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探究论文

云平台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探究论文

云平台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探究

吴桐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武汉430205)

摘要: 在学习国家对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云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率低的问题,分析了制约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四大因素:多重趋避冲突导致的认知局限、新平台下共享需求与共享实践暴露的管理滞后、大型精密仪器高专业性与高成本等导致的经济因素、相关技术人员的边缘化问题,并对这四大因素一一提出多渠道宣传激励、多部门联动创建、多维度完善建设、多方位关照提升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仪器共享;制约因素;趋避冲突;仪器管理;技术人员岗位价值;突破途径

2019年5月21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国科办基〔2019〕49 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好地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两部决定“开展2019 年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 并强调,“评价考核是国发 〔2014〕70 号文确定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奖励机制的重要依据”。不仅如此,通知明确提出了奖优罚劣的措施,提出“对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通过后补助予以支持;对于评价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视具体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核减相关经费等相应处理。 评价考核结果将作为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机构等评估的重要依据”[1]

其实,从2004 年9 月国家出台《2004-2010 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之后,就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在2012 年、2014 年、2017 年、2018 年的相关文件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大型科研仪器的共享意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省也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文件。 十五年过去了,大型仪器共享的现状依然不够理想。 此次两部的联合发文无疑是对现状痼疾的靶向治疗,更是对未来方向的督促与引领。

从传统的人际交往互动模式到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互联网+”到“云时代”,一系列的变化,让我们开始看到思维的壁垒, 也看到更多的可能;促进我们打破思维的壁垒,也去开创更多的可能。

如果说,在过去,信息的不畅通阻碍了大型仪器的共享,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没有理由龟速前行,更没有理由踯躅不前。

本文针对当前大型精密仪器的共享率低的问题,分析了其使用现状及实践需求、云平台建设对仪器共享的意义和要求、制约仪器共享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一一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建议。

1 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应然与必然

1.1 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现状与实践需求呼唤仪器共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科技创新,国家及相关部门在科研设备的投入上逐年增长。 据科技部、财政部调查统计显示, 截至2016 年底, 全国价值50 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量约7.3 万台(套),总价值1042 余亿元[2]

国家投入力度加大了,硬件设施上来了,但相关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仪器引进分散、重复、使用封闭、低效,供需不平衡,设备管理维护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呼唤着大型科研仪器能够共享、共研,让国家的投入能够物有所值。

2018 年8月至10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共有21 个部门373 家单位参加评价考核, 涉及原值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共计3.4 万台(套)。 参评的科研仪器年平均有效工作机时为1340 小时, 平均对外服务机时为226 小时[3]

1.2 国家政策推动,将共享提上日程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又发布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文中确定目标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度、标准和机制更加健全,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的问题基本解决,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对于价值50 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服务单位和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按不同专业领域或仪器功能,打破管理单位的界限,推动形成专业化、网络化的科学仪器服务机构群[5]

正是看到了上述问题, 国务院屡屡发文,2012年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指出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4]

2017年9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国科发基 〔2017〕289 号),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云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趋势与现实, 如2017年11 月6 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召开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地质云1.0”发布会,“地质云1.0”正式上线服务。 2018 年10 月18 日,“地质云2.0”上线[6]。 各地方、各行业、各系统都在应势而动,纷纷打造自己的云平台。

1.3 云技术为共享搭建广阔平台

云技术通过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集成,可全面提升各类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分析、共享与服务能力,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多元需求,使各类资源在更大范围实现跨组织、跨平台共享成为可能。

2017年、2018年以及今年5 月的两部发文,让我们看到大型仪器的共享, 不仅行走在时间线上,而且越来越迫切,也越来全面,越来越规范。

而作为云平台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因为加盟成员更多、资源更丰富,信息更全面的可实现性,不仅为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也促使仪器设备的持有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对大型仪器的建设、管理、使用、开发、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实习成绩评定是大学生最关心的实习权益之一,应该比较全面地反应专业实习过程及效果,具体体现在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华南理工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实习成绩评分由出勤率、实习态度、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五部分组成,权重分别是10分、10分、10分、20分、10分和40分。

