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识和掌握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贸易发展及贸易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正确测度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测度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常使用的指标有贸易竞争指数(TC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这两种与贸易相关的指标, 本文将分别使用TC指数和RCA 指数对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番全面的实证测度,以大致勾画出我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轮廓。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具国际可比性,本文对贸易商品的分类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我国的贸易商品分为9大类,即SITC中的0-8 类,不考虑其中的9类商品“未分类的商品”。
表1 1980-1997年中国贸易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
年份0类商品
1类商品2类商品 3类商品 4类商品
19800.00980.3684 -0.3500 0.9094 -0.5987
1981-0.1066
-0.5604-0.3479 0.9691 -0.0588
1982-0.1819
-0.1454-0.2913 0.9334 -0.1613
1983-0.04500.3867-0.1303 0.9535
0.2000
19840.1620-0.0265-0.0244 0.9549
0.2857
19850.4201-0.3248-0.0990 0.9529
0.0506
19860.4648-0.1821-0.0388 0.7593 -0.2853
19870.3236-0.2009 0.0472 0.7879 -0.6233
19880.2577-0.1910-0.0891 0.6677 -0.6659
19890.1904 0.2171-0.0689 0.4473 -0.8210
19900.3292 0.3707-0.0746 0.6092 -0.7183
19910.4416 0.4513-0.1787 0.3846 -0.6548
19920.4507 0.5016-0.2951 0.1359 -0.5813
19930.5840 0.5724-0.2810-0.1722 -0.4201
19940.5226 0.8729-0.2862 0.0042 -0.5703
19950.2376 0.5533-0.3980 0.0196 -0.7032
19960.2867 0.4595-0.4483-0.0739 -0.6372
19970.4395 0.5325-0.4823-0.1919 -0.4449
年份5类商品
6类商品7类商品 8类商品
1980-0.4440
-0.0190-0.7172 0.6791
1981-0.32020.0768-0.6873 0.7400
1982-0.42110.0482-0.4345 0.7681
1983-0.4357
-0.1806-0.5312 0.6590
1984-0.5129
-0.1830-0.6583 0.5979
1985-0.5339
-0.4518-0.9092 0.2940
1986-0.3703
-0.3107-0.8776 0.4500
1987-0.3829
-0.0634-0.7870 0.5392
1988-0.51860.0038-0.7155 0.6133
1989-0.4049
-0.0619-0.6491 0.6768
1990-0.28120.1708-0.5018 0.7156
1991-0.41690.1588-0.4655 0.7441
1992-0.4391
-0.0886-0.4063 0.7194
1993-0.3546
-0.2702-0.4932 0.7131
1994-0.3209
-0.0949-0.4031 0.7613
1995-0.31090.0568-0.2527 0.7369
1996-0.3420
-0.0483-0.2159 0.7385
1997-0.30730.0327-0.0939 0.783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计算得出。
一、TC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指数(TC 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其基本公式为: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980-1997年间我国9大类贸易商品的TC指数如表1所示:
(一)0类商品 0类商品为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包括肉及肉制品、乳品及蛋品、谷物及其制品、蔬菜及水果、糖及糖制品、咖啡及茶、饲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0类商品的TC指数存在着较明显的波动趋势。但从总体上看,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后,其TC指数大都介于0-0.5之间,这说明我国食品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初级产品中的主要出口商品。1997年我国此类商品出口额为1.1054亿美元,占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46.19%。
(二)1类商品 1类商品为饮料及烟类,包括饮料、烟草及其制品。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饮料及烟类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8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大都徘徊在较低的区间,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出口额也较少;第二阶段为1989年以后,受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饮料行业的影响,我国1类商品的TC指数开始大幅攀升,1994 年竟高达0.8729,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量也逐渐扩大。
(三)2类商品 2类商品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生皮及生毛皮、油籽及含油果实、生橡胶及合成橡胶、木材及纸浆、纺织纤维、天然肥料、金属矿砂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2类商品的TC指数几乎均为负数,这说明我国非食用原材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相当低下,近年来有继续下滑的趋势。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其国际竞争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3类商品 3类商品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包括煤、焦炭及煤砖、石油及其产品、天然气及人造气、电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3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一个大幅下跌的过程。1980-1985年,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均在 0.9以上,显示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自1986 年以来, 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迅速下降,1986年便降至0.7593, 而到1992 年已跌至 0.1359,近两年甚至变成了负数, 其国际竞争力下降之快堪称我国贸易产业之首。
(五)4类商品 4类商品为动、植物油脂及腊,包括动物油脂、植物油脂、已加工的动植物油脂及动植物腊。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4类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存在两个较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数值由1980年的-0.5987 上升至1984年的0.2857;但之后,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转而持续下滑,最低跌至1989年的-0.8210。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弱的状况,近年来一直在-0.5左右徘徊。
