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国外民族教育#183; 西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论文,国外论文,思想论文,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6世纪以降,英、法、德、美等西方民族国家相继形成。为求其国家强盛,民族生存,民族主义在这些国家迅速涌动,至19世纪,演化为一场波及面极广、极深的社会运动思潮,成为“塑造人们公共以至个人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1〕。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其理论和实践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可称之为民族主义教育,教育思想可称为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但以往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却缺乏对这一教育思潮的系统挖掘。此外,20世纪民族主义依然存在,其影响力在国际、国家生活中依然巨大。因而,研究西方民族主义的实施工具——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更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之内涵
若要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有所认识,首先须辨明民族主义的内涵。对民族主义的权威性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柯恩(Hans Kohn)的定义。柯恩认为, “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它认为民族国家乃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2〕。
(二)科尔曼(James.S.Coleman)的定义。科尔曼认为,“民族主义是对一个民族的隶属意识。在情感上和行为中表现出达成或维持该民族的利益、繁荣、完整及尽可能扩大其政治自治权的愿望。”〔3〕
(三)孙中山的定义。孙中山先生从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民族自决……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国家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4〕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透视出民族主义的一些基本特征来。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态度、感情和信念,这种心理意识强调民族情感,认同民族文化,置民族价值于诸价值系统之上。依之,对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可作如下的阐释:民族主义教育思想乃是围绕以国家为中心,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至上而进行教育的一种思想。其理论根源为民族主义,其实践目标(方向)为教育的国家化、大众化。
二、民族主义的基本教育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目的 民族国家的领导者及民族主义者认识到教育是推行民族主义的一种工具。他们希望通过教育的国家化来培养具有忠诚、服从性格的公民,希望通过国民教育的实施,培养热爱祖国、重视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意识的公民文化心态,以至对内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对外能够维持国家自由、独立的政策。诚如哈里森(Elmer Harrison Wilds)所言:“民族主义在教育目的上,其终极愿望,即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荣誉的保存上。”“民族主义者认为教育乃是协助政府功能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是国家维持其生存进而追求其国家理想的一种工具。”〔5〕
以国别论之,如民族主义兴盛的法、德,它们在其教育目的上,从民族国家的统一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以及国家的生存无不强调要求教育要培养服从、奉公、牺牲、爱国的公民。照拿破仑的话即要求教育培养“使人民幸福的忠实卫兵”〔6〕。再以美国而论, 它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形成于1776年,受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的影响,美国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目的起初主要在于认定知识的价值,强调公民必须具备的知识,以有效地维护民主政府,坚稳共和体制,这也正是美国“公共教育运动”早期强调“美国化”的缘故所在,而随国家国力的壮大,它的教育目的也有所转化,即从重视民主社会的价值转到培养人的爱国情操上来,如1918年中等教育改革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Reorganiz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就提出了公民效率的培养目标,1919-1920年的幼稚教育则强调使幼儿习得爱国情感〔7〕。从中显见教育的工具性功能。
(二)教育内容 民族主义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文化样式的一体化(非单一化)、价值认识标准的统一化(非模式化),而这有赖于一定的教育内容。在各民族国家未形成之前,教育以拉丁语和宗教而为之。而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西方民族国家的教育内容在19世纪有了很大的改观。纵观各国,其民族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有:
⒈本国语言及文字 语言是文化的要核,是民族之所以为民族的必要条件,它具有使人“合为一体”的功能。故各个国家莫不强调本国语言及文字的教学。如法国以法语为优美语言,以法文为优美文字而推崇之。而在德国民族主义者费希特看来,“德语是德意志民族的最完善的表达方式”,是欧洲最纯洁的语言〔8〕。在美国, “美国化”的英语也成为美国人引以自豪的语言。
⒉历史和地理 历史的一个基本功能在于它能使受教育者了解本民族的过去,对民族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地理则可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感情,换句话说,二者在民族意识、爱国意识的培养上作用巨大,故颇受民族主义者重视,成为受教育者的必修内容。
⒊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民族主义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民族国家莫不重视之。以美国为例,它的公民教育,不仅强调《独立宣言》及美国宪法,以求学生知晓,而且强调本国政府的组织构成,经济、社会、法律、道德规范,以期学生能对国家的有关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明晓公民应尽的义务、应享的权利。
