度符合率为轻度75.00%,中度76.67%,重度77.78%,CT分型与临床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分度和CT分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存在差异性,采用16排螺旋CT诊断,有利于提高HIE新生儿诊断的准确性和新生儿存活率,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16排螺旋CT;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191-02

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损伤,表现为意识状态及肌张力变化,轻者临床症状为兴奋、迟钝、肌张力减低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频繁[1],给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5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资料,探讨16排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分娩并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59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59例研讨对象出生后1~3天内临床症状特别明显,患儿主要表现出反应低下和昏迷、昏睡、嗜睡、惊厥、有过度兴奋等,患儿主要体征为肌肉松弛和肌张力降低、前囱隆起、颅缝分离、原始反射消失或减弱等。

1.2 检查方法

患者出生后1小时至5天进行头颅CT扫描,检查前给予鲁米那钠镇静,仪器为GE公司16 层CT扫描机,以听眶上线为基线进行头颅连续扫描,基本参数为:层厚5~8mm,窗宽80HU,窗位35HU,管电流为80mA,管电压120kV,扫查时间为0.46s。OM作为基准线,扫描方式:从颅低顺着颅顶,连续扫描(9~11)层。若CT值>50HU表示为出血,CT值<18HU表示为低密度区。

1.3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后得出的相关数据整理至SPSS 18.0软件内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本组5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均接受16排螺旋CT扫描,其中轻型20例,中型30例,重型9例,与临床分度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轻型20例患儿表现为1~2个脑叶散在局限性低密度区,仅有3例患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余与周围脑实质边界非常清楚,脑池和脑沟、脑室均正常,30例中型患儿主要表现为低密度区>2个脑叶伴有灰白质界限不清,其中4例显示脑室受压,7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9例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区,灰白质界限基本消失,且脑室出现变形及受压,合并颅内出血1例,确诊为脑实质出血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3.讨论

缺氧缺血性脑病为新生儿早期常见性疾病,同时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脑水肿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动脉阻力,使颅内压升高,降低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出现大面积坏死,主要区域包括前、中动脉末梢交界区域及脑室周围白质区。从现代病理学来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脑组织出现缺氧,造成脑细胞中ATP明显降低,进而脑细胞葡萄糖和正常氧能量代谢功能受到阻扰,促进了二氧化碳和乳酸大量分泌,引起新生儿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同时降低脑血流量调节能力,脑缺氧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降低细胞选择渗透性能力,损害脑细胞膜,大量钠离子、水、蛋白质外渗,临床表现为脑水肿。脑水肿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动脉阻力,使颅内压升高,降低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出现大面积坏死,主要区域包括前、中动脉末梢交界区域及脑室周围白质区[3]。

采取CT诊断能够发现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颅内出血或者低密度区,一些患儿CT显示为脑室变窄和受压。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室旁室管膜区通常为低密度区,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密度区多见于大脑皮质矢旁区,可能是因为足月儿的脑室旁边室管膜下的血管发育较成熟,其顺着皮质方向移动,又称为矢旁区;并且早产儿血管分水岭处在脑室旁,该区域易发生缺血缺氧[4]。

一般而言,早产儿脑组织含有极高的水量,且脑髓质化还不完全,主要表现为脑白质低密度,当CT值<18HU时,并非一定表现为脑水肿,当脑白质出现低密度时,不能轻易判断为脑损害,应当与临床症状结合,再进行确诊。通过临床实践得出,部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若患儿CT值大于18HU,且CT表现正常;但是有一些患儿出现颅内出血及大量低密度区,并且临床症状不是很严重。本文CT分型:轻型20例,中型30例,重型9例,与临床分度符合率为轻度75.00%,中度76.67%,重度77.78%,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因此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CT分型与临床分度可能存在差异,诊断时应相互补充,进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施卫军,丁标.CT值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1-14.

[2]郭山山,孙宏立,张利姣等.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1(22):48-49.

[3]李清锋.多层螺旋CT诊断11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5):167-167.

[4]李梅英.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J].河北医药,2013,11(21):3280-3281.

论文作者:虎义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8月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  ;  ;  ;  ;  ;  ;  ;  

16排螺旋C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论文_虎义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