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性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相同,都包括三个大的步骤,即基于课标和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学的活动”、开发评分工具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下从语境的创设、支架的设计以及小组合作的组织等角度,具体介绍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中的一些策略。当然,这些策略也同样适用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
(一)语境的创设
情境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良好的情境设计既能为学生言语技能和策略的运用提供语境,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活动的展开提供动力。
1.虚拟语境的创设策略
虚拟语境就是利用文字、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再现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虚拟语境有两个优点:一是语境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量身定做的,因此设计的方向性强,活动也更容易聚焦。二是代价低、风险小,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控性强,便于管理。虚拟语境又可以分为“宏情境”和“微情境”。
(1)虚拟的“宏情境”
虚拟的“宏情境”指的是设计者力争全方位地模拟出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在这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在“宏情境”的设计方面,英国的母语教材《牛津英语教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活动——“在荒岛上”的情境设计:
体验荒岛生存①
祝贺你被推选为“荒岛生活小组”的成员之一;你将和你的同伴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并展示年轻人的机智、勇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你将有许多决断、探险,还要描述出你们在荒岛上发生的各种事情。
勃林岛:到了勃林岛,你将进入一个热带天堂,它堪称野生动物世界。你在这里将看到平时所说的绿色世界中见不到的鸟类和鱼类。但是,要注意:许多动物对人类抱有敌意,比如毒蛇和凶猛的山猫。许多奇异的果子可以为你们提供食物,也可能含有致命的毒素。然而,最主要的困难是岛上没有水源;除非能够想出聪明的储存雨水的办法,因为岛上几乎天天下雨。
克劳维斯岛:这个岛屿的气候凉爽宜人,不难找到饮用水和食物;但是只有蔬菜类植物,没有可供肉食的动物,也没有办法捕鱼。岛上长满了树木,常常下大雨。人住在岛上犹如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环绕。夜里很冷,得住宿在棚屋里。
阿波埃岛:岛屿地势较低,涨潮或暴风雨来临,经常有被大水淹没的危险。平时气候温暖干燥,岛上只有一条小溪,下雨时存水,平时干涸。岛上罕见植物,唯一能找到的、可食的植物就是椰子。鱼类很丰富,但是要走到几百米以外的海滩上去捕捉,因为附近的水域都很浅。
在该案例中,设计者首先以富于激励性的语言赋予了学生一个“探险者”的角色。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神秘的探险之旅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者运用文字和图片,虚拟了一个逼真的荒岛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围绕荒岛生存,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选择伙伴”、“配置设备”、“在岛上生活”、“合作问题”等等,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又都是和语文紧密联系的,如学生需要提供四篇日记,需要开展一次表演和讨论等。
(2)虚拟的“微情境”
与“宏情境”相比,“微情境”更注意建立语境和教科书的联系,它往往是通过一个微小生活片段的模拟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以下是美国的一套中学语文教材《美国语文》中的“微情境”设计。编者针对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奴隶贸易的故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博物馆报告②
为了教育今天的观众,类似底特律非洲美国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正在举行展现19世纪奴隶贸易文献纪录的展览。设想你被邀请写一篇序言,并且这篇序言将出现在展览入口处一幅大的布告上。要求阐明奴隶贸易中事件的顺序,从非洲人在他们家乡被俘获开始,到非洲人在美洲被拍卖成为奴隶为止。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被赋予了“历史专家”的角色,承担一个博物馆展览活动序言的写作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必须对课文进行细致的阅读,同时查阅更多的资料。通过这一“微情境”的设计,写作活动就不再仅仅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有了明确的用途和确定的用户——将作为展览的布告,为博物馆的参观者提供指导。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和探究的兴趣。
2.真实语境的创设
尽管虚拟的情境具有目标集中、高效可控等优点,但是不管模拟的情境多么逼真,它都不可能等同于真实的世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有必要设计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感受原汁原味的生活,直面生活中的各种“干扰”和“噪音”。
