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山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摘要】 目的:探析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低钠血症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以分为3类:第1类患者为腰椎脊髓损伤,平均血钠为(127.5±6.5)mmol/L,低钠持续时间为(8.1±5.2)d,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的血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第2类患者为颈脊髓损伤,平均血钠为(125.2±6.1)mmol/L,低钠持续时间为(25.7±15.2)d,补钠治疗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第3类患者也是颈脊髓损伤,平均血钠为(117.4±9.2)mmol/L,低钠持续时间为(36.5±5.5)d,尿量连续4周>4000ml,经补纳治疗后,可以降低血钠。结论:低钠血症是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低钠血症;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81-02
脊柱脊髓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复合伤多、伤情复杂、并发症多以及多发伤等特点,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高,其中低钠血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软弱无力、肌肉痉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不仅使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2]。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30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4.3±6.9)岁,平均病程为(42.1±28.9)h,平均住院时间为(155.3±77.4)d,其中30例为颈髓损伤,16例为胸髓损伤,4例为腰髓及圆锥马尾损伤。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以及治疗方法等,同时运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标准对脊髓损伤进行评价。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的50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14例,在临床上表现为幻听、神志淡漠、呼吸抑制以及失眠等症状。症状出现时,患者的血钠值为76.0~130mmol/L,平均血钠值为(116.2±7.9)mmol/L。其中6例患者在连续3天内做过多次血钠检测,提示在48h内,平均血钠值下降>10mmol/L,与急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和表现基本一致。临床上在对14例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患者进行治疗时,均给予对症治疗,即运用高张盐水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其中8例给予限水和脱水联合治疗,经对症治疗后,14例患者的血钠水平明显上升,并且平均血钠值为(120.3±4.8)mmol/L。
2.2 治疗情况
本次研究中,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出现低钠血症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治疗措施包括单纯限水治疗、积极补充高渗/等渗盐水、激素治疗以及高钠饮食治疗等。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临床资料,可以将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低钠血症表现分为以下三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1第1类。共20例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发病原因大多数为减少了钠的摄入量,大部分患者为胸腰脊髓损伤;(2)基本为中度低钠血症或者轻度低钠血症,血钠的平均最低值为(127.5±6.5)mmol/L,临床体征和特征表现不明显;(3)低钠血症的发病时间相对较短,低钠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1±5.2)d,通常<14d;(4)临床上给予患者补钠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经适当限水或者积极补充盐分治疗后,在14d内,大多数患者的血钠值基本恢复正常水平。
2.2.2第2类。共25例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肾脏排水保钠功能的下降与患者出现低钠血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有患者均为颈脊髓损伤;(2)大部分患者为中度低钠血症,血钠的平均最低值为(125.2±6.1)mmol/L,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其血钠值往往小于110mmol/L,出现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为5例;(3)低钠血症的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低钠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5.7±15.2)d,通常在28d左右;(4)临床上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患者补钠治疗,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积极补钠后,虽然患者的血钠水平有所上升,但是依然无法达到正常水平,且停止补钠后,患者的血钠水平迅速下降。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出现急性重度低钠血症的几率较高,并且在48h内,血钠水平迅速下降,且下降幅度>10mmol/L,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幻听、嗜睡、定向力减退以及神志淡漠等症状;(5)尿钠增高。由于治疗时运用了大量的高渗盐水,增高了尿钠值,通常可以达到200mmol/24h左右,并且在受伤后4~5周内,患者的尿钠值明显下降,并且血钠值也恢复正常。
2.2.3第3类。共5例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所有患者均为颈脊髓损伤;(2)所有患者均为重度低钠血症,血钠的平均最低值为(117.4±9.2)mmol/L。所有患者均产生了神经精神症状,在临床上表现为谵妄、神志淡漠、呼吸抑制以及失眠等症状;(3)低钠血症的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低钠的平均持续时间为(36.5±5.5)d;(4)临床上运用高渗盐水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在数小时内能够维持血钠水平,随后患者的血钠水平下降明显,最低可以达到101mmol/L;(5)尿钠增高明显,患者的尿钠值通常在200~400mmol/L/24左右,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容易达到720mmol/L/24h;(6)尿量增多明显,在连续4周内,所有患者的尿量均>4000ml,并且在这段时间内,所有患者的24h出入量差值控制在600ml左右;(7)临床上给予患者限水治疗后,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伤后6~7周内,尿量下降明显,尿钠和血钠值基本恢复正常。
3.讨论
低钠血症是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包括低钠饮食、输入低张液体和利尿剂、肾内因素以及摄入过多水等诸多因素,降低机体的排水保钠能力,从而诱发低钠血症[3]。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患者的低钠血症病情较轻,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则不会损伤肾脏的排水保钠功能,临床上给予针对性补钠治疗,可以使肾脏充分发挥排水保钠的功能,大多数患者可以在两周内恢复正常血钠水平。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病后,由于降低了支配肾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影响中枢性水电平衡调节的正常功能,降低了肾脏的保钠排水能力,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低钠血症病情,通常在伤后4~5周内,脊髓功能逐渐恢复后,才能慢慢恢复肾脏的保钠排水能力,逐渐恢复血钠的正常水平[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当血钠稀释超过正常的范围后,由于交感神经活性明显降低,再加上严重影响了中枢水电平衡调节系统的功能,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进一步加重了低钠血症的病情,临床上给予针对性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低钠血症是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将患者的临床表现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占斌,黄玉国,赵冰等.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9):921-922.
[2]黄旗凯.急性颈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05):23-24.
[3]缪美芬,包茂德,王跃平.急性颈脊髓损伤后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6(2):168-171.
[4]黄凯,贾连顺.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早期治疗(附326例报告)[J].脊柱外科杂志,2013,9(2):110-111.
论文作者:王占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患者论文; 脊髓论文; 损伤论文; 血症论文; 脊柱论文; 平均论文; 水平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