由我国2-4类商品TC指数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均较低,并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而原料产业作为制成品产业的一个上游产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说明我国原料产业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是我国基础产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原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下,还迫使我国每年花费大量的外汇进口工业生产必要的原材料,1997年我国2-4类商品的进口额达2.399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83.84%。
(六)5类商品 5类商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包括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染料及着色料、医药品、香料、制成肥料、塑料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我国5类商品的TC指数均为负数,并一直稳定地保持在-0.3左右, 尤其是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动。这说明我国的化工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其国际竞争力仍较弱。近年来我国化工产业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产量也不断提高,但其国际竞争力却未出现改善,这应引起有关部门和人士的高度注意。
(七)6类商品 6类商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包括皮革、皮革制品等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木制品、纸、纸板及纸制品、纺纱、织物及有关产品、矿冶产品、金属制品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6类商品的TC指数波动较为频繁,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1980-1981年的小幅上升后开始大幅下跌,1985年跌至-0.4518后逐渐上升,最高升至1991年的0.1708,此后又开始下滑,1993年滑至新的底谷后开始回升。这说明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十分不稳定,受各种因素干扰的程度较大,并且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不平衡,相差甚远。如我国纺织行业是我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行业之一,但同属6 类商品的皮革制品和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则较弱。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材料制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强,其发展也较为缓慢。
(八)7类商品 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包括各种机械及各种运输设备。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7类商品TC指数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2年的小幅上升阶段、1982-1985 年的下跌阶段及1985年后的持续攀升阶段。总体上来看,我国此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仍不高,但其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自1985年以后,我国此类商品的TC指数便开始持续上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机械制造产业将成为我国富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产业。
在 7类商品内部, 各种具体商品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1996-1997年我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1996-1997年中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
机械设备种类
1996年 1997年
动力机械及设备 -0.3512-0.3317
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0.8447-0.7717
金工机械
-0.8031-0.6945
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0.4475-0.3354
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0.3250 0.3476
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0.2137 0.2665
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 -0.0841-0.0657
陆地车辆(包括气垫式)0.0837 0.2100
其他运输设备
-0.3829-0.2733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1996年第12期和1997年第12期计算得出。
由表2可得,1997年与1996年相比, 我国各种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TC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表明我国此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稳步提高,其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在所有的7类商品中,TC 指数为正的有“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及“陆地车辆”三大类,这说明我国的办公设备行业、电信设备行业及汽车行业已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对这几类商品的进口替代战略已初见成效。但另一方面,我国在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的其他几大类商品中,仍表现出较弱的国际竞争力。如“特种工业专用机械”和“金工机械”,1996年我国这两类机械的TC指数均低于-0.8,说明我国在这两类机械的生产方面是极为薄弱的,这些机械设备的发展是亟待加强的。
(九)8类商品 8类商品为杂项制品,包括卫生、水道、供热及照明设备、家具及其零件、旅行用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科学仪器、摄影器材、钟表等。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0-1997年间我国8类商品的TC指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1985年,在此阶段我国8 类商品的TC指数呈现下滑的趋势,最低于1985年降至0.2940 ; 第二阶段为1985年后,我国8类商品的TC指数呈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自1990 年起便持续保持在0.7以上。总体上来看, 我国小制造品产业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 1997 年我国8 类商品出口额达 7.043亿美元,占我国制成品出口额的44.36%,占全部出口额的38.55%。在此类商品中,服装、鞋靴、旅行用品、家具等我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国际竞争力;但在科学仪器及摄影器材等技术含量稍高的商品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偏弱,其TC指数仍小于零。
二、RCA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又称作相对出口绩效(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REP)指数, 指一国某产品的出口在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份额的比率。一般认为,若RCA 指数大于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小于 2.5而大于1.25,表明该国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 指数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不同时期9大类贸易商品的RCA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1965-1995年中国贸易商品的RCA指数
年份
0类商品 1类商品2类商品3类商品
4类商品
1965 2.030.540.01 0.091.71
1975 3.370.700.03 0.501.05
1980 1.890.470.07 1.650.71
1983 1.880.520.11 1.461.07
1985 1.640.530.07 1.380.75
