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看待近期商业银行信贷高速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信贷论文,近期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贷高速增长是适应宏观政策调整的需要
(一)1季度信贷增长创历史高位,延续2008年11月份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2009年1季度,信贷投放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1、2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达到1.62万亿元和1.07万亿元。3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再创历史高位,达到1.89万亿元,增长率为29.8%,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快信贷增速。截至2009年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34.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4.58万亿元。
反观2008年11月份以前,商业银行月均贷款新增规模不足3千亿元。其中,2008年10月份的信贷新增量仅为1 819亿元。此后,伴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出,银行信贷驶入快速增长通道,2008年12月份新增贷款规模达到7 718亿元,同比多增7 233亿元。2009年1季度,信贷增长速度呈现继续加快态势,已经完成全年信贷增长目标的90%以上(见图1)。
图1 人民币贷款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CEIC,Bloomberg,人民银行网站。如未特别说明,以下图表数据来源同图1。
信贷投放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改善了企业的流动性状况。2009年1季度,企业存款增加2.8万亿元,同比多增2.15万亿元。从企业存款的构成看,3月份企业新增活期存款近万亿元,增幅达到18.6%。而此前,2月份企业活期存款已经新增6 044亿元,上述2、3月份的单月新增规模均超过2008年全年企业活期存款5 800亿元的总增量(见图2)。以上数据表明,企业资金流压力减小,资金周转和支付能力显著增强。
图2 企业定活期存款增长态势
(狭义货币供应量)的一半以上是由企业活期存款构成,因此,企业活期存款的急剧上升也带动了增幅的快速回升。其中,2009年3月末同比增长17.04%,增幅比上年末高7.98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5.5%,为1996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全社会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见图3)。
图3 、增长态势
(二)从高速增长信贷的结构看,1季度票据融资增长迅猛,中长期贷款投向较为集中
1.票据融资占比持续处于高位,但已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10月份以来,伴随着信贷投放增速的突然加快,新增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也快速提升。其中,2008年11~12月份票据融资占比分别达到了44.1%和27.8%,全年平均单月占比为11.2%。2009年1季度,票据融资增长迅猛,新增规模达到了1.48万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32.3%。从新增票据融资的单月占比看,2009年1~3月份分别达到了38.5%、45.5%和19.5%,平均单月占比达到了34.51%,较2008全年平均单月占比提高了23.3个百分点。但同时可以看出票据融资占比已经呈现下降趋势(见图4)。
图4 新增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
2.中长期贷款占比呈现上升态势,投向较为集中。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新增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规模中的占比分别为33.6%、38.5%、35.9%和35.7%,平均月度占比处于35.9%的相对低位。而在2009年3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大幅提升至47.50%(见图5)。在中长期贷款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行业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上述三大行业新增贷款占全行业信贷投放总额的比重合计为56.3%。
图5 新增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
上述数据表明,在经济形势预期看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以期限较短、风险相对可控,但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票据融资业务作为信贷投放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短期周转和支付资金的需求。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以及经济回暖信号的出现,商业银行正在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等贷款品种的投放比重逐步提升,信贷对企业经营及宏观经济的支持效率、力度有所提升。
(三)信贷高速增长是适应宏观调节的需要,也是银行纾缓经营发展压力的要求
