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提升: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马若宏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以“师范教育”中教师教育视域,详解《转型与提升: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书,系统的了解近年来比较教育研究中教师教育问题、深化教师教育理念、回顾比较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剖析专业化评价标准、重视本土实践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提升有启发作用。以教师教育的四维研究角度,用专题形式展现教师教育的发展缩影,依据比较教育研究成果,于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立足宏阔视野,对教育改革及教师能力提升提出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比较教育;网络教育舆情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ZGYZJY2017YB-01)
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根本源养,高素质的教师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此,教育大计,计在教师,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回顾《比较教育研究》近五年来刊登教师教育研究文章160余篇,很多文章贴近现实、兼具时效性和新颖性,大量高质量的文章从物理变量证明,教师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域。从历史与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问题、经验与教训分析以及借鉴与反思兼顾等方面,思考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对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深的体会和思考。
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系列丛书之《转型与提升: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下简称《转型与提升》),正是集近年来比较教育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优秀文章于一册,有利于读者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的发展线索、问题领域、研究水平等方面形成清晰的、立体的认识。
纵观全书,理论扎实、论点精辟、视野宏阔值得推荐。笔者认为《转型与提升》对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教师教育问题,有着对以往研究的梳理又有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一、四维角度、专题梳理,展现教师教育的发展缩影
本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如何从理论层面理解教师、如何从政策层面引领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如何从专业层面促进教师个体职业化发展、如何从实践层面推进教师教育领域的创新性探索,从四维视角、以专题形式,为读者展现了教师教育发展的缩影和触及的核心问题。
(一)理论思辨,从实例理念中发掘教师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教师教育的理念从何而来,这是读者首要了解的问题。文中介绍了当代专门术语“教师教育”是从传统的“师范教育”概念延展而来的。传统的“师范教育”重视教育内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培训,针对教师的专门训练被看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的理念席卷全球,教师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而是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并举,也使得传统“师范教育”的术语被“教师教育”表述所替代。教师教育的内涵延展,是我们对于教师培养活动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在教师教育理论思辨中,围绕着两个本源性的问题,一个是“教师是谁”;一个是“教师教育是什么”。关于教师是谁的讨论虽然众多,但“教师首先必须是教育者”是众多学者的共识。而教师教育是什么,则讨论的声音纷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英国巴尔默谢教育学院院长詹姆士·波特提出了“师资三段培训法”,主张实施个人教育、师范初步训练、在职继续教育三个环节密切联系的连续性培养方法。与此同时,“反思型”教师教育也在兴起。舍恩提出了反思实践者思想主张,认为要使教师能完成在“行动中的反思”,教师教育必须包含三层任务:一是要真正关注实践中的特定问题,对遇到的教学实质性问题做出理解和反映;二是要进入教师的思考方式,使教学中描述和演示具体化;三是要与学习者尽可能地建立良好关系,使学习阻力最小化。不同范式的教师教育思想的碰撞,是重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为重新认识“教师教育是什么”提供了新视角。建构主义教师教育理论强调把教师发展看作是一个基于自身经验、主动持续发展、转变和超越的过程,教师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成熟标志是形成独立的、与实践统一的个人理论。
理论研究告诉我们,教师教育是系统的教师培养活动,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师终身教育。
(二)国际视域,于比较教育中寻求教师教育的政策共性变化
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取决于教师教育,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教育链条。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出台教师教育改革政策、致力于对相关改革政策的实施与评价,这是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对于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也是引导义务。在国际视域下,各国教师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有其重大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英美等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的介绍和翻译,到21世纪,关注很多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发展中国家教师教育策略,再至新世纪以来,关注超国家经济联合体如欧盟的教师教育改革政策,我们发现数个国家、鲜活的例子证明,顺应终身教育理念、将教师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构建更为合理的职前职后培训体系、配置更为完善的支持系统,追求高质量条件下教师规模的增长是教师教育政策的着力点。
(三)多维评价,以专业化标准量化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体系
以往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并未与“专业化”相关,认为教师不像医生、律师那样属于专业性职业,这样的认识使得教师地位颇为尴尬。1989年至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呼吁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与之相适应,无论学界还是政府,都对教师专业化问题展开了讨论,教师资格认证以及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成为各国相继采用的管理制度。对于各国教师专业化的量化体系,我们的观察不局限于一国,如对于新加坡教师示范课程设置的借鉴、对于欧洲多国教师专业化培养措施的学习等,我国学者顾明远先生(2014)《关于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思考---基于世界各国的政策经验》一文,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各国评价体系,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提出五条有效借鉴。其中包括: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公务员身份;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标准;完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改进职前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案;丰富在职培训类型和内容等。