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而且对于师生来说,在自己的班级和学校里,人员便于沟通,资源便于获取,活动便于组织,因此应作为活动设计的“主阵地”。例如,下面的“岁月如歌”活动,就是结合学生的毕业生活而设计的。
集体的记忆③
分手之际,你对班集体定然恋恋不舍。那么,让我们留下珍贵的记忆。班上组织个编委会,编写班史,每人珍藏一本,作为对这段生活的永久纪念吧!班史内容可包括:班级毕业照,三年来班级大事记,班级日记摘抄,集体或个人生活照,表现同学心路历程的作文、随笔、日记等。另外,选出若干名对班集体有过贡献、为班集体赢得过荣誉的同学,为他们立小传,编入班史。还可以请校领导给班史题词,请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撰写序言。如有条件可以用电脑排版、打印。
该任务设计要求学生把自己三年的班级生活编辑成“书”,就是赋予了学生“作家”的身份,既可以让学生过一把“出书”的“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的同窗情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增进对社会的认识,还有必要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到校外的情境中。但是,因为校外的情境较为复杂,活动的组织往往难度较大,时间的耗费也较多。因此,此类活动的次数应该严格控制,宁少毋滥。
(二)支架的设计
完成了语境的设计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搭建活动的“支架”。在这些“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才可能顺利地“登堂入室”,完成学习任务。以下结合英国母语教材中的一则任务设计案例,对各类“任务支架”的定义和形式进行解析。
该案例选自英国海纳曼教育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的Key Stage 3(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学段)课标版教科书《英语技能》第3册R版的第18单元。④本单元为“演讲”单元,其内容全部以活动(activity)命名,八个活动由单元总目标连接和驱动,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链”。其具体内容为:
活动1:分成4~5人的小组,依次向本小组的成员说说你对下面所罗列的一些问题的观点。在呈现自己的观点之前,可以在下面的表格中简要写下你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表格)。
活动2:用45秒钟的时间,向全班同学说出困扰你的一件事。尽管这是一个正式的场合,但是并不需要非常正式的语言,因为你和观众彼此认识(本活动之前提供了一篇演讲稿《人类的好朋友》,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问题)。
活动3:学生先听老师大声朗读撒切尔夫人1982年在英阿“马岛战争”结束之后的演讲,之后讨论教科书提供的5个问题(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要求小组中选出一个记录员,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和其他小组交流。
活动4:比较自己在活动2中的演讲与撒切尔夫人的演讲,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5:再次听老师朗读一则演讲稿,比较这则演讲稿的单词和短语与撒切尔夫人的演讲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6:“And a’n’t I a woman?”这个句子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在什么地方?意思是否相同?⑤
活动7: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关于演讲的知识准备并作一个正式的约1分钟的演讲。演讲的主题为:你希望看到的未来的世界。因为这是一个正式的演讲,所以应该使用标准英语,除非为了增加表达的效果,尽量避免使用俚语和方言。
活动8:以“希望看到的未来的世界”为题发表一个正式的演讲。
在上述任务设计中,编者提供了大量的“支架”,本文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活动支架、知识支架、思维支架和资源支架。
1.活动支架
仔细分析上述由八个活动构成的“活动链”就不难发现,其中各个活动的功能并不相同。“活动2”和“活动8”是任务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了两次“演讲”的“经历”;而其他活动则是它们的辅助,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或心理准备,如“活动1”通过小组讨论和笔记引导学生反思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境对自信心的影响,对于“活动2”来说,它既起到了热身(warm-up)的效果,又提供了知识的准备。“活动3”、“活动4”共安排了两次倾听和两次讨论的活动,以比较的形式强调了演讲语言的特征,从而为“活动8”提供了知识的引导和行动的范例。
这样一来,这些辅助类的活动就对主体活动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为“活动支架”。有了这些“支架”,整个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2.知识支架
在作为主体出现的“活动2”和“活动8”中,教科书还提供了具体的程序性知识,以支撑活动的进行。以“活动2”的设计为例⑥:
第一步:确定一个话题。最好说出你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第二步:设计你的演讲。尽管很简短,但仍然有要求:
(1)一个能够快速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开头,让他们知道你将说些什么。
(2)主体部分要说出一些理由来支持你的观点。
(3)结论中要有一个让听众难忘的短语。
第三步:进行演讲。演讲时与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因此不能去读讲稿。你需要在以下两种方式中作出选择:要么完全不用讲稿,要么使用提示卡片(对于一个45秒钟的演讲来说,只需要三到四行的提示语)。
第四步:演讲之后,听其他同学的演讲,写下你的想法。
(1)你觉得自己的演讲怎么样?听众会觉得有趣吗?
(2)你觉得表达得如何?
(3)演讲之前的计划有用吗?
