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频论文,文化论文,社会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认识与变革自然的发展史一样久远,然而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早期,正如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仅只停留在朴素的、粗糙的感性直觉阶段一样,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也是模模糊糊的。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技历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基础上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巨大物质功能、经济功能和精神功能、文化功能,并提出了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著名论断的。
1 现代科技文化的形成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考察,它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性转折,为社会总财富的不断迅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前提。在此前所有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里,由于受到主观与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自然环境的约束,社会总财富的质与量的增长,总是缓慢的,十分有限的。而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方式,也只能是周而复始的“均贫富”,或改朝换代的撕杀,拼抢。“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可社会总财富(特别是人均财富)并无明显增长,因而社会发展的本质亦无根本性转变。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里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这一切变化,都是与当时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密不可分的。从此,也就为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和彻底消灭剥削,最终解决人类社会分配不公的历史毒瘤,开拓出了希望之路。
从社会文化史的发展来看,在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科技文化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却以其普适性、基础性和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成了人类社会文化中的一支新军。它不仅稳健、有力地横扫了千百年来笼罩着人类的宗教迷信阴霾,更为重要的是,从此在全人类各具特色的诸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间,搭起了相互沟通、交流和积极互动的桥梁,不断改善和增强着诸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科学技术基础,既促进了世界各国传统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推陈出新,又吸吮着东方及西方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使科技文化自身也更加自主、自立和根深叶茂。现代科技文化,已形成了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组成的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并已成为推动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最强大的基本力量。
1.1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体现在近代以来由科学技术进步所不断创造出来的一系列“人工自然”的物质成就中,看得见,摸得着,与人类生产与生活状况的改善和进步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蒸汽机革命,开创了“机器制造机器”的工业革命并推动了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人工合成化合物”的新时代;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不仅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新变革、新发展,而且深入到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广阔领域:电灯、电话,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电影、电视从根本上扩大并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汽车便捷地改善了交通运输;飞机则不仅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的阻隔,而且终于实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上天”的理想。由电子计算机科技革命引发的当代新科技革命,则在扩大人类“体能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揭开了开发和扩展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新篇章。在现代社会里,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影响之大、之深、之广,均是前所未有的。
1.2 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
制度层次的科技文化,体现在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体制与组织管理的一系列变革中。而最重要的、区别于以往传统社会的变化,是“科层制”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发展。M·韦伯是“系统研究科层制度的奠基人”, 他“把科层制看作是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抑制感召领袖的个人古怪品质”,“从本质上看,科层组织依靠那种存在于一系列正式规章与一系列职务之间的关系。职务是经过高度组织的,所以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规章的效率”。科层制的解决办法,“不是把权力授予个人,而是把权力授予职务。科层制的组织形式有一种意义相当深远的成就,这一成就为科层制提供了稳定性,又为它提供了持续控制其成员的能力。有权的人不再需要一种闪光的眼睛或者一种宏亮的嗓门了,他或他只需要能够取得某种特殊权威地位的证书就行了”〔1〕。 这正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变的最重要的制度保证,而这个转变又直接反映着由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推进的社会“合理化过程”的核心内容。
1.3 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的科技文化
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的科技文化,则集中体现在由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革中。科技文化所内禀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构成了人类本性中最成熟、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基础。以至于有的人认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2 〕。恩·卡西尔这种看法固然反映出一种科学至上的态度,但无可否认的现实是,科技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体系,确实是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最重要的共同结晶和衡量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尺,它不仅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实现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的强大精神基础。
2 科技文化的影响及特点
2.1 科技文化的影响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爱因斯坦就曾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象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3〕。 这是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科学技术的精神文化功能最简明的论述,也是关于“作用于心灵”的科技文化的最早讨论之一。
实际上,近代科学技术从它诞生之初起,就经历了围绕人们自然观、宇宙观和世界观转变的一系列“血与火”的洗礼。哥白尼和维萨里在尚无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历史条件下写出的《天体运行论》与《人体的构造》,之所以成为近代科学技术诞生的不朽标志,并非因其观察的细微和描述的准确,亦非因其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功能与经济效益,而是由于他们敢于冲破宗教教条与传统文化的束缚,揭示出不同于世俗观念与教会说教的一个崭新的现实世界,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和宇宙开辟了道路。