18F-FDG PET/CT测量食管鳞癌病变长度及预测T、N及G分期的临床价值(王 菲)(5):429

2 云平台对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意义与要求

2.1 更高的使用效率,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人员结构、队伍建设上来讲,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团队,一个什么样“大技术联盟”也是实现共享的关键要素。

从设备的购置上,云平台的信息数据,可以使各部门在购买论证时,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与新购置相关联的大型仪器设备建立论证机制,进一步把好购前论证关,建立统一的论证购置[7]。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科学配置,避免重复购置、方向偏离、设备闲置,使共享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从设备的使用上来说,云平台又为实践需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选择的空间,使得设备能够真正地物尽其用,既能为科研前沿提供更有力的硬件支持,又能为无力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服务, 推进行业技术的健康发展,真正服务科技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

从设备的维护维修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型精密仪器的维护维修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有的部门甚至没有配备或配足相关的技术人员, 一旦出现问题,内部需求都无法满足,谈何共享。 而云平台则能提供仪器厂家与用户、用户之间的技术支持与联通的可能,提升维护质量,缩短维修时间,使仪器使用与共享成为可能。

2.2 更大的科研队伍,更强的技术支撑,对人才培养和共享规则提出更高的标准

当前,科学研究分工细化、学科交叉日益增强,多维与开放的云平台,就像一个全国乃至国际的大技术联盟会。在这个联盟里,有理论研究者,有技术开发者,有实践运用者,有产业发展者,大家可以优势互补、学科交融、产学研一体,协同创新,共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热点问题。

1.3.1 患者表达交流有困难:病史和症状都是通过问诊来获得的,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常通过问诊来发现来确定,而病史、症状、疗效和不良反应都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可见问诊的重要性。但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表达或交流有困难的患者,如昏迷、痴呆、失语,或讲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甚至讲外国话的患者。此时医生就可能遗漏或误会许多重要信息,造成误诊或漏诊。

然而我国大部分学者则认为,只有自愿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熟练掌握该民族或区域内具有特殊性的技艺、技能,并为当地群众所承认和熟识的人才是代表性传承人。总而言之,怀揣某种或多种杰出的技艺和技能是对其认定的基础条件,且为当地群体、民众所公认的能够代表某项传统民族文化和技艺、技能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还能够不断地尽力改变和创新和开发新技术技艺是其次要条件。

此外,共享过程中,技术创新、学科建设的原创性、独创性、与核心技术的涉密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也使得共享规则的建立不容忽视。 如此,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合作与交流。

如何解决现实情况中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或缺失,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工作中边缘化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如下途径可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共享、提升自身素养的积极性,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

3 当前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

如前所述,云平台为大型精密仪器提供了更具广度与深度的共建共享平台,但同样也对相关部门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共享不只涉及数据与信息的传输、硬件设施的储备,更关系着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科研与应用等方面。 大型精密仪器的共享所遇到的阻力, 既来自于整个共享系统的组织结构,也来自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前现状,笔者以为,现阶段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3.1 多重趋避冲突下的认知局限

在国家倡导、 推动并激励共享的大背景下,在科研应用、产学研协作的实际需要下,共享的刚需何以不能真正在意识层面激发活力呢?这与相关部门、个人的多重趋避冲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也是制约共享的最核心的因素。

竞争与合作、供给与需求、权利与义务、职责与需求、技术与制度、精力的分配、效益的实现、理想与现实……面对仪器共享,相关部门和个人对此可谓是五味杂陈, 既希望共享能解决诸多现实的问题,又有很多方面的顾虑,多重趋避冲突导致相关部门和个人的内在动力不足。

社会监督指的是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社会监督的优势即体现在其较高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依笔者的观点,社会监督往往起着为法律监督“打头阵”的作用。另外,社会监督还能反映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发展程度。