为上述活动设计提供的程序性知识包括:
(1)演讲程序知识——确定话题;组织内容;进行演讲;效果反思。
(2)吸引听众注意力的知识——与听众保持眼神的交流;合理组织演讲的结构;选择合适的语言。
(3)与听众保持良好交流的知识——熟悉讲稿或使用提示卡片。
(4)安排演讲结构的知识——吸引人的结尾和开头;充分的理由;真实的故事和情感。
(5)选择演讲风格的知识——根据听众的情况和演讲的场合演讲。
在“活动2”的基础上,“活动8”进一步深化了技能的要求,提供了新的程序性知识:
(1)选择演讲语言的知识——根据听众和演讲的场合作出选择。
(2)加深听众印象的知识——重复关键的语句;强调关键的词语;控制演讲的节奏。
除了提供程序性知识之外,该任务设计还提供了一些反省性知识,如“活动2”第四步中的3个问题都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的问题。类似的反思性问题几乎在每个活动中都有,如“活动1”之后的两个问题:“作为一个演讲者和倾听者,你有哪些优点?你希望自己在演讲和倾听方面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这些知识为实践活动的推进提供了理性的指导和知识的支撑,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支架”。
3.思维支架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编者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思维工具”作为“思维支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漫画和图片
该单元插入了一幅漫画和三幅照片,其中两张为撒切尔夫人演讲时的面部写真照片,另一张为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全身照片,而漫画则以夸张的手法展示了演讲者的动作。这些图片和漫画能够给学生视觉的冲击,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表情在演讲中的巨大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思维的激发和知识的理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表格
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把握分析的角度,该任务设计在两个地方使用了表格,如在“活动3”中,提供了下面的表格(见表1)。
借助这个表格,学生就可以体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同时,学生在填写表格时,也必须提炼自己的想法,使自己的答案尽可能精练。因此,它对培养学生的归类思维和聚合思维不无裨益。
(3)维恩图
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还使用了维恩图(如蜘蛛图)、图表等形象化的思维工具。
4.资源支架
在本单元中,编者还提供了多个演讲的样例,如撒切尔夫人的演讲、特鲁斯的演讲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这些精心选择的资源为学生的演讲实践提供了范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因此,可以称之为“资源支架”。资源支架的选择,就如同教科书的选文一样,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的专业品质:提供什么和不提供什么,需要从学习内容出发作出仔细的推敲和权衡。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中,有效地使用以上四种类型的支架,可以使精心的预设和灵活的生成做到辩证的统一,从而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的组织
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中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学生自然就会进行合作学习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设计与组织小组合作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如果不得要领,小组学习的优势就难以体现,有时甚至会起副作用。
美国的约翰逊兄弟始终致力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小组合作的五大要素。其中以下三个要素最值得关注:
1.在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互赖关系
积极的互赖关系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互相依赖、荣辱与共的感觉,从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小组互赖关系的方法很多,如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资源互赖、角色互赖、身份互赖、任务互赖、想象互赖等,下面仅以角色互赖为例作说明。
角色互赖就是根据小组合作的行为和任务给每个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理解检查者、参与鼓励者、时间控制者、噪音控制者等。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执行所分配的角色的任务,开始时可以给每个角色配备一张角色卡片,上面写上实施自己角色的指导语。以下是小组合作中常用的角色、任务及提示语的列表(见下页表2)。
2.培养人际交往技能⑦
要使小组合作富有成效,小组成员就必须同时完成两项工作:一是学习有关主题的内容,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即任务性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即交际性工作,如彼此的认可和信任、接纳和支持、清晰而准确的交流、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等。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1)使用手语
其目的是更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这样要求学生:当老师举起双手时,看到教师手势的学生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身上,并且也举起手。其他的学生注意到这些,也会举起手来,不久所有的学生就会集中注意了。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并没有对喧闹的课堂大声喊叫,却有效地发挥了管理作用。