恩格斯在谈到那段历史时说过:“自然科学当时也在普遍的革命中发展着,而且它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同现代哲学从之开始的意大利伟大人物一起,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4〕。 近代科学技术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伟大力量,正是科学技术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在近代以来一系列社会与文化变迁中的基本作用所在。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化宝库中,科技文化只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才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新的相对独立部分的。
虽然无论在东方或西方的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古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影响,但从文化形态看,它们还仅仅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胚胎或萌芽性质的科技文化因素,尚未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更不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近代科学技术随着其摆脱宗教哲学与传统文化的束缚,以“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速度迅猛发展,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体制与社会系统之后,科技文化也相应地完成了自身的孕育发展过程脱胎而出,变成与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成果与影响已根本不同的独立体系。
近代以来的科技文化,尽管是从旧的、传统的西方文化母体里产生的,并且明显地受到东方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但其本质却既不同于传统的西方文化,也不同于传统的东方文化,完全是一个新型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社会化发展逐步完善、协调并走向统一的。科技文化的发展之路是艰难曲折的,可以说在几乎所有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传统文化对科技文化的排斥和抵制,象1600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和1633年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因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受审并被判终身监禁,正是近代科技文化最初艰难发展的缩影。然而科技文化不仅顽强地破土而出,而且逐渐地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传播、创造、发展,并已成为近代以来全人类所从事的最伟大的共同事业,而其丰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也成为全人类所共同享受的最重要的宝贵财富。
2.2 科技文化的特点
(1)科技文化的显著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普适性。它不受地域、民族、阶级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局限,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共同享用、共同创造和发展。正是由于近代以来科技文化的传播、发展。才彻底打破了人类文化史上长达数千年的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与信仰的众多传统文化各自独立发展和缓慢进化的局面。科技文化是全人类最易懂宜用,亦是最直接、最得要的“共同语言”。
(2)科技文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基础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科技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不有时时有”,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而科技文化本身,也已形成由物质与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它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亚文化系统,同时又以“基频”形态,参与到现代文明所达的所有社会文化之中,是丰富多采的诸多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共同载体,发挥着象广播、电视基频载波那样的作用,成为沟通全人类的最重要的中介与桥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文化成了所有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它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模式的文化得以沟通的基础,而且也是推进众多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走向现代化的出发点和依托。
(3)科技文化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在于它内在的、 能动的创造性。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5〕。 这既是新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也是近代科技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成果和能动的创造性的体现。
科技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依次递进地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层次。器物层次的变化最明显,但却是浅表的;制度层次的变化是基本的、渐进的;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深层次的、最重要的,因而是最根本的。科技文化体现的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协作等科学精神,正是推动近代以来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变革的基本因素。它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而且也是促进现代化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
3 理性、规范、公平、宽容、批判、创新、效率、 协作
——科技文化的体现
理性 是哲学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与过程,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理性是与感性、知觉、情感和欲望相对的一种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的最根本的标志。
自人猿相揖别始,人类理性就在不断抑制和克服兽性、动物性的过程中充实、发展,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朴素理性的杰出成就,反映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最重要的开端,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界的迷茫和盲目崇拜中走出来,确立了对自然界构成和发展规律的坚定信念并能够运用理性,依照自身的认识勾画出自然界井然有序的图景和生生不息的循环和流动过程。
尤其可贵的,是古代的先哲们不再仅以神话、传说和迷信等方式解释世界,而是从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各种现象出发,来探寻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发展和消亡的原因和机理。这正是理性所体现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本质规律不断探索的良好开端,对后来乃至今天的科学和哲学研究,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也正因此,恩格斯曾对古代自然哲学给予极高评价,并认为近代科学的许多研究,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它们的源头。
理性是人类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本质规律的永无止境的追索。它经历了从人猿相揖别,抛弃兽性,跟迷信及种种盲目崇拜决裂,批判和根治愚昧等发展阶段。科技文化中的理性,是人类知和行的指南,它不仅使每个时代的人们懂得了已知与未知,可知与不可知的界限及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人们判断社会实践可行与不可行,正确与错误的基本思维依据。
规范 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与运用,是理性探索过程中一个个阶段性成果的结晶。科技文化的规范,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规矩”与“方圆”。在各种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中,都有着各自的包括原理、原则、定律、定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科学规范与技术规范。
规范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矩”与“方圆”,是人类“为自然界立法”的成果,它体现着人类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进步,也是理性发展过程中一个个阶段性成果的具体反映。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革命时期,会出现如T·库恩所说的范式(Paradigm )转换,但这种转换也仅仅是以更为客观、准确的新规范,取代局限性愈来愈大且已显得落伍的旧规范而已。科技必有规范的根本要求,不但丝毫未被替代,反而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技术就是以规范为标志的。
