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知识产业投资应成为扩大内需的第二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知识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0)05-010-04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扩大内需目前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主要内容,但面向21世纪,面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扩大内需还必须开拓新视野。
一 强化对知识产业的投入具有巨大潜力
知识经济的出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知识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强对知识产业的投资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谓知识产业,是指以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在现实中,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往往交织在一起,存在于同一实体机构之内。随着从新知识的形成到实际应用的周期日趋缩短,这种知识创新、传播、应用融为一体的趋势日益加强。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知识产业的投资,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播、应用并使三者日益紧密联系。这一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越来越得到印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就在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能力上。进入21世纪,这一差别的意义、影响将显得更加重要:无力强化对知识产业投资的国家,将沦为慢经济国家;而有效强化对知识产业投资的国家,将成为快经济国家。
要保持我国在21世纪的竞争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也必须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金融和经济秩序以及经济增长的方式都会进行调整。在这样一个转折时期,我国的应对措施得当,就可以在未来世界经济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我国采取的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为主要内容的扩大内需措施符合客观实际,已开始显示效果。但仅靠基础设施投资来扩大内需还不足以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如果不采取其它措施,若干年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逐渐减缓,基础设施供给相对充足,而有效供给型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相对滞后,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后劲。因此,如果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内需的第一波,加大知识产业投资则应成为扩大内需的第二波。
把强化对知识产业的投入作为扩大内需的新方向和新重点,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潜力巨大:
1、我国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距,需要通过加强对知识产业的投入来缩小直至消除这种差距。
(1)知识创新产业方面的差距。我国知识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一是对知识创新产业的投入差距大。1997年,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4%,而发达国家则超过2%,如日本1991年为3.0%。(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716、943页。)二是知识创新成果差距大。我国科技人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多年徘徊在第15位,1997年上升到第11位,但与我国人口居世界第1位、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位相比,明显落后。(注:马飞孝等:《找准“四两拨千斤”的支点——关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人民日报》1998年6月22日。)1995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为8.3万项,而日本申报专利数为33.2万项,我国仅分别为日本的1/4。(注:《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第681页;《参考消息》1998年7月4日。)三是综合科技实力差距大。根据瑞士洛桑《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1997年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排第20位,1998年排第13位。(注:《湖南日报》1998年6月26日。)虽然这一排序并不精确,但仍反映出我国科技实力与人口、经济实力相比很不相称,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2)知识传播产业方面的差距。首先突出体现在教育方面的差距。公共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4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1%。(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942页。)而我国1997年教育经费总支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8%和2.49%。(注:乔韦:《九七年全国教育经费增逾一成》,《人民日报》1998年10月8日。)发达国家早已普及12年义务教育,并正在普及高等教育,而我国还在为本世纪末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而努力。其次,在现代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有力工具——信息网络的发展中,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1998年初,全世界因特网用户约7000万,我国1998年底只有210万;上网者占人口比例,美国约15%,日本约4%,我国只有约0.16%。(注:根据姜岩:《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湖南日报》1998年3月19日;冯昭奎:《日本新科技战略》,《人民日报》1998年7月2日的有关数据推算。)
(3)知识应用产业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正在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生产投资用于发展高技术产业。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法国提出了“重振工业”,核心都是要加快发展高技术工业。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已占25%。(注:顾玉清:《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日报》1998年3月5日。)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近些年有了较快发展,但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在整个经济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与发达国家都还有很大差距。在第三产业领域,发达国家的知识服务业,如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的知识服务业仍处在发展初期。
2、我国对知识产业的需求巨大并与日俱增,需要通过发展知识产业来满足这一需求。
(1)对科技和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先进科技产品的竞争,各行各业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科技进步意识日益增强,希望借助于科技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效益、促进地方和企业发展的欲望日趋强烈。特别是国家“九五”计划明确要求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国民经济和各个产业、企业都面临着由粗放型、外延型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型发展转变的任务。而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则是实现这一转变所必需的。只有大力强化对科技和知识创新的投入,才能满足上述需求。
(2)对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迫切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虽然发展很快,成绩巨大,即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扫除青壮年文盲,然而,还面临着在不久的将来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任务。特别令人忧虑的是,中小学教育在较大程度上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出现“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是现有高等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步伐加快,以及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增大,我国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需要接受培训和继续教育,才能不断适应工作的要求。
(3)对高科技产品和知识型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每年进行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用于添置机器设备的投资,约有一半是用于采购国外装备。其主要原因是国内装备工业满足不了对先进设备、高技术设备的需求。近几年,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要求我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要是看到我国知识服务业市场庞大并日趋成熟,希望发挥其知识服务优势,更多地进入我国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咨询业、设计业等市场。这些均说明我国国内对高科技产品和知识型服务的需求市场庞大。
3、强化对知识产业的投入可以形成巨大的内需扩张,应当通过大力发展知识产业来提升扩大内需的档次。
(1)知识创新产业的投入空间巨大。1990年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0.71%,1997年降至0.64%。(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第661页;《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716页。)如果从迅速恢复和提高这一比例考虑,可以在2000年将该比例提高到1.04%,则除研究开发经费随GDP同比例扩大的常规增长之外,每年需追加研究开发投资约170多亿元。(注:根据1997年我国GDP为74772亿元[《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第20页]测算。)如果设想,从2001年起,每年将上述比例提高0.15个百分点,用10年左右时间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则按1997年全国GDP为74772亿元,今后GDP年均递增7%测算,2001年需在常规增长之外追加研究开发投资约147亿元,2010年追加约270亿元,10年累计可追加约2085亿元。
