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应高[1]2001年在《在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文中指出创造力是人才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本文阐述了创造力的概念、结构及培养;审美化教学的涵义、原理及模式。并在其指导下,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创造力发展规律,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作了理论探讨,构建了通过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审美化教学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陆旭东[2]2018年在《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中是升学压力最重的学段,高中课程因功利化和唯科学主义倾向而导致整个教育生态失衡的状况也最为明显。按理,美术特色高中本该成为课程审美化和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一个探索平台,然而大量美术特色高中却并未真正实现审美育人的初衷而同样落入单纯应试的功利窠臼。其主因之一,是许多美术特色高中仅采用普通课程+美术技能强化训练的手段,却没有对整个课程体系开展符合美术特色高中育人目标的改造——课程审美化建设。作为一位美术特色高中的校长,本文作者对此有切肤之痛,深感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与迫切。作为一名教育博士研究生,本文作者决意以美术特色高中的课程审美化建设为研究主题,期望通过本研究既为各地正在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管理者提供参考,也为高中教育生态再平衡的理论研究者贡献可供参考的资料、数据及研究结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外课程审美化思想、实践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并由此梳理了课程审美化思想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界定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等核心概念,探寻了课程审美化的美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了当前美术特色高中师生审美认知、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相应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挖掘了一批正在积极探寻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之路的学校在审美育人和课程改革方面为课程审美化建设所提供的实践经验,由此提炼了课程审美化的四种模式,也指出了它们的局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尝试构筑并论证了一个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初步框架,并进一步阐释了构筑这一框架的终极追求——在审美中成人以及课程审美化发展的未来展望。论文文本共分八章:第一章从考察高中教育生态失衡及美术特色高中健康发展遭遇困境的现象入手,分析了本研究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章着重回顾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与经验,为本研究找到基础和起点。第叁章在分析传统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审美化这一核心概念,并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而后从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管理学四个角度为本研究搭建了理论平台。第四章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案。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去发现现有的课程审美化建设的工作成果及其局限。第七章从构筑课程审美化建设框架的角度,阐释了课程审美化的实质、特点与表现形式,提出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艺术教化、管理审美、课程体验、课程整合、课堂优化、审美评价引导六大原则,明晰了“两确立四构造”的课程审美化实施途径,提出了审美能力培养的办法。第八章是为避免重手段轻目的现象而着重强调了课程审美化建设的灵魂和终极追求,也即课程审美化建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在审美中成人”。以上各章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至第四章为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五至第六章为论文的主体研究部分;第七至第八章为论文建构及预测,构成了论文的结论部分。
李俊[3]2007年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关注高中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心理特征,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客观依据和一定的理论基础,指出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教学中的一定的实例,分别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等审美心理要素出发,对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强调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同时阐明强调审美化教学,并不是丢掉一般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去追求“空中楼阁”,而是要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时,语文的各项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从而让他们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并且只有坚持从整体出发,长期训练,坚持不懈,才能把握学生的审美心理流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通感、移情等审美心理效应,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文章最后还对审美化教学及其过程进行了探讨,寻出了一个审美教学的进程,以使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和发展。
孙晓红[4]2010年在《中学生物学审美教学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生物学本身充满了科学之美、自然之美。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对贯彻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是学校美育课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不贯彻美育的生物学教育同样是不完全的教育。实践美育是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在高中生物学审美教学实践就是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中的美育教育优势,挖掘生物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结合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培养学生形象美,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培养学生创造美,建构审美人格。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生物教学中强调美育教育,促进学生正确审美意识、审美观点的形成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本文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美育的现状、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学生素质培养的需要出发,分析和论证了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审美化教学的目的、原则和意义。初步探讨了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审美构成、基本模式、审美化设计的原则。本文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了本人对感染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以及谈话教学法等生物学审美教学方法的实践活动。同时,适当的课外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分析表明,中学生物学审美教学探索和实践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审美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马小君[5]2007年在《高中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解决当前高中生在心智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育人目标,必须实施语文美育。本论文依据情商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美学原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讨了高中语文美育的目标、功能,特征、原则和教学模式。高中语文美育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从个体层面看,可以促进个体情感的释放和陶冶,促进个体人格的协调平衡,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从社会层面看,可以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从自然文化层面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语文美育作为促进个体的情感生命的成长教育,它的目的、功能与价值均实现于美育过程之中,过程性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此过程内在地包含着对个性诸心理功能与意识的全面开发,全面调动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美育要注重分析语文资源中美的形象,以形感人,以形悦人,使受教育者始终对审美的创作与欣赏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开放的内容和大量的语文活动,创设美育情境,通过文本本身的情感和教师的“移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情悦人;通过语感训练,让学生在听、读、说、写的言语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系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从高中语文美育“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的功能和实现此功能的途径出发,综合语文美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模式,打乱教材体系,组建“爱情如歌”学习模块,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分清美与丑,培养和发展个体爱的能力,促进个体理想人格的完善,引导个体追求完美的人生境界。语文美育可以促进高中生对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对高中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孙玉亭[6]2010年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中指出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我国学校的地位是由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促进青少年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2001年试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其学习能力,因此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课堂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加深学生人文底蕴,是语文教学的优势。中学语文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审美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造。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新世纪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论文有四个部分构成:一、列举高中语文古代诗文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分析高中语文古代诗文中蕴含的审美内涵,包括古代文学中的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并举出大量的教学实例。叁、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即高中语文古典文学审美化教学的策略及意义,同时举出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印证。四、教学案例,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的设想。