公平 一直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追求。从原始社会低水平的“公有”结束之后,公平从来仅仅是一种想象的东西。只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来,才逐渐在科技领域里出现如R ·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四条社会规范”之一的普遍主义,即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科技实践为基础,凭科学事实立论,用科学实验检验真理,而不是以人的社会属性、宗教信仰、政治态度或某个权威人士的意志作为评价科学真理的标准。
科学技术是探索的事业,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正是这种永无止境的探索性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永远没有顶峰和尽头。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不会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他们的科技成就都只是也只能是科学技术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环节或片断。当他们的科技成就一旦完成,得到认可,也就划上了句号,成了“过去时”的东西,它必然要为后来人的新的科技创造与发明所超越。“后来者居上”是科技发展的自然规律。
因此,在科技领域,鼓励创新和超越,是维系科学技术生命的最根本的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条件约束放宽到最小限度,把制约科技发展的非科技因素尽量予以排除。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和社会化发展,在科学技术自主性日益增强的过程中,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可行性逐渐加强。特别自本世纪进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事业,国际上科技同行的评价系统日益完善,评价标准愈来愈客观、有效、公正。只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在世界上到处都还是一片不公平的汪洋大海的时候,科技领域已开始构筑起人类公平的真正锚地。人们也才真切的感受到公平是科技文化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宽容 是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是科学精神题中之义的内涵。科技史表明,由于人类受到主观认识和客观历史条件两方面的约束,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必然带有时代的深深烙印,都仅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况且“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6〕。因此,在科学技术的学术争论中,不仅不允许依势压人, 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而且还特别注意尊重少数、保护少数,特别注重宽容。无数事实表明,科学真理在开始时,往往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当科技发展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情况尤其是这样。
批判 是R·默顿所说的“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的实践, 它要求从事科技研究与实践的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成果,不轻易确认和接受,而应在经验和逻辑的基础上反复考察,避免谬误。批判是理性的、革命的,批判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前提。它是人类认识无限地趋近客观真理,但又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的必然要求。没有批判,就没有进化,就没有发展,就没有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
创新 是科学技术的根本使命,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中的同行评议与优先权之争,技术发明的评价和专利的审核,都是以创新为基本评价标准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创新可以追溯到从猿到人的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发明,火的利用,都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古老创新,而后来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相继更替,也都是与古代科技创新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近代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开创了人类社会狂飙式发展的新时代,同时也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成了科技文化最鲜明的核心观念。
创新是批判的继续和必然发展,在近代科技史上,批判与创新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或是不同理论、不同技术方案之间的论争,其最终的解决过程总是从批判开始,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又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批判与创新相辅相成推动着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地发展。
效率 在近代以前的所有传统社会里,并未成为社会观念,也没有发生过显著的作用。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关心的只能是天时、地利与人和。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兴资产阶级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所焕发的巨大生产力效率,使其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经过近代以来历次科技革命,已使得科技文化的效率观深入人心,并从而形成了“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新型社会价值观念。
协作 是当代科技发展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行为准则。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兴起,进入“大科学”时代之后,几乎所有重要的高新科技成果都是不同规模、范围相互协作的产物。许多重大领域里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野,而且突破了国与国的界限,甚至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协作。这不仅是对农业社会那种闭关自守、单枪匹马劳作方式和传统的否定,也是对资本主义“个人奋斗”至上精神的否定,是人类在精神与实践领域里又一次伟大的变革。当然,协作并不是与竞争根本对立的,而是依赖于竞争并服务于竞争的。
上述观念,只是科技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基本要素。就每一个具体观念而论,都可以从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念里寻找出它的胚胎或源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近代以来的科技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仍然是古代东方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成果与影响的历史继承与发展。然而,如前所述,当科技文化已是相对独立的亚文化体系,并且成为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频之后,它在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就显得尤其突出。一个不容忽视亦无可逾越的历史规律是: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几乎都是以科技文化为启蒙与先导的。因此,我们在强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文化建设。
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强大的生产力源泉,同时也是促进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武器,这两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而科学技术及其文化蕴含正是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理性的思维,以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充实、武装人的头脑,不断开拓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组织管理的新生面而发挥其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并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推动下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正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有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