1987 1.270.480.11 0.720.65
1992 1.410.520.12 0.690.70
1995 1.190.380.10 0.650.60
年份 5类商品 6类商品 7类商品
8类商品
1965 0.82 1.76 0.10 1.38
1975 0.90 1.54 0.11 1.50
1980 0.95 1.50 0.12 2.05
1983 0.80 1.53 0.13 2.43
1985 0.75 1.52 0.13 2.68
1987 0.62 1.46 0.23 2.82
1992 0.67 1.54 0.28 2.91
1995 0.59 1.51 0.21 2.84
资料来源:邹薇:“关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与理论研究”,中南、西南、西北三大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三届研讨会会议论文,广州,1998年12月。
表3从总体上验证了前面TC指数分析的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在0类、6类和8类商品,即在食品、 材料制品和小制造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商品的RCA指数一般都大于1.25, 其中小制造品在近年的RCA指数甚至超过了2.5,显示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3 类产品,即与石油精炼相关的产品,其RCA指数在1980-1985 年均大于 1.25,显示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这说明我国的石油精炼产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时期;但1985后, 其RCA指数便开始迅速下跌,至1995年已跌至0.65,尚不及1985年的一半,这反映出我国石油产业在开采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因此在刚起步时发展较快,但我国在石油精炼技术方面却不具优势,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劣势便日渐显现出来了。这一分析是与TC指数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的。表3表明,我国1类和2类商品的RCA指数相当低下,说明了我国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是较低的;我国7类商品的RCA指数也较为低下,但呈现出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机械设备产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结果是与TC指数分析的结果相吻合的。
从以上对我国9大类贸易商品TC指数和RCA指数的分析来看,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中,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则显得相当薄弱,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基本上处于竞争劣势。具体来说,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为:原料产业等基础产业和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机械设备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为低下,其TC指数一般均小于零;而食品、小制造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食品、小制造品产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持续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机械设备、科学仪器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稳步上升,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我国新的主要出口产业,而原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呈进一步下滑的趋势。
三、我国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落后的。为了全面提升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我国应施行以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贸易发展战略。
与传统的贸易发展战略相比较,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具有如下特征:
(一)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更加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就是各国经济日益实现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国际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各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有利于本国的动态利益,关键在于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国际竞争力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手段。实行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地位,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
(二)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传统的贸易发展战略一般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的的比较优势状况,扶持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成为出口产业,本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成为进口产业。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依托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该国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方向及获得的贸易利益。因此,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根据竞争优势理论,主张积极培育本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调整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并力争使本国的竞争优势能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和优化本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一国贸易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发生转移,即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更加注重对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调整,以求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四)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的核心是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体系 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意味着本国贸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变化。竞争优势的变化,尤其是竞争优势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与其相关的政策体系发生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要求。国际竞争力导向战略要求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而实行不同的政策,根据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决定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推进的速度和程度,对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实行适度有效的贸易保护,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最终实现本国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