其中主要岗位职责与推动开放共享职责是最主要的一对冲突。虽然这二者在应然的层面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却出现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引进仪器设备的科研院所,其目的是为了保障自身科研的需求,往往会担心仪器共享会影响科研进度;使用设备的相关人员,肩负科研测试、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学术声誉、技术专利等多重职责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对推动开放共享有精力分配的矛盾冲突和技术研究成果外泄等的担忧。

正因如此, 对仪器在共享平台的共享认知,也仅停留在单一的仪器的数量种类的信息上,而对共享评价,仅停留在仪器对外使用率上,因此,没有更多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云平台实现大型精密仪器共建共享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终端的深耕细作。

实行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设备资源,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益。 除了“数量”方面的基础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做好“质量”方面的工作,即如何用好仪器设备[8]

3.2 滞后于共享需求与共享实践的管理体系

共享平台对大型精密仪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相应管理机构和针对性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尚未跟上共享需求与共享实践的脚步。

从整个平台的建设上来讲,信息的采集、汇聚、分类、发布、信息交互等需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考量。 从国家层面到科研院所、到团队、个人,从科研到应用,从设备到市场并非单一的链条关系,如何打破其中每个节点的阻滞力需要有大视野,也需要有现实的、细节的关注。

云平台具有开放性、整合性、服务性、共享性,其跨组织、跨平台的可能性,使得大型仪器可实现各类管理横向整合,上下级之间纵向贯通,显著提高共享效率和管理水平。

从激励评价、共享规则(仪器的使用、数据的利用等)上来讲,有效的效益评价机制,考核与奖惩,共同开发与知识保护等等,都需要科学规范。

以上种种,都还在一个探索磨合期,这也使得共享没有达到更高效率,产生更大效益。

3.3 共享仪器运行的高成本、高专业化下的经济因素

大型精密仪器购置费用高, 运行维护的成本高。 例如,一台大型同位素质谱仪,至少数百万元,且不说与其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辅助设备配置等需花费大量资金; 且不说其运行过程所需的试剂、耗材、人力、物力;且不说其维护维修所需要的时间、资金和相关人员,单是因为需要维持其分析室的高真空状态及保持仪器的稳定性, 即使是在暂无实验任务时,也不能停止水、电、气和实验室环境的保障。

本来,开放共享可以提升仪器的利用率,符合成本核算的最大利益, 有利于仪器运行的良性循环。 但是,除了对使用环境、测试材料等有严格要求,大型精密仪器对使用人员也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的要求。所以,相关单位不得不考虑仪器使用、维护的安全性, 担心因为共享导致仪器的损坏和折旧,不仅产生巨大维修成本,也影响着本单位的研究进程,造成更大程度的损失。

另一方面,共享的收费机制尚待健全,市场的竞争机制还不完善。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公司、企业也看到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稀缺性,纷纷购置大型仪器,建立各类实验室,从测试周期上、费用价格上对相关行业市场产生了极大竞争压力。 这些都影响着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经济效益,使得相关部门及人员缺乏行为驱动力。

3.4 相关技术人员的边缘化

大型精密仪器专业化水平高, 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维护维修。使用仪器的分析测试人员对仪器本身的构造、运行原理并不十分了解, 他们主要承担的是测试与科研任务,完成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工作对他们来说,一是精力不够,二是无法解决仪器本身的专业问题。 云平台的共享,更注重仪器运行的性能参数、仪器的完好率、服务的及时性、岗位管理的专业性,专业技术人员是保障测试质量和周期的基础力量。

但是,从目前来看,各科研院所实验室配置专业的仪器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普及率不高,且配置人员的专业素养也参差不齐,很多都是依赖厂家提供技术保障,时效性差,维护成本高,这都关系到大型仪器能否提供高质量的共享。

