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本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正确地从理论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当前摆在我国经济学界面前一项重要但难度很大的任务。由李鸿江研究员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经济学论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一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以发展为中心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以发展为中心展开的。正如作者自己在序言中所说:“紧扣发展是本书对社会主义经济分析的前提、基础和依托”。也就是说,作者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任务,这是很正确的。
当前,我国经济学界正在就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讨论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经济学应以传统的研究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为任务;另一种则认为应研究经济运行包括微观运行和宏观运行问题。这两种看法似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扩大,把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包括进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否则经济学就无法完成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另一方面对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的研究,又不应排斥以至替代对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体制发展的研究,否则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方向和依据。至于有没有可能把这两方面的研究统一在一门经济学中,目前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尝试的问题,但决不是靠笔头或口头争得清楚的,需要实践,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允许作各种试验,不实践,不试验无法前进。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们研究的是当代中国经济学,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经济实际,尤其要把中国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对象和任务。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它的发展背景,发展战略,发展阶段,结构变化等等,另一方面则是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即制度和体制的发展,运行机制的演变问题。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表现为这两方面的特色,而且,只有揭示前一方面的过程和特征,才能理解后一方面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征。本书正是顺着这一思路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色的。解放初期中国特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了传统的、国有制和高度行政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客观必然性,它也曾经推动过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同时,从发展阶段的演进,发展背景的变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要求出发,阐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客观的需要。书中说:“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过程、阶段、重心变动的分析,并把它作为全书分析的基础,可能是本书首创。”看得出来,作者们既想避免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离开经济发展过程孤立、抽象地归纳出几条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缺点,也拒绝西方经济学只在一定所有制下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做法。这样的思路,也是国内其他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著作不多见的。
全景式动态地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特色
怎样正确认识和阐明中国社会经济的特色?不少著作从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分配机制、对外开放等方面去描述。本书则另辟蹊径,“分别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机制、微观企业制度基础、宏观经济调控、对外经济开放几大层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景式动态描述与分析,构造一个新的理论解析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从属于说明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的,全景式地而非孤立地揭示特色的,动态地而不是静态地描述和分析这些特色的。
经济发展篇中,作者首先分析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在这种国情下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其次、探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按邓小平的发展理论阐明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不应勉强追求太高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是一、二、三产业协调的、优化的产业结构;速度要以讲质量、讲效益为前提。再次、阐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这些分析,从国情基础、意义、战略目标和步骤、道路、根本途径等方面全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动态地说也包含有中国必须从粗放式转变到集约式增长、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思。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已初步显示,国民经济能否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增长方式能否从精放转变为集约,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配置方式。作为第二篇的资源配置篇,以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变迁为起点,对中国资源配置机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大转换进行了动态描述。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的确发挥过积极的历史功效,但随经济发展和环境变迁的冲击,它曾益显露出难以克服配置效率低下的弊端,过速振荡和停滞不前成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常态,必须以体制的变迁适应时代的挑战。其次、分析我国推进道路的改革探索。在计划体制中导入市场调节,在放权让利中使计划体制松动,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崛起,渐进改革道路的巨大绩效,双重体制的摩擦和渐进道路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体制成了愈益清晰的改革目标。这就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关联阐明中国一步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最后,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融合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坚持一条既服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又符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秩序和规范的资源配置的新体制。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应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最大、最根本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有相应的微观企业制度作为基础。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微观基础或企业制度结构上。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的重要差异也在于微观基础的不同。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塑微观基础,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结构。
作者在这一部分首先分析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特征,接着研究微观主体的产权基础,把它定义为产权独立和产权自由转移,但产权独立并不等于产权私有,它指独立经济主体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利益分配权。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作者认为它已具有了二重性,即私有产权和组织产权的二重性。如何重建社会主义经济的产权基础?书中设计了国有企业的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国家让渡了财产所有权的中小企业,其产权关系中不存在法人与国家二重所有的问题;第二类是国家产权让渡后的再投资所形成的新企业,其中一部分是国家控股,法人所有企业,另一部分是流动性国有企业,即国家先建后卖,再建再卖;第三类是竞争性大中型国有部门,应全面实行法人所有、法人治理,国家控股企业;第四类是退出市场的某些非竞争垄断部门。产权基础重建后,微观行为应按市场化准则整合,从行政强制走向法律约定。作者还就如何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公有产权主体,推进中国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看法,描绘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基础的特色。
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能否顺利运作,市场不足能否弥补,市场的负面能否克服,关键在于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共同或相似方面虽是基本的,但又有不同。
这一篇,作者系统地分析了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对中国传统体制中宏观调控、转轨过程中的宏观调控、目标体制中的宏观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目标、手段、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特点。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了宏观调控有两条根本任务。第一,为了不断发展生产力,必须在可能条件下保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为此宏观调控要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及时缓解高速增长中产生的问题和摩擦。第二、市场竞争必然会趋向垄断与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悖。因此,宏观调控必须有效地限制这种趋势,使社会经济逐步朝共同富裕方向发展。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出现少数人狂富,多数人相对贫困的状况。这也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不同于资本主义和传统体制的最根本特色。
对外开放篇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开放理论演进的基础上,对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作出详尽生动的描述与分析。从开放理论的特点、开放战略的变化、开放步骤的拓展、开放顺序的选择等诸多层面,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开放过程的特色,并对中国未来开放给出前瞻性描述和趋向性判断。
总起来看,无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它所选择的道路,实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都有中国自身的特点,或者说有中国特色。从上述五个层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怎样逐步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经济方面的特色,归结起来,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当然,本书从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全景式动态描述和分析,是否正确、是否全面和深入,还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且各个层面的特色也是会变化的,有的特色消失了,另一些又形成了,需要不断地探索。但是,中国经济最大特色在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努力探索重要理论问题的解释
本书又一个特色是敢于探索一些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的、颇有争议的重要理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有新意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再研究,就是创新精神的一个很好例证。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描述,除了有特征性的描述,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以外,还有功能性的描述,如社会主义又能使生产力加快发展,保证个人更加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对功能性描述和认识更重要、更基本的。达到这两个大功能性目标的手段,则是次要的、从属的、易变的。作者进一步认为,马克思当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特征描述,就是从属于这两大功能性目标的。为何要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目的是公有制能保证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有利于个人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否定商品经济,目的更是为了经济、有效地利用全部社会资源。可见,特征性描述只是为实现其功能性目标而服务的,是从属的、次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实践证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特征的预言未被完全证实为科学,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应具有功能性特征的判断,则被证明是科学的,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
书中还指出,就我国而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功能性特征的描述,成为指导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原则。这两大功能性特征由邓小平加以重新强调、发展和创新,明确地从功能性角度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定义。他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作者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特征性与功能性的概括,使人们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对进一步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定义的巨大历史作用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性,是有启发的。
又如,关于现代市场经济产权基础二重性的分析,也颇有见地。书中指出,随着商品生产内在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日益展开,产权关系也逐步明显地表现出产权私有与产权社会化的矛盾。即,资本主义产权关系衍生出私有产权与组织产权的二重性。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产权社会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产权关系的主流倾向。财产组织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财产关系截体。由此开始,组织产权独立和产权自由转移的内函,逐步超出了产权私有的意义,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的扩张空间。这些论述,无疑对于认识现代企业制度的法人财产权、产权的分化和重组,有直接关系。
类似这样问题还不少。如公有制、按等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如何走出企业制度创新的盲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定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选择等等,作者都作了精辟的说明。
总之,这是一本有特色、有质量、有价值、水平较高的学术专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了一份厚礼,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前景,值得一读。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产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