陈秋[7]2018年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经永久历史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更是历来文人雅士及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培养趣味的一大媒介。自古以来人们对诗歌地位的敬仰和欣赏高度的评价都有无尚的地位。本论文针对高中阶段诗歌的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高中学段的诗歌教学和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究:第一章阐述了诗词教学在自身情操的陶冶、想象力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中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现状,高中古诗词教学必修、选修和考试叁个方面相互补充,从诗词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学习诗歌。诗歌在高中阶段是有系统地学习;第二章是高中阶段审美教育的展示。首先论述了审美教育在感性、趣味和人格方面的教育功能,具体讲解了审美教育具有满足审美需要、发展审美能力等作用,而高中生的审美活动少,心理上自我意识和角色摇摆,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需要审美教育与引导;第叁章是高中阶段古诗词文化浸透与文化审美相融合的必要性。对文化审美角度教育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且与诗歌教学的目标有一定的重合,为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融合提供了基础。在现实的诗歌教学中,与审美教育是有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存在着忽略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问题;第四章是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古诗词中拥有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丰富的意象组成了富有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的意境。诗歌在情感上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积极关注,在艺术表现上音乐美、抒情美、手法美,魅力无穷。丰富的审美资源,为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是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探究,用朗读、补白、拓展和创作尝试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以往诗词教学中有继承也有创新的地方。本文根据笔者对中学诗歌教育的经验以及参加的多种学校举办的活动来看,并依托目前教育部门对教学标准和教育审美理论的推崇,以及现代广大家长们对诗歌教育的理解和拥护,并通过目前对学校诗歌教育的现状来各方面来看,针对这些现象我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及实施性的意见,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当前的诗歌课程标准的实施具备一些实际意义。
纪军华[8]2013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生物学科教学是中学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美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从而难以有效的实施美育。因此,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是值得研究的。实施美育不仅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美,还要借助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尽情感受和欣赏生物科学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概括了美育的涵义,介绍了生物科学中美的形式,分析了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价值,对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的目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对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文中初步探讨了在生物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美育的原则,并用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对本人进行生物美育教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介绍。在实践中,对天津实验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两班生物成绩差异性检验的分析表明,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生物学中的美育内容,不断探索和发展适合中学生物学美育的教学方法,美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才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涂元伟[9]2008年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诗歌是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在审美教育的功能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与意义。但因受到长期以来高考模式的限制与影响,受到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的制约,高中现代诗歌的审美教学受到严重忽视,师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教与学均表现不积极。本文认为高中现代诗歌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极好资源,以之为基础真正落实审美教学,发挥诗歌的特殊语言美的优势,将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学审美的能力,不仅是发现美,更在于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自我人格的提升与完善。本文以具体课堂的诗歌教学操作为切入点,强调教师应通过诗歌意境分析,进行诵读、研品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音乐美、意境美与情感美,并尝试探索了课堂操练步骤,具体到导课、造境、质疑和练习,案例举证,并条分缕析,细致地探寻现代诗歌的具体审美方法,以期能促动更多教学者的启发。
吴东升[10]2011年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尤其是以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为核心,如何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研究情感发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研究审美欣赏的心理分析;审美欣赏课的设计等为研究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语文审美欣赏教学的现实意义实施审美教育,我们能够告别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美的规律指导下,我们能够建构一种学生、老师、教材和谐统一的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发展的学习氛围,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不同于道德教育,但必须承载道德教育的任务,审美教育也不同于道德教育,但通过审美提升学生道德素质,从而改善目前中职学生不良素质现状,这是一种教育策略。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从学生的生存环境、学生自身素质现状,教育功能残缺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外在的条件依据,这是各类学校共同探讨的问题,更是中职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改变学生不良的素质现状,当然需要多方面实施教育,利用语文学科的审美因素,事实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举措。我们主张通过审美来陶冶学生情操,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实现教育的审美化,能够弥补当今教育的不足,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在审美欣赏中首先就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是个文学作品的鉴赏者。在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超然课文之外那是不行的,教师要以积极鉴赏者的姿态,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审美欣赏的第二阶段就是对作品的理性的评价过程,教师这个时候应是一个客观的评价者。对文学作品我们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持有直接功利的实用态度,通过阅读我们提高认识,掌握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探讨实现语文教学审美化方法四、语文教学中审美欣赏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审美欣赏方式:创设情境,唤起美;吟咏诵读,体会美;再造想象,感受美;剖析形象,欣赏美;赏评作品,领悟美;仿作新作,创造美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欣赏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取以前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探讨语文教学审美化的新方法,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更要从审美的角度进行欣赏。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欣赏目的在于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在高中化学审美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研究[D]. 邓应高.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美术特色高中课程审美化建设研究[D]. 陆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3].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 李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07
[4]. 中学生物学审美教学探索[D]. 孙晓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 高中语文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马小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6]. 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 孙玉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7].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研究[D]. 陈秋.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8]. 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途径的研究[D]. 纪军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13
[9].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D]. 涂元伟.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欣赏研究[D]. 吴东升. 辽宁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