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得基础组成部分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以及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本文从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两个方面解读《老人与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对其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老人与海”
第一章 文学活动论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之中,文学是一种人的活动,而且“人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人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活动的创造和文学活动的欣赏,它重点强调了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的活动之间的本质的关系。种理性的,有意识的,这种意识是指人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小说讲述了一个来自圣地亚哥在经历了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的情况下,在身边人都认为他老了,不能打到鱼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到鱼并再次扬帆起航。在他自己充满信心的斗志下,终于在第八十五天他打到了一条巨大的,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在经历了两天两夜的苦苦挣扎之后,老人终于把这条大马林鱼拴在了自己的小船旁。鱼虽然打到了,但是由于鱼太大了,而且老人体力有限并且他所乘坐的小船太小,回航之路充满了危险。在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老人即使身体不适也没有放弃要带着大马林鱼回航。由于大马林鱼自身所散发的诱人的味道,老人的小船瞬间招来了沿路的鱼儿前来抢食。老人并没有放弃带着大马林鱼回航,他用尽全身力气,一一杀死各路的鱼儿。虽然,大鱼最后还是没吃的只剩下了骨头,老人还是带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航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回到家,老人躺在床上,进入梦乡,回想那些美好的过往,但自己睁开眼看到却只有残酷的现实。《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的形象是“海明威式英雄”的 典型代表,作者描绘了一个不畏艰险,充满斗志的老渔夫形象,文中老人在海上打鱼的篇幅基本占了全书的大部分,充分说明了文学是一种人学,它展现的是人的生活活动。
第二章 文学反应论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把文学活动看成一种人的活动,一种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和反应关系。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列宁用“反应”来解释阐述文学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些列反应。在他看来,一个真正伟大的文学家、作家他的作品之中必定会体现着某些革命的本质的方面。列宁提出了文艺活动是人类生活的反应,同时他也认为人们对于文艺活动的反应不应该是统一呆板的,人们对于文艺活动的反应也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典型的代表人,海明威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在此时代特征之下人民对于生活的反应。海明威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经常带着他去钓鱼,这为他以后描写《老人与海》中的那些栩栩如生的鱼儿们奠定了基础。长大后的海明威刚好遇上了一战,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因英勇作战受到了很大嘉奖。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乡的人和事都变了。战争改变了传统的道德。年轻人一味沉迷于享乐,在战争中留下身体残疾的士兵过着痛苦的生活。看到这个场面,海明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深迷惘战争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在这个时期,《老人与海》便诞生了。他凝结了作者对生活的迷惘,对充满斗志,充满希望的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 结论
本文从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两个方面解读《老人与海》,得出文学是人的活动,出发点是人,围绕着人进行发展,一个真正伟大的文学家、作家他的作品之中必定会体现着革命的本质的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加详细的对这本小说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l] 宁倩.美国文学名家.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 海明威.老 人 与 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田清敏,1994年4月27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方向。
论文作者:田清敏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文学论文; 海明威论文; 反映论论文; 老人与海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老人论文; 文学理论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