在2018 年8 月至10 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委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对21个部门373 家单位的评价考核,发现在仪器开放共享中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相当多的单位对实验技术人员支撑科技创新的作用认识不够,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也不合理,实验技术支撑队伍薄弱” [9]

评价考核工作调研发现,某单位一位实验技术人员同时负责60 台科研仪器, 只能做到开关机管理。 还有些单位由于缺少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造成仪器故障率高,有的仪器使用2 到3 年就处于损坏闲置状态[10]

不仅在人员配备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很多实验室的仪器技术人员在岗位价值评估、职称评聘、职业生涯发展、继续教育上也很难得到与研究、 测试人员同等的重视,其参与到大型仪器的共享的云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4 大型精密仪器共享受制约的突破途径

4.1 多渠道宣传、激励,促进相关人员提升责任意识、更新固有观念

多重趋避冲突导致相关部门和个人的内在动力不足是制约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核心问题,所以,观念的更新,意识的提升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要使相关政策落在实处,可加强各级各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宣传、解读与学习,让这个共享链上每一个环节的相关人员都能认识到大型精密仪器的投入,决不是某单位某个人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 其能否被充分利用,关系到的也不是某单位某个人的发展,而是整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必需,所以,仪器共享是每一个相关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改变分散精力、影响主业的固有观念,要使各部门在多重趋避冲突中找到平衡点。可结合现实困惑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讨论,明晰仪器设备共享的作用和意义,明晰开放共享与本地方、本部门、本行业的研究应用不仅不冲突, 而且还有促进作用,从而使设备资源共享观念成为共识。

要大力宣传、推广仪器共享云平台在资源共享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向拥有或需要大型精密仪器的地方、部门、行业、团队及个人,介绍云平台的特点,明晰云共享的内涵与外延,使大家看到资源共享的无限可能,看到资源共享的利人利已,从而投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决心、更强的责任感。

特级教师是优秀教师中的佼佼者,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宝贵资源,在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与普通教师会有差异吗?本研究对特级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

4.2 多部门联动,完善相应的管理系统和制度体系,提升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跟上共享需求与共享实践的脚步

构建云平台各层面横向联合、上下贯通的管理体系,在采集、汇聚、分类、发布、信息交互等方面,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提高共享效率和水平。

从制度上,明晰相关责任、义务与权利,从部门、单位到团队、个人,相关人员要树立全局观,看清自己在共享网络中的位置与价值。 权责分明,分工合作,才能聚合各类人才,协同作战。

制订仪器共享各个环节的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如共享对象的选择、共同开发的激励、知识产权的保护、数据安全的保证、仪器的性能保障等等。

护套的材质选择与环境温度、环境腐蚀和环保要求等因素有关,化工装置中常用的护套材质有PVC和HFFR等。外护套上的电缆标识,主要用压印(凸印或凹印)和油墨印刷等方式,压印适用于外径较大的电缆,且压印工艺较繁琐,易对仪表电缆外护套造成损伤。仪表电缆护套一般采用油墨印刷,可以做到标识清晰、字体耐磨,并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电缆的护套颜色与电缆的类型有关,依据文献[16]的规定,本安回路用仪表电缆的颜色必须为浅蓝色。在文献[1-4]中,对护套的最小厚度、外护套标识等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糯福乡有“绿色宝石”之美誉,绿色、生态、民族、边疆是糯福的鲜明特点。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879.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0,是澜沧县国土面积第三大乡。耕地52147亩,其中:水田14185亩,旱地37692亩。

4.3 多维度完善有偿服务制度,落实仪器设备使用配套经费,降低运行成本,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如前所述,大型精密仪器购置、运行维护的成本高,因此,要考虑的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

大型精密仪器在科研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无庸置疑, 但仪器因其使用者的研究方向不同,往往是单线发展。 云平台,可以调动联盟成员一起进行仪器设备新功能开发、测试数据比对、新方法攻关及成果转化研究,而这些研究,无疑又为学科建设、技术创新,提供了更有力支持。

