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借款费用的非资本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费用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交流
一、从借款费用资本化发展过程看资本化的缘由
借款费用是一种费用。从历史上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国家的企业大多把借款费用当做期间费用来处理。五、六十年代,借款费用资本化方法开始在公用事业和建筑业推广,其原因有二:①这两个行业负债比率较高,利息费用较多,借款费用对其成果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②这两个行业的生产都具有单一性或单件性,使得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操作比较容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这虽然使得利率大幅度上涨,但仍低于通货膨胀率,这为负债经营带来了极大利益,企业都倾向于利用债务来筹集资金,负债比率大幅度提高。在高利率和高负债比率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避免当期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便纷纷采用了借款费用资本化这一会计处理方法。1984年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把借款费用资本化作为基本方法予以推广。
1992年会计改革以前,我国一直将利息费用计入企业管理费,而企业管理费又按一定标准计入产品成本。笔者认为,如果产品的生产、销售时间比较长,在效果上,这种方法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作法相同。1985年全面推行“拨改贷”后,在计划规定建设期内的借款利息,应计入固定资产的造价,这才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当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如果借款费用完全计入当期成本或费用,会大幅度降低企业利润,减少财政收入。《两则》、《两制》规定,企业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方法,沿用了这一会计政策。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是中外会计处理的一个误区
借款费用资本化从理论上看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借款费用是一项理财费用,不能计入某一特定资产的价值。
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取得或制造该项资产的历史成本。按制造成本法的原理,计入资产历史成本的费用只能是与资产的取得或建造有直接联系的费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只能包括固定资产建造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这是因为,借款费用与产品或固定资产的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与借款费用有直接联系的是筹资方式、借款规模和利率水平。因此,借款费用实质是一项理财费用,只能当做期间费用来处理,人为地将其计入资产的历史成本,有违制造成本法的原理,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不符合稳健原则,会促使盲目举债行为发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稳健原则。在会计上便表现为尽可能少计资产,多计费用,少计收益,多计损失。借款费用资本化违背了会计的这一基本原则,采用的是多计资产少计费用的方法。同时,采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方法,在资产的建造期内,借款费用对企业利润没有直接影响。这会刺激企业盲目借款,提高负债比率。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使资金补偿严重滞后,给企业带来资金困难。
企业支出的资金,必须及时、足额地加以补偿,才能保证资金的顺利周转。借款费用资本化虽然能够保证资金的足额补偿,但在补偿时间上却滞后了。由于费用补偿的滞后,容易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的短缺,出现财务上的困难。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会使不同筹资方式下的相同资产具有不同价
值,从而使经济指标失去了可比性。
将借款费用资本化,会使同等技术水平、同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情况下,用借款方式而购建的固定资产的原值虚增,从而可能虚夸固定资产的装备程度、生产能力及规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固定资产原值的差异,又会导致固定资产产值率、固定资产利润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经济指标失去可比性,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本身操作复杂,为企业财务决策设置了许多
障碍。
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至少需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确认:①借款费用由哪种资产来承担;②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的时间;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④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停止时间。由于确认过程的繁琐和标准的多样性,使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企业现金流量、资本成本、财务杠杆的计算,都将变得更加复杂,从而给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带来困难。
(六)借款费用资本化对同一费用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缺乏科
学依据。
所谓借款费用资本化,并不是对所有的借款费用都予以资本化,而是只对一定时间内的借款费用进行资本化。按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的规定,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间是:①对于固定资产,在资产可供使用时;②对于向其他企业投资,在被投资企业开始经营时;③对于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不动产和其他长期开发项目,在这些资产已为其预订用途和销售准备就绪时。如某企业借入100万元建造一项固定资产,借款期限为5年,建造期限为2年,若利率为10%,则第一、第二年每年发生的利息费用10万元可进行资本化,而第三、第四、第五年每年所发生的10万元利息费用,只能计入当年的期间费用。这种同一笔资金的借款费用,有的这样处理,有的那样处理,理论上缺乏依据,也不符合会计上的一致性原则。
三、借款费用非资本化的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是基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于1993年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进行了修订,将借款费用费用化作为基本的会计处理方法,借款费用资本化作为“允许选择”的方法。但笔者认为,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存在以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使将其列为“允许选择”的方法,也是不适当的。借款费用应完全采用非资本化方法,对此,笔者提出非资本化的两种思路。
(一)借款费用费用化。
借款费用费用化是指企业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一律冲减收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因企业借款条件的不同,借款费用费用化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方法:①当期费用法。即借款费用一律冲减费用发生当年收益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每年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的借款。②预提费用法。即把将要发生的借款费用预先提取,冲减有关年度的收益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一次还本付息的借款。
借款费用费用化与借款费用资本化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符合制造成本法的原理和期间费用的概念,具备科学的理论依据;②符合稳健性原则,合理限制经营者的短期行为;③借款费用费用化,借款费用通过产品销售在当期收回,有利于资金周转;④借款费用费用化,能使不同筹资方式下同类资产的价值具有可比性;⑤借款费用费用化,不需要进行繁琐的确认,操作过程非常简单;⑥借款费用费用化,把所有的借款费用都按期间费用处理,符合一致性原则。
(二)借款费用递延化。
负债经营属于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因此借款费用属于企业的一项理财费用,将借款费用费用化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当借款费用数额比较大时,借款费用费用化也有其明显不足:将借款费用冲减当期企业收益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借款费用时的财务成果必然要小于没有借款费用时的财务成果。这样,可能会使不同时期的财务成果失去可比性。
另外,企业的长期借款通常是为建造某项资产而筹集的,借款费用归根到底是为取得资产收益而花费的。因此,长期借款的费用虽然也是一项理财费用,但毕竟不同于其他理财费用,它与所建造资产的联系性决定了可以选择其他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将借款费用进行递延处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所谓借款费用递延化,是指将借款费用递延至相关资产能够提供收益的期间再予以摊销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建造固定资产,通常都是跨年度的,有的甚至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根据企业理财的惯例,借款期限通常要大于资产的建造期限。在资产的建造期间,所建资产不能提供收益,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将借款费用递延至资产能够提供收益的期间再予以摊销是合理的。
要合理地对借款费用进行递延,必须认真确认以下几个问题:①借款费用的递延数额。根据一致性原则,要对所有借款费用进行递延,包括企业由于借入资金而发生的利息费用,接洽借款时发生的辅助费用和与借入资金有关的外汇差额;②借款费用开始摊销的时间。根据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借款费用开始摊销的时间,应是所建资产投入使用开始提供收益的时间;③借款费用摊销的期限。根据长期借款与所建资产的联系性,摊销期限应与所建资产的使用期限一致;④借款费用的摊销方法。一般可采用直线摊销法,但为了使借款费用能尽早收回,也可采用加速摊销法。
借款费用递延化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以下问题:①借款费用递延化使得不同时期企业的财务成果具有可比性;②借款费用递延化符合制造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收入费用配比的原则,有一定的理论依据;③借款费用递延化不会因借款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同样固定资产有不同原值,有利于企业的财务分析;④借款费用递延化对同一项借款费用采用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符合一致性原则。但也存在以下缺点:①借款费用递延化不符合稳健原则,在递延期以前会少计费用多计利润;②借款费用递延化会使资金补偿滞后,给企业资金顺利周转带来困难;③借款费用递延化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