多维评价量化教师专业化标准,切实结合中国国情,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四)本土理念,在丰富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的个性提升空间
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题,在实践中将创新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有助于我国学者更高效地了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也能够为我国应对一些新问题时提供借鉴。
吴志功和陈英霞(2001)《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教师资格证书方案设计》一文总结了21世纪前后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教师资格认证的实施方案,设计了“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方面知识、四种能力”的框架,即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核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重点,需要本体知识、程序知识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三方面知识,具备教学监控能力、德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四种能力。
同时随着世界农村教师问题逐步走入公众视野,我国结合本土教育实践现状,对于我国农村学校及农村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出新的理念。实施在一定区域内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以教师发展为核心,提高学习质量为目标,为区域内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便捷、持续、公平、有效的支持和服务运作机制。
随着国际上对教师质量的追求,我国结合本土情况,积极创新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完善教师教育的个性提升途径,在职前实习、入职资格注册、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过程的方案设计与开发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
二、比较教育、深入实践,探索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顾明远主编《转型与提升》(2015)为我们呈现了教师教育问题的发展历程,首先于比较研究中,我们的关涉对象不断增加。从最初关注少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五个国家。到目前我们关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关注超国家世界区域性组织,我们的教师教育比较研究是从单一到全面、从简单到丰富的拓宽过程。这些研究为国内教育界了解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领域的发展状况打开了借鉴的平台。
其次,关于比较教师教育的文章为国内学术界提供了解和学习国外教师教育优秀理论和实践的平台。使得我们研究的类型不断丰富和更新。从理论方面,介绍和分析国外教师教育理论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比如马卡连柯、埃德蒙·金、巴班斯基等著名的教育家的教师思想更被多次提及,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研究者。此外,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或解决问题的实例也越来越多。从实践角度,国外的教师政策、制度以及相关的变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理论与实践,都为我国教师政策提出切实可行的或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和策略。
再次,面对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提升,我国相关研究呈现出时效性、具体化的特征。一方面时效性体现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不断变化的国际教育趋势,学者能够越来越迅速的捕捉到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最新发展动向,及时了解为我们深入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具体化体现为,在实践中,运用比较研究成果解决具体问题。比如教师流动问题是近年来国内教师教育界讨论较热的问题,作为世界最著名的教师流动项目之一,伊拉斯谟教师流动项目于1997年启动,此范例为我国解决教师流动问题提供了经验。
最后,《转型与提升》为探索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研究方向。梳理比较教育研究历史脉络的基础上,该书强调研究国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终究要为我国自身教师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国外教育经验,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要根据我国特点进行取舍。随着我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更多体现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宏观视野,从教师待遇、农村教师等具体问题入手,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寻求历史的但不失现实意义的教育理念回归现实,找到真正为我国教师教育实践服务的方法和道路。
《转型与提升》中的一篇篇文章,见证着教师教育这一特定的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也展示着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成熟之路。放眼世界、立足比较,才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方能找到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变化的经验;立足本土、结合实践,才不会“纸上得来终觉浅”,才能真正解决我国教师教育的难题和问题。我们相信,在未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提升将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实现。
参考文献:
[1]白维维.美国高校教师的流动机制[D]. 2011.
[2]顾明远.关于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思考---基于世界各国的政策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5.
[3]李润洲.改进教师的教育生活[J].上海教育,2004(03B):52-55.
[4]吴志功、陈英霞.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教师资格证书方案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1(11):32-35.
[5]肖甦.转型与提升-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1-451.
[6]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10):102-107
马若宏(1987.02--),女,30岁,满族,籍贯吉林,贵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用及语法,教育管理。
论文作者:马若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教师论文; 我国论文; 教育改革论文; 政策论文; 理论论文; 世界论文; 视域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