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年,伴随基因学、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领域研究血管生成,并多方位对血管生长的规律进行分析。对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关于肿瘤血管生成中CT与磁共振(MR)评估的文献报道。
【关键词】 CT;MR;肿瘤血管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056-02
血管生成指的是形成新生血管,属于机体创伤性修复、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过程,是继发于局部组织缺血的反应。而肿瘤的血管生成指的是在肿瘤上生成血管的过程,该新生血管既会导致肿瘤转移与生长,又改变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容积与灌注量,所以想要及早准确评估肿瘤的诊疗效果,既需要监测肿瘤的可视化特征,同时又需要对肿瘤的代谢情况与微循环进行探究。目前,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常用的评估技术就是影像学的成像方法,尤其CT与磁共振应用。究其原因,CT与磁共振技术因具有方便与无创的特点,可以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和微血管的特征进行反映,现已逐渐变成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1.肿瘤血管生成的CT评价
CT的增强扫描主要是基于静脉注射对比剂以后,在血管中与血管外有小分子的碘对比剂扩散,随着时间的变化,能够对血管与组织的强化程度进行观察,而肿瘤血管的出现,会导致增强扫描的特征发生改变。目前,在临床上,CT的动态增强以及灌注成像,主要就是利用该基础,定量分析肿瘤血管生成。CT的灌注成像主要就是将对比剂迅速注射完成以后,多次连续扫描选定层面,获得层面中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在曲线中,CT值的改变能够对组织内碘的聚集量伴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反映。所用对比剂作为一种生理性示踪剂,能够对局部的血流灌注量变化情况进行反应,获得组织功能信息的变化。经相关数字模型能够对组织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毛细血管的通透分数(CPE)等参数进行反映,以便对组织器官灌注的状态进行评估。并且按照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来获取半定量的参数,例如:增强率(Enh%)、最大的增强值(MAV)等。定量CT技术可以对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生理性参数进行定量反映,尤其是毛细血管通透性、灌注量与MTT等。
2.肿瘤血管生成中磁共振评价的应用
2.1 非增强磁共振
经过脉冲的序列能够显示出血管床,该脉冲的序列对于血管床内部小分子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对于去氧血红蛋白所致磁场的均匀性变化有较强敏感性。所以磁共振即便没有对外源性的对比剂进行应用,同样可以对血管床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位标记可以对微循环中的血流不连贯性进行评估,而横断位自旋标记能够计算与观察血流情况,对磁化位移显示的组织灌注情况进行观察。血氧水平依赖性(bloodoxygenleveldependant,BOLD)对比主要由去氧血红蛋白的顺磁特性所提供。T2WI的脉冲序列对于去氧血红蛋白含量具有较高敏感性,所以对于血氧含量与BV变化同样敏感。就目前而言,BOLD的对比在血管生成以及相关血管功能与BV积分变化中比较常用。如果患者存在高血碳酸与高血氧含量,都会增强肿瘤的信号,然而,CO2容易对信号增强中的血管扩张产生突出作用,所以经不同高血碳酸与高血氧的含量,可以对血管成熟的程度进行显示。
2.2 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
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指的是针对磁共振对比剂进行注射前、过程中与注射后,连续所得磁共振的图像,能够对肿瘤组织内对比剂进入、廓清的动力学的过程进行全方面的描述,并对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属性进行观察。分析办法目前包含两种,其一,经分析信号强度的变化进行半定量的方法;其二,经药代动力学模型对对比剂浓度变化进行定量的方法。其中,半定量的参数分析主要包含最大信号强度、开始强化时间与强化幅度。目前,相关研究人员经强化的时间比以及1分钟最大的强化程度、时间信号曲线的形态参数,对肿瘤血管的生成进行反映。定量的分析方法中常用参数包含率常数(kep或K21)、对比剂体积的交换常数(Ktrans)以及单位体积组织的漏出百分比(ve),三者关系为kep=Ktrans/ve。经定量分析可以对组织之中的对比剂浓度进行准确反映,然而计算的过程相对复杂。SMCM的DCE-MRI与MRI的灌注成像在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鉴别中比较常用,同时可以评估肿瘤治疗之后的效果、肿瘤分级情况等,在前列腺、乳腺疾病、膀胱疾病与肝脏疾病等诊断中广泛应用[1]。
2.3 MMCM的应用
近几年,伴随对大分子类对比剂的深入研究(MMCM),研究者在血管通透性评估方面的准确度越来越高,从而将血管生成的早期活体研究过程得以实现。MMCM的动态增强图可以对微血管的通透性进行量化评估,然而,MMCM尚处于临床试验的阶段,应用受限。相关研究人员[2]对右旋糖苷-GD-DTPA、白蛋白-GD-DTPA复合物、MS-32、铁氧化物、病毒颗粒与脂质体等应用大分子对比剂的磁共振增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是全部大分子对比剂均可以对血管生成的过程进行反映,反映血管生成效果比较显著的是树形大分子与铁氧化物。不少研究人员研究不同大分子对比剂的增强磁共振参数、肿瘤血管的生成相关性,以及啮齿动物的乳腺肿瘤模型时得出,铝-(Gd-DTPA)30磁共振成像的动力学参数对于良恶性的肿瘤诊断鉴别时,其特异性比较高,KPS也就是微血管的通透性和组织病理的分级之间相关性比较强,并且铝-(Gd-DTPA)30同时在抗肿瘤的血管生成治疗中应用。在分子影像的领域,MMCM有显著作用,伴随肿瘤的标记物发展,病毒颗粒、脂质体与树形大分子可当作靶对比剂,变成治疗药物载体。
3.结论
综上,伴随肿瘤生化、肿瘤血管的影像学成像以及病理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创MVD的测量方法有可能被CT与磁共振的影像学参数替代,确保血管生成过程反映的无创性与精确性。由于影像学的成像技术与肿瘤血管生成认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今后CT与磁共振可以对新生血管的生长分子特征进行反映,给肿瘤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志鹏,汤日杰,谭小军,等.直肠癌微血管生成与MR动态增强成像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10):1953-1957.
[2]赵登玲,邓钢.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N].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5):393-396.
论文作者:郝盈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血管论文; 肿瘤论文; 磁共振论文; 以对论文; 组织论文; 定量论文; 大分子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