(2)对号入座
这一技巧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平等地参与集体的任务。操作方法是: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编号,如在四人小组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被编成1到4号。当需要全班讨论时,教师就采用叫号的形式。例如,教师叫“2号”,所有小组的2号都举起手,他们就是各小组的发言人。
(3)明确规则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不是不想合作,而是不知道合作的规则,因此教师的指导就尤其重要。比如,针对合作性的讨论,可以告诉学生这样一些原则:
(1)我只是对小组成员的观点提出质疑,而不是抨击某个人。
(2)我鼓励大家都参与讨论。
(3)我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即使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4)别人说我讲得不清楚时,我会重新解释一遍。
(5)我力图理解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6)我首先摆出各种观点,然后再加以综合。
3.反思小组合作的历程与成果
学习的进步依靠的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反思。“未经反思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句话对于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来说也是正确的。思考下面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小组合作历程和成果进行反思。
(1)指出三件本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得不错的事情。
(2)指出一件本小组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3)思考每个小组成员为提高小组效能所做过的一些事情,并告诉该成员。
(4)向本小组成员表达你对他们今天为你提供帮助的感激之情。
二、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掌握某种程序性知识是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对于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学习活动的展开过程就是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并组织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关键是要清晰地呈现本次活动所指向的程序性知识,提供具体牢固的“知识支架”,以此为基础,活动才能在明确的行动框架中自由发挥,学生才会有章可循。反之,学生就很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很可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非有效的语文学习。提供一则案例的设计与评析,以期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一)案例设计
1.创设语境
祝贺你被推选为我们学校的校长助理。为了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促进和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校长请你针对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一次校内调查,提交给校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你的报告将作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依据。你可以选择一个同伴或者和小组一起工作。我们提供的工作程序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完成调查报告时,一定要注意报告是给校务委员和家长委员看的,所以应该考虑如何让他们对你的报告有兴趣。在整个研究中,都不要忘了这一点哟。
2.列举具体的教学内容
(1)能够根据调查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
(2)在调查中至少承担并完成小组中的一项任务。
(3)围绕所调查的问题展开自己的观点。
(4)以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调查的数据。
(5)能够使用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并能够区分两者不同的价值。
3.提供“支架”
步骤1:确定调查的问题,并将你的计划告诉老师。
步骤2:讨论你收集信息的方式。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1)是用问卷还是用访谈?
(2)如果是问卷,问哪些问题?怎样呈现这些问题?
(3)如果是访谈,是否需要一个访谈提纲?
(4)采用面谈的形式还是电话访谈?
步骤3:在问你的同学之前,讨论你呈现信息的各种方法。记下你将使用的所有可能的方式,看哪一种更能引起受访者的兴趣。
步骤4:向受访者提问并记录结果。
步骤5:收集整理信息,和同伴一起讨论:为了使调查报告达到下列目的,我们应该如何组织调查得到的信息?
(1)使委员们更容易记住你的调查结果。
(2)使委员们对你的调查材料产生兴趣。
(3)想一想那些可能对你的看法持反对意见的委员,并用你的报告改变他们的看法。
步骤6:选择其中的一条作为调查报告的目标,并根据你们的目标确定呈现观点和信息的最好方式。(建议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这样生成图形更为方便。)
步骤7:写草稿并考虑其优缺点。如果你认为必要,可以让别的同学阅读你的草稿并提些建议。
步骤8:在充分考虑别人建议的基础上写出定稿。
步骤9:在班级中展示你的报告,并向同学们说明你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组织这个报告。你可以用一些准备的图表解释你的内容,也可以使用提示卡片帮助你记住主要的观点。需要思考的问题有:
(1)你觉得自己的调查报告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吗?
(2)与书面的调查报告比起来,口头表述与之有什么不同?
