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思想现状及就业问题的调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问题论文,大学毕业生论文,现状及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01)02-0046-03
毕业生分配旧模式尚未完全打破、过渡时期就业新模式缺乏经验、毕业生对新的就业规则尚未完全适应等原因的困扰,致使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缺乏必要的规范和有序,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最近我们就当前毕业生思想现状和就业面临的问题,作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价值取向的两个转变
1.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价值观正经受着考验。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淘汰的社会里,人们在千方百计地选择着社会,社会也在严格甚至苛刻地选择着个人,我们现在的毕业生们一味指责的是前者空间的狭窄,抱怨的是后者社会的残酷,于是对职业的挑选被优先放到了首要的位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似乎成了天外来音,成了茶余饭后嘲讽那个时代青年幼稚、冲动的笑柄,大家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
2.从高谈阔论转向求真务实。今天的大学生习惯于不谈理想,不会再在精神偶像崩塌后,呼号“我的钥匙丢了”。而更多的个人理想被嫁接为物质的追求,更多的社会理想被等同于机械的指标。在调查中,有62.1%的毕业生把找到一份生活待遇高、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作为最大的理想;只有11.8%的同学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择业的第一目标。这也许是好事,理想的获得不是象某个时代对理想的夸夸其谈或重复宣讲。但是,青年不能没有理想,尤其是经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急功近利或单纯的务实会使人走向平庸肤浅。
二、行为状态的三个误区
正如人们把市场经济比作双刃剑一样,伴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这些正面效应而来的是:一些负面的影响,如逆反性的道德心理、淡漠的社会责任感、消极的焦虑情绪等错误倾向、错误意识,已开始腐蚀大学生那毫无防御的认知阵地,从而导致毕业生行为状态出现三个误区:
1.奢华。近些年,我们的温饱问题刚刚解决不久,高消费的活法便立刻在神州大地上红火起来。受这种大气候的诱惑的影响,在我们毕业生中间开始出现超前消费的现象,享乐主义在校园生根、滋长。于是奢侈欲求压倒了简朴和实在的要求,由物质消费引导出的享乐和满足,荒废了学子的精神家园,生命的高峰体验被化解在即刻满足的娱乐和游戏中。毕业生在就业前纷纷地给自己高档“包装”,互相攀比,甚至弄虚作假者也大有人在。
2.浮躁。在今天的时代,许多东西(如体制、准则、观念等)正逐渐地被分化,被摧毁,而更多的东西在组合,在重构。面对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九十年代初,大学校园里有过几次关于知识和金钱问题的大辩论,引起这类辩论的导因是当时社会上所谓的“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等现象,这些都使部分毕业生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一个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不照样拿着一张靠十几年汗水换来的文凭跑到小学毕业的老板、经理面前去面试?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有些毕业生再也难静下心来读书,更谈不上系统地研究某个课题。老教授们也纷纷反映学生的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专业素质也越来越低,毕业论文一拖再拖,水平直线下降。这种浮躁不安的心情严重地剥蚀了大学生的深造潜力。
3.钻营。在旧的制度和意识的长期影响下,应该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在本质上仍是一个权力网络。只要这个网络还存在(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都只是一句空话。不少学生考不上大学,有钱照样“金榜题名”;期末考试通不过,走后门则万事大吉;毕业分配有没有资本没关系,只要自己有一个好爸爸。以前都是父母望子成龙,如今不少学生在毕业时“望父成龙”。毕业生信奉“关系就是生产力”,“毕业分配不找组织不找党,只找公司和老板。”这种错误行为给学校原有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都带来了很大冲击,甚至造成学生之间由学习竞争、能力竞争演变为关系竞争。
三、就业现实的四对矛盾
1.增与减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急骤增加。而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巨量的机关人员需要分流,企业职工下岗。相形之下,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必然相对减少,这一增一减的矛盾,便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2.高与低 这里有两层意义:(1)社会对人才的高层次需求和低层次使用造成的人才浪费。在近几年的人才交流会上,普遍存在着“专科生没人要,研究生抢着要”的现象。招揽人才本无可厚非,但不少单位脱离实际需要,一味追求高学历,甚至以此“装门面”、“赶潮流”,招到高学历人才又不能尽其用,造成不必要的知识浪费,更给本已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制造紧张气氛。(2)毕业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整体素质低的矛盾。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87.7%的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有55.9%的毕业生把工资高、住房好的单位作为自己的理想单位,而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有些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单位为求人才,连续几十天坐阵学校,诚心可嘉,但依然门前冷落,问者寥寥。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毕业生整体素质远远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高分低能”、“高品低能”、“高能低品”式的毕业生大有人在。在有些毕业生感叹“找不到理想的单位”的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又招不到毕业生,这种“招不到”与“找不到”的矛盾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难题,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
3.前与后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应该更多的按市场规律进行自由调配。近年来推行的毕业生自主择业,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等就业模式正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在这种大气候下,毕业生对就业自由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甚至更为超前。但另一方面,现在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有些地区甚至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毕业生就业设置了更多的人为障碍,如不准跨地区,不准出省,不准改行等等,造成意识超前、现状滞后的矛盾。
4.男与女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女生比例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在一些学校,女生总数已经超过了男生总数。从男女生在校表现看,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大学期间,女生学习成绩优于男生,在部分专业尤其如此。我们的调查也论证了这一点:女生中有近85%的人获得过各类奖项,而男生的这一比例是52.3%。我们还了解到,女生在国家英语四、六级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上也大大优于男生。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男女生的就业境遇恰恰相反,男生择业比女生容易得多。毕业生就业中这种“男女不平等”现象已是人皆共知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
四、就业意识的四个问题
1.形势不明。古人云:“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对自己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的判断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但现状并非如此,不少毕业生因为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基本了解、对就业信息的分析和判断,有的象没头的苍蝇一样六神无主;有的盲目乐观,期望太高;有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的干脆拿着材料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巡游”,导致毕业班安排的课程难以维系。
2.定位不准。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毕业生都想去“好”的单位,都把收入高、名气大的单位作为择业时的主要考虑,结果互相“撞车”;而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用人的单位因所处的地域或社会影响等原因,少人问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毕业生只有在充分客观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单位,简单地说就是“对号入座,而不是盲从、赶时髦,才不会在择业时迷失自己。
3.心态不正。调查以让我们吃惊的一项是关于就业中不正之风的认识,有95.1%的同学认为毕业分配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有48.4%的同学认为不正之风不仅存在,而且还很严重。在谈到不正之风出现在哪个环节时,79.4%的毕业生认为各个环节都存在。诚然,由于就业工作尚未完全规范,监督体系也不完备,不可否认就业环节中存在不正之风,但有这么多同学认定不正之风的严重性,从另一方面透视出毕业生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是一种消极认识的表现。
4.信心不足。自信是一种重要的品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树立一定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参加双向选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自信更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必然要求。但是在调查中,有40.5%的学生对自己表示没有信心,有57.5%的学生说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只有22.2%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找工作中有信心。缺乏信心的根本原因在于毕业生在校期间缺少锻炼,各方面的素质达不到社会的要求。而那些能力强、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奖学金的同学却恰恰相反,对自己的前途信心十足。
大学毕业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和就业存在的矛盾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尽快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疏通就业渠道,解决客观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力度。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帮助学生练好内功,以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才是根本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收稿日期:200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