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_黄蓓蓓,吴敏

优质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_黄蓓蓓,吴敏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226000

【摘要】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的患者如何进行优质的吸痰护理。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急诊内科和急诊ICU选取机械通气患者共120例,其中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共52例患者从2015年4月起经过学习培训,操作考核,我们优化吸痰方法,对68例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优质吸痰法,在吸痰的时机、手法、吸痰的深度等进行优化,结果 为2例患者出现气道粘膜损伤,1例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8.33%,较前明显下降。结论 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优化吸痰方法有利于减轻病人痛苦,减少气道黏膜损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关键词】吸痰;气道管理

[中图分类号] R228.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320-01

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由于正常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坏,造成排痰困难,而气道吸痰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有效措施。但该操作在各临床机构却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而且吸痰所导致的痛苦容易让我们护理人员忽视。那我们如何做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吸痰效果,做到优质吸痰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别进行阐述。

一、吸痰的时机

吸痰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患者目前能否耐受吸痰,是否需要吸痰,我们应做到按需吸痰、适时吸痰,那什么时候病人需要吸痰呢?又怎样去选择这个时机呢?如何安全而有效地吸痰显得极其重要,必须要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ARC)2010年发布的气管内吸痰临床实践指南,气管内吸痰适应证有:保证气管导管通畅和完整;呼吸机监护仪显示流量一容积环呈锯齿形和(或)气管闻及粗湿罗音;呼吸机定容模式通气下吸气峰压增加或者定压模式下潮气量下降;脉搏氧饱和度和(或)动脉氧饱和度下降;气管内可见分泌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不能进行自主而有效的咳嗽;怀疑胃或上呼吸道分泌物的误吸;留取痰标本。

气管内吸痰是有气管内导管患者的一项必要护理措施,AARC指南指出当患者有明确的气管内吸痰适应证时,此时吸痰操作没有绝对禁忌症,相对于痰积存患者气道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恶化而言,此刻应当积极地对患者进行气管内吸痰,这说明气管内吸痰的禁忌症大多是相对的。

1、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

2、患者气道压力突然升高,排除其他原因

3、血氧饱和度降低 2个百分点或以上,排除其他原因

4、患者出现频繁咳嗽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5、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

6、对于深昏迷的患者,研究中表明,气道内的分泌物在8小时内会缓慢形成,如果8小时内患者仍然无吸痰指征也应进行一次气道吸引。

二、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的型号用云来标识,F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0.333mm。常见的型号有5F、6F、8F、12F、14F、16F、18F、20F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人工气道套管内径(mm)-2}×2。例如人工气道内径为8mm,应选择型号为12F的吸痰管。但也有学者认为吸痰时保证人工气道内一半的气体流量即可,根据管腔内气液体流量的计算公式为π×r2 ×流速,来采用相应的吸痰管管径,而不是人工气道管径的1/2,因此,建议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改为:吸痰管型号={人工气道套管内径(mm)-1}×2。例如,人工气道内径为8mm,可选择型号为14F的吸痰管。这样在不加重吸痰造成缺氧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大吸痰管的管径,保证吸痰的效果。

三、吸痰时间

吸痰时间不能太长,容易引起患者剧烈咳嗽,更有甚者会出现气道痉挛,而且长时间吸痰,患者会出现缺氧紫绀等一系列表现,所以一般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四、吸痰负压

国内文献报道或推荐的吸痰吸引负压范围波动很大,从6.7—53.3 kPa;国外文献中推荐的吸引负压范围波动较小,在10.0—22.7 kPa。为痰液黏稠且痰量多的病人吸痰时常有痰痂吸出,吸痰管易堵寒,不易吸净痰液,一次吸痰15 s后病人仍有较严重的痰鸣音。因此,我们可采取提高吸痰负压至40.0~53.3 kPa,在患者不缺氧的情况下延长吸痰时间,使用粗吸痰管等措施,可提高吸痰的效果,但缺点是易导致气管黏膜损伤,从而引起气道感染。我们现在使用的吸引负压为33.3—40.0 kPa适用于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病人,操作时应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免损伤病人气道黏膜。还有认为,成人吸痰时压力 应<33.3 kPa,因压力过大易损伤黏膜,压力过小则达不到吸痰的最佳效果。胡小阳和邓小英对2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进行吸痰效果观察认为,在常规治疗无效情况下,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吸痰负压不超过26.7 kPa.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未出现护理并发症,取得满意效果。为了预防因负压吸痰所致低氧血症,在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安全有效吸痰时,建议每次吸痰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负压范围lO.7—16.0 kPa;其实我们在吸痰的时候使用评判性思维,对于不同的病人使用不同的吸痰压力,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

五、吸痰深度和手法

我们应快速轻柔地将无菌吸痰管插入至有阻力时,深度相当于气管隆突部位,向后缩1cm~2cm;或测量从胸骨角上2cm~3cm到套管外口的长度作为吸痰管插入深度,再开放负压,边旋转边慢慢退出。遇到分泌物时稍做停留,忌上下抽吸。

吸痰成功的标准:

美国呼吸道管理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spiratory Care)报道以下作为成功吸痰的标准:呼吸声音改善;降低峰值吸气压;降低呼吸道阻力或增加动力顺应性;增加潮气量;改善动脉血气值或氧饱和度,利于分泌物吸出。

经过两年的对比分析,我们使用优化吸痰方法,在吸痰手法、深度、吸痰负压等经过改良培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气道粘膜的损伤,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机械通气的患者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对患者气道的管理应采用评判性思维,选用合适的吸痰设备,采取优质吸痰护理,不仅要重视吸痰的效果,还应从患者的病情,住院费用以及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真正做到有效吸痰,优质吸痰,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小阳 邓小英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体会 现代医院 2004年8月第4卷第8期

[2]林月娟 全程低负压吸痰方法的效果分析中华护理实用杂志2009年

[3]杨晶、霍春萍等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现代护理杂志2007年

[4]王志红 危重症护理学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5]徐晖 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 中国使用医刊2006年

论文作者:黄蓓蓓,吴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优质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体会论文_黄蓓蓓,吴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