4.评价工具的开发
本次活动的表现性评价采用核查表作为评价工具,下列核查表中提供的问题可供参考。
5.时间安排:5课时
(二)案例评析
1.内容选择的准确性
“调查”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推荐的一种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也是第四学段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安排了调查活动,如人教版的“漫游语文世界”(7年级上册第2单元)“关注我们的社区”(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语文版的“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7年级上册第3单元)“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9年级下册第5单元);苏教版的“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8年级上册第2单元)“市场商品调查”(8年级下册第4单元);北师大版的“关注动物朋友”(7年级上册第5单元);河北版的“关注家乡的自然灾害”(8年级下册第6单元)等等。由此可见,本课例对于学习内容的定位是准确的。
2.语境创设的趣味性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本案例精心创设了一个虚拟的语境:让学生以“校长助理”的“身份”,就“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并明确了调查成果的使用对象。这样的设计,就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很容易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3.操作程序的清晰性
与很多“调查”活动的设计不同,本案例为学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活动程序,并对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作了提醒。有了程序性知识的引领,学生就不但知道了“做什么”,而且知道了“怎么做”。否则,就可能如同在“暗胡同”走路,漫无方向,很可能忙活了很长时间,最终却收获甚少或没有收获。
三、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
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围绕某个主题展开语文的探究是开展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设计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在于规范探究的程序、安排探究的时间、提供必要的资源以及搭建展示的平台。胡丹老师设计的“e时代读书面面观”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⑨
(一)案例设计
e时代读书面面观
1.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书籍发展的基本知识。
(2)能够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活动任务。
(3)学习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原始资料,尝试进行初步的课题研究。
(4)锻炼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与胆量。
2.教师准备
(1)熟悉教材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提供参考小主题与内容:史海钩沉探书源、e时代阅读面面观、读图读书之我见、流行书利弊谈、只眼发微识书香等。
(2)提前两周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择或自行确立一个小主题。
(3)提供相关网站、参考书籍、活动方式。
(4)确立评价方式,设计评价量表。
3.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关于本次活动的内容,确立三个主要聚焦点:史海钩沉探书源、e时代阅读面面观、只眼发微识书香。
(2)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选择一个聚焦点,自行确定研究题目,并上报给老师审核指导。
(3)小组分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4)确定活动手段及方式:网络搜索、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摄影录像。
(5)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6)确立成果展示方法:资料展示、故事宣传、研讨辩论、报刊编写、论文评比、知识竞赛。
(7)学生上报成果给老师,共同策划展示课。
4.活动方案示例
e时代读书面面观
(1)发放调查问卷及统计表
采取采访、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e时代中学生的阅读状况。
(2)统计研究
根据统计结果,集中讨论分析,与以往相比,看看网络时代中学生的阅读状况有什么新特点,受网络影响有多大,再看看能发现什么新问题。
(3)设计值得思辨的话题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阅读现象归纳出一些有研讨价值的话题,以供全班同学进行辩论。如“谈谈漫画对中学生的影响”、“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等。
(4)组织辩论会
设计辩论提纲,收集有关资料与数据,拟写辩论文稿。邀请老师、学生共同策划、组织一场辩论会。
(5)拟写调查报告
汇集整理所有材料,在老师指导下拟写调查报告。
5.成果展示
(二)案例评析
1.在主题的确定上做到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选的统一
本案例选择“读书”这个学生最为熟悉的主题展开探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会觉得有话可说。但是,这同时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风险——学生可能会觉得话题老套,没有新鲜感和“陌生感”。为了规避这一点,教师选择了多个探究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新颖的视角激发学生的兴趣,如“e时代阅读面面观”、“史海钩沉探书源”等。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主题限制和自由探究的矛盾,做到了教师引导和学生自选的统一,扩大了活动的知识容量。当然,因为话题多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指导的工作量。
2.在探究的方法上做到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统一
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把程序性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课题研究中。因此,在方法程序的指导上,教师只需把握大的方向,而不必作过细的指导。与“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相比,这类语文综合性需要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利于他们发现知识使用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增长实践的才干。应该说,本案例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活动过程”和“方案示例”中的程序指导简明扼要,做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的统一。
3.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研究成果的时间和空间
在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成果展示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展现的舞台,也是师生“契约”的履行。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对于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在本课例中,教师不但为学生的展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采用了多种展示的方式,如小组汇报和个人表演相结合、竞赛和合作等,使整个活动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付宜红.日本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李海林.活动量、活动对象和活动成果的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9):7-9.
约翰逊(Johnson,D.&R.)著.合作学习[M].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佐藤学著.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①John,S.,Frank,G.,David,K..The Oxford English Programme 1,Special:On My Island.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88-95.
②马浩岚.美国语文(第1册)[T].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62.
③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6.
④Lindsay,M.,Imelda,P.,Marian,S..Skills in English(3R)[T].Halley Court:Heinemann Education Publishers,2002:170-177.在英国,同一套教材也会分出不同的版本,以避免可能造成的种族歧视。
⑤其中“And a’n’t I a woman?”为课文中所引用的古英语中的原文,其内容与现代英语不同。
⑥Lindsay M.,Imelda P.,Marian S..Skills in English(3R).Halley Court:Heinemann Education Publishers,2002:172.
⑦本部分内容参考了约翰逊兄弟(Johnson,D.&R.)所著的《合作学习》一书中的内容。
⑧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107-109.
⑨胡丹.e时代读书面面观[J].语文建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