(2)知识传播产业的投入空间巨大。为加快教育的发展,应在10年左右时间内,即到2010年将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以上(注:本文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取“全国教育总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此,每年需将上述比例提高0.2个百分点。那么,除公共教育经费随GDP同比例扩大的常规增长外,至2010年需在常规增长之外追加公共教育经费累计约3186亿元。这样就可以带动大约同等规模的居民教育经费支出,形成巨大的教育内需扩张。
(3)知识应用产业的投入空间巨大。199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31752亿元(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55页。),其中高技术产业所占比例不到10%。如果要使高科技产业占工业产值比例在2010年达到目前发达国家25%的水平,则每年需将该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若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0%,按工业固定资产与增加值之比为1.5的高效率投入产出比例粗略测算(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440~441页有关数据测算,工业固定资产与增加值之比为2.94。),除高科技产业投资随GDP同比例扩大的常规增长外,至2010年需累计追加对高科技产业投资19980亿元。
根据以上粗略测算,2000年至少可以在常规投资增长之外,通过追加对知识产业投资1200多亿元(仅包括对研究开发、教育、高技术产业投资),相应直接扩大内需1200多亿元。这一投资对当年及中长期国民经济增长可望产生重大作用:一是需求拉动作用,相应增加大致等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二是投资乘数作用,带动更多的投资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三是有效供给作用,高技术产品和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扩大有效需求;四是科技进步作用,这是更为重要的、持久的作用,可以全面提高人口和经济素质,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增长。对知识产业的上述投资,至少可以使国民经济年增长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
二 要把知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来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从发展战略看,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重视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说,这些基础设施是工业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属于国民经济的“硬基础设施”。以科研开发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以教育为主体的知识传播体系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属于国民经济的“软基础设施”。制造业是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而知识应用产业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我国跨世纪经济发展需要实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举的战略。因此,要在继续加强国民经济“硬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民经济的“软基础设施”建设;在积极发展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的同时,努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当前在扩大内需的方向选择上,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努力强化对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的投资,并努力发展知识应用产业。
1、确立适度超前发展知识产业的战略目标。
知识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和战略主导,必须适度超前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也必须适度超前发展知识产业。要防止外延型内需的过度扩张,注重扩大知识积累型内需。为此,需要及时确立我国知识产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设想总目标是:2010年我国知识产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水平,21世纪中叶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现在起到2010年是一个重要时期,必须加大对知识产业的投入力度。如前所述,通过大规模增加投入,并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将促进知识产业迅速发展,使国民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得到根本提高,进而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明确发展知识产业的投入方向。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把握国际知识产业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吸取国外知识产业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知识产业发展现状和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要求,明确我国发展知识产业的投入方向。总的方向是在2010年努力建立起比较完整和先进的国家知识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知识创新产业。核心是大力加强研究开发,全面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国家要通过增加投入,实施一批大型科技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即重点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着重加强一些关键性高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其中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研究,以此为社会提供科技人才和成果的储备,引导和促进全社会应用相关科技。要努力推动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要加强重大技术、重点新产品、新工艺的试产、工业性试验。此外,还要重视发展各类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二是大力发展知识传播产业。首先是要把教育和培训放在知识经济的中心位置,进行战略性投资。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并使高等教育在量的扩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建设好一批国际知名、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院校。要大力加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力争2010年基本普及12年义务教育。还要大力发展以职工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进修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其次,要积极发展信息网络,力争2010年上网用户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大体相当于目前发达国家水平,充分利用网络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此外,还要积极改善现有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等传统媒体,提高信息和知识传播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知识应用产业。知识产业发展的最终成果集中体现在创造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应用产业。因此,必须加快知识应用产业的发展。要有选择地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是加快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使高技术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支柱。
3、开拓发展知识产业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强化对知识产业的投入,必须解决庞大投资的来源问题。国家财政投入要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依赖财政投入。要充分发挥国家、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多渠道落实资金。
(1)国家投入。对于那些没有或较少直接经济效益,然而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以及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知识产业领域,主要应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为加快发展这类产业提供财政投入支持。中小学教育、基础学科教育、师资培养教育、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国民经济重大技术研究、关键带头性学科建设等便属于应主要由国家支持的基础知识产业领域。适当增加财政收入来解决发展知识产业所需部分投入资金是可行的,也符合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财政能力的要求。办法是可以考虑开征相关的附加税,发行相关国债。
(2)企业投入。1996年,我国企业投入科技开发的经费占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36.8%。(注:根据②及《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第433页的有关数据计算。)而1997年德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高达全国研究开发经费的67%。(注:参见《参考消息》1998年7月16日。)可见,提高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水平刻不容缓。办法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可以考虑允许企业在税前从销售收入中提取较大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国家财政、政策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企业要共同努力,建立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基金,鼓励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
(3)个人投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约占2/3。积极引导居民个人向知识产业投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要引导和鼓励家庭、个人将更多的钱花在孩子和本人的教育、继续教育上。一些直接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专业和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实行收费或部分收费;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和个人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开辟渠道。其次,要发挥证券市场和其它渠道的作用,建立个人向知识产业投资的机制。此外,还要引导和鼓励家庭、个人增加对知识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从而为知识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提供资金积累。
标签:扩大内需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