⒋爱国音乐 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构筑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性格、培养爱国感情独具作用,各民族国家也将其列为民族主义教育内容的一个构成部分。除此而外,各个国家也通过家庭、社会生活活动来培养公民的道德行为,如守秩序、重视法律条文、克尽个人职责、守法纳税等等。
(三)教育方法 民族主义教育的实施,其方法自然受民族主义的制约。统而言之,即偏重于民族国家与社会的需求方面,以达成教育效果的统一性,而较少顾及个人的心理反映,这也与19世纪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初始情况相适应。民族主义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现略陈之。
⒈训练 由于训练这一教育方式在军事技能、国防体育、团体合作精神以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上独具作用,其成效也较显著,所以成为实施民族主义教育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强调单向式的沟通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漠视学生的个人意愿、要求。
⒉教诲
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材料(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讲授者的权威地位,这也是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特征。这一方法导源于这样一种观念:即视学生为未成熟的人,没有社会地位,所以惟有接受权威人士所授之观念、信念、思想、知识或行为模式。这种方法同样缺乏对学生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的认真考虑。
⒊灌输 由于个人价值遭到漠视,所以在一些观念(传统观念)、信念(尤其政府所极力强调的)的习得上,就以灌输这一方式来实施。
⒋宣传 宣传这一教育方式有可能带动对整个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并获得对国家的忠诚,其效应面极广。但它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二战中纳粹鼓吹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及日本宣扬“大和魂”,不仅给本民族,同时也给全人类带来了灾难。换句话说,宣传的方式、内容要适度,否则会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窠臼中去。
⒌训诫 这一方式主要运用于合理行为规范的培养上。训诫的方式有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也有个别进行的。这一方法的缺陷在于忽视个人心理的接受程度,有强为之感。
三、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
笔者上述对西方民族主义及其教育观点进行了剖析,其中不难发现民族主义教育思想的基质所在。为了更明确地了解这一点,有必要对其思想特色予以探究。
(一)教育制度的国家化 在西方各个民族国家未形成之前,教育的一切设施均控制在教会手中,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违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各个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领导者(如拿破仑等)、民族主义者(如费希特等)认识到教育必须由政府控制,由公共经费予以资助,方能符合国家及民族的利益,国家方能兴盛发达,这也正是19世纪以来教育国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共教育运动的“促进剂”。而也正是这个原因,西方的民族主义又称为国家主义(nationalism)。
(二)学校教育的社会化 近代以前西方社会教育的基本机构——学校仅是有钱阶层接受知识的一种机构。换句话说,学校是孤立于整个社会之外的。而民族主义的国家,将学校视为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的场所,是青少年及儿童熟悉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法律及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的一种机构。由之可以认为,由于民族主义的推动,人们对学校功能的认识拓展了,学校的任务随之也有所增大。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主义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三)注重公民教育 西方各个国家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往往因其本国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等国情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极为重视公民素质(citizenship)的养成。 在它们看来,一个良好的公民1必须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2并且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3此外,还必须明晓公民应尽的义务、 应有的权利,能够理解政府的举措并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当然,个人也应具有服务国家的能力。
(四)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异于他国、他民族的文化,这构成民族主义教育的要核。各个国家无不重视之,如法国人的优美语言教学、伊斯兰国家的真主我本的教育等等。这实质上是以本民族为历史描述的重心,以本民族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以本民族为文化中心的结果。
注释: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2〕〔3〕P.Balcock Gove(ed):Webster's Third InternationalDictionary,1966.P.1505
〔4〕《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版。
〔5〕Elmer Harrison Wilds: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Rinchart & company,Inc,publishes.New York,1950.P410.413.
〔6〕《西方教育史》[英]博伊德 金合著 任宝祥
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20页。
〔7〕《西方教育史》[英]博伊德 金合著 任宝祥
吴元训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
〔8〕《外国教育史料》[美]E、P、克伯雷选编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第6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