首先完善有偿服务的制度,健全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收费体系,如,可区分需求对象的目的,采取不同计费模式,从而可以规范市场行为、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实现技术、方法、数据、设备的共享。

为推动仪器设备的共享使用,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完善设备使用配套经费,如“共享基金”和“维修基金”,前者给共享设备予以一定补贴,后者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11]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奖惩制度、考评办法等保障措施,使设备拥有单位和实验技术人员知道如何共享, 共享后自身利益的如何保障[12],打破仪器持有单位的顾虑。

严格做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研究,科研院所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考虑当前和长远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合理配套、学科建设与科技共享相结合[13],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仪器设备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等原则,把好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关,可避免重复购置和购置偏离,保障大型精密仪器的数量种类满足产学研需求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4.4 多方位关照,加强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注重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专业的共享管理团队,提升共享的深度与广度

虽然近些年高校和科研院所越来越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但实验技术人员在数量上仍然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14]

实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一个平台的共享水平。 云平台的共享,更强调仪器运行的性能参数、仪器的完好率、新功能的开发、服务的及时性、岗位管理的专业性等等,对仪器管理、使用、维护维修等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共享平台线上、线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及时解决仪器的使用问题、能与科研工作者共同探索更好的实验测试条件与方法、能与仪器厂商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等等,提升共享的深度与广度。

如何利用云平台的优势,形成强有力的技术联盟,不仅需要建立与云平台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更需要完善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各类管理制度。

4.4.1 岗位专业化

在人员配备方面,平台上相关人员的结构应该是多维度的构成。各级平台应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仪器管理、使用,以保证测试质量。上岗人员应该有相关学历背景或专业技术的认定证书,以保证专业事情由专业人做, 不能由科研人员代为管理,人员的配备应满足实际的需要。

在平台信息上,应当提供各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方式、技术方向,提供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在仪器使用上, 要重视仪器设备的应用培训。不仅要有技术人员指导送检人员如何做好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质量,对于仪器设备的操作人员,也要有严格的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并经考核通过后方能使用共享平台上的仪器设备[15]

4.4.2 重视仪器技术人员的岗位价值

实验室仅依赖仪器厂商售后服务或外来的技术人员, 无法保障仪器使用的即时性与完好率,会加大仪器设备使用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难以实现仪器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大型仪器实验技术队伍。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需要重视仪器技术人员的岗位价值,在职称评聘上给予重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继续教育的支持与途径,为其职称职务晋升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通道,激发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激励他们注重提升专业能力,为仪器技术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3.处理好与其它成员的关系。在日常审计工作中,为审计组成员树立表率。同时要尊重、关心审计组成员,摆正位置,合理分工,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审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意识,积极营造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默契氛围。

4.4.3 重视技术合作与交流。

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过程如下:(1)在基础上设置砂井或塑料排水板,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垫层:(2)在砂垫上放置密封膜,使其与空气隔离;(3)利用砂垫中的吸力管将密封膜中存在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砂垫,同时在密封膜的内外逐渐形成压差。将其作用地基荷载,可增加地基的有效应力,进而起到加固作用。进行空气抽提作业前,土壤有效应力为其质量应力,而空气连续还原后,土壤有效应力呈上升趋势,形成地基固结。在泵送作业结束时,完成基础的固结反应。对软基进行处理后,采用真空预压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前期需要进行需求调研和功能设计讨论,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信息共享的相关要求一并进行了解,在电力企业财务系统中加入各类需求的功能,实现共享平台有关往来账款的信息自动查询、预警短信的发送以及往来款报表的一键生成等功能,彻底打通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

与仪器公司共同合作,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技术人员对仪器维护维修的能力,对仪器功能的开发探究的能力。

开展实验室之间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分享经验,互通有无,也便于通过平台协同解决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开展科研工作者、仪器使用者与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共同寻找更好的实验测试条件和方法,提升仪器使用的性能与效率,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保障科研成果的先进性。 这样的交流互动,还可以使双方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担当好自己在仪器共享中的角色,促进仪器共享高效实施。

5 结论

认知局限、管理滞后、经济因素、仪器技术人员缺失等因素制约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共享进程,其中,人员结构决定共享平台的水平,而认知因素是推动共享的关键,它决定着管理思维、管理制度的先进性,影响着相关部门及人员的经济考核与利益平衡,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实现。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梁的宽度不应大于墙的厚度,否则在强震的作用下就会发生剪切破坏。连梁要保证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梁端发生塑性屈服变形,保证墙段在充分发挥抗震作用前时不失效。

我们应该看到云平台打破了数据孤岛的局限性,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但是要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打破思想的禁锢,乘国家政策之东风,多渠道、多部门、多维度、多方位去合理化、科学化,建构起线上线下的融通,突破重重壁垒,真正实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集约化管理、合理分配、开放共享、高效利用。

书法实践教育,首先只能从技术开始教,而且要从技术的“通则”开始教,因此,在初级阶段,“趋同”现象是必然的。一切实践思想,最终都要落实到技法上,否则是无效的。沈曾植曾说过,书法思想用三、四年时间就足够了,但是,书法实践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技术化”不必怀疑,关键的是最后能不能由“技进乎道”。要达到“技进乎道”,难度是很大的,否则就不是寓言故事了。文学创作的教学,是个什么状态?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 关于开展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工作的通知[Z].国科办基〔2019〕49号.

[2]杨向东,唐 颖,郑炎雄.探索“1-5-5管理模式”提升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实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4):5-8.

[3]科学技术部. 关于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Z].国科办基〔2018〕117号.

[4]国务院.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Z].中发〔2012〕6号.

[5]国务院. 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Z].国发〔2014〕70号.

[6]人民网.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全面升级,“地质云2.0”上线服务[OL].2018-10-19, http://www.cgs.gov.cn/xwl/ddyw/201810/t20181019_469431.html.

[7]王 亚,赵 云.提高行业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7,20(6):183-185.

[8]邵玉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回顾、现状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8):27-30.

[9]科学技术部. 关于发布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的通知[Z].国科办基〔2018〕117号.

[10]刘 垠.科技部对科研设施与仪器闲置浪费出重拳[N].科技日报,2018-12-27.

[11]吴振强.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使用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96-99.

[12]武向侠,白 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50-253.

[13]董 伟,山 颖.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1,(7):20-21.

[14]徐振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集约化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8):1-3,8.

[15]金 辉,王一雍,李成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J].中国冶金教育,2013,(增刊):67-68.

WU Tong-Kai

(Wuhan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Central South China Innovation Center for Geosciences),Wuhan 430205,Hubei,China)

Wu T K. Research on the Constraints of Sharing Large Precision Instruments on Cloud Platform.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 , 2019, 35(4): 497-5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significance of opening and sharing of largescal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ruments and cloud platform construc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sharing rate of large-scale precision instruments at present, four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haring of large-scale precision instruments are analyzed: (1) cognitive limitation caused by multiple avoidance conflicts, (2) lagging management of sharing demand and exposure of sharing practice under new platforms, (3) the economic factors caused by the high professionalism and high cost of large-scale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4) marginalization of related technicians.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these four factors are submitted: multi-channel publicity and incentives, multi-department linkage establishment, multi-dimensional improving construction, and multi-faceted care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instruments sharing; restrictive factors; avoiding conflict; instrument management; post value of technical personnel; breakthrough ways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701(2019)04-0497-07

doi: 10.3969/j.issn.1007-3701.2019.04.012

收稿日期: 2019-8-14;修回日期:2019-8-31;

责任编辑: 董好刚

第一作者: 吴桐开(1968—),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型精密仪器应用, E-mail:9479758@qq.com

标签:;  ;  ;  ;  ;  ;  ;  

云平台下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的制约因素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