1.信贷高速增长是适应宏观政策调整和政府投资项目启动的需要。首先,宏观政策的调整效应促动信贷高速增长。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银行信贷规模一直实施严格的总量约束。在2008年11月份,为了“扩内需、保增长”,国家开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消了银行信贷规模控制,部分被压抑的信贷需求以及银行此前储备的信贷资源集中释放,形成了2009年1季度爆发性的信贷增长。其次,政府投资项目启动及银行客户的巨大信贷需求,推动了信贷高速增长。中央4万亿元投资项目纷纷启动,带来了庞大的信贷资金需求。再次,地方政府的强大融资需求也是银行信贷增速不断走高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央投资项目开始启动,地方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纷纷出台。按照中央和地方资金1∶3的出资比例,地方政府跟进的资金缺口也在拉大,地方政府的信贷需求不断高涨,这也是巨量信贷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信贷高速增长也是商业银行纾缓经营发展压力的要求。本着“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思路,商业银行1季度的信贷投放规模通常会占全年计划的60%左右,加上2008年受信贷规模控制的信贷需求集中释放,使得2009年1季度信贷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其次,受资本市场震荡影响,银行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增加较快。同时,由于国际投资市场持续萧条、国内市场投资收益降低等影响,银行债券投资规模减少、资金头寸增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运营压力,使生息资产向贷款倾斜,已成为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的无奈选择。再次,存款出现定期化趋势,银行的付息负债成本率进一步上升。央行自2008年9月起连续5次降息,非对称降息、活期存款利率下调余地极小、住房贷款利率下浮至7折、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证券投资收益率锐减等因素,使得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上述因素使得银行净利差刚性收窄。此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使得信贷资源的稀缺性下降,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减少,进一步收窄了银行的净利差盈利空间。因此,银行不得不做大贷款规模,期望“以量补价”,以实现银行收入水平和利润规模的平稳增长。最后,信贷高速增长也是银行适应同业激烈竞争的需要。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项目并非天然都是优质项目,项目投资前景、收益预期及回报周期均存在差别。对银行而言,“先下手为强”,尽快、尽可能多地抓住优质项目,也是助推2009年1季度信贷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巨量信贷投放的积极效果已经显现,信贷增速将呈下降态势,但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一)经济回暖迹象出现,巨量信贷投放的积极效果已经显现
1.信贷高速增长极大提振了信心,改变了未来预期。首先,从宏观角度看,信贷高速增长基本打消了通货紧缩预期;有助于资产市场的稳定;加速了企业存货周期的调整,推动企业存货进入正常状态,有利于企业恢复生产。其次,从企业及企业家的微观角度看,1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较上季度回落1.4个百分点,但季度环比降幅较2008年4季度大幅收窄20.2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较上季度提高6.5个百分点(见图6)。上述数据表明,信贷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国企业景气程度和企业家信心水平,改变了未来的发展预期,有利于促进经济周期的调整。
图6 全国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2.各类经济先行指标表明经济回暖迹象已经出现。经济增加值被视为GDP的先行指标,1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其中,1~2月份累计增长3.8%,3月份增长8.3%,工业生产增长企稳(见图7),表明企业工业生产明显回暖。
图7 规模以上企业经济增加值增速
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3月份PMI指数回升至52.4%,近半年来首次回升突破50%的扩张/收缩线。PMI出口订单指数、PMI新订单指数等关键指标继续攀升,接近或超过50%的扩张/收缩线(见图8)。
图8 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
全社会用电量呈止跌回升趋势,传递工业好转信号。根据中国电力工业联合会统计,2009年1季度全社会用电量7 81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降幅比2009年1~2月份缩小1.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受工业生产回暖的带动,全社会用电量指标止跌回升。从各区域的用电量增长情况来看,用电量实现同比正增长的省市依次是:贵州(22.86%)、云南(11.89%)、湖南(9.56%)、安徽(4.63%)、海南(3.29%)、江西(3.01%)、新疆(2.94%)、北京(1.51%)和重庆(0.15%),多为中西部地区省份;而山东(-3.69%)、天津(-3.90%)和江苏(-3.98%)的用电量同比负增长,但跌幅小于全国平均水平(-4.02%);但上海、广东(-21%)、浙江(-24%)等沿海地区省市的用电量同比大幅下降,且跌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上述数据表明,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工业增加值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总体增速较低,企业开工率水平,尤其是小企业的生产企稳回暖形势比较严峻。
进出口总额低位企稳,3月份明显好转。2009年1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29.7%,进口下降30.9%。进出口相抵,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3月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下降20.9%、17.1%和25.1%,降幅比2009年前两个月分别减少了6.3、4和9.1个百分点,降幅明显缩窄,对外贸易形势趋于好转(见图9)。
图9 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及顺差增速
由上述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率先摆脱了信贷紧缩的阴影,信贷的高速增长对遏制经济继续下滑和促使经济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信贷增速将呈下降态势,但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1.信贷增速将呈下降态势。首先,从央行发布的贷款需求指数②看,2009年1季度贷款需求指数为67.5%,比上季回升5.6个百分点,各类贷款需求普遍上升。分用途看,用于经营周转、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需求指数同步上升,达到65.8%和62.5%,分别较上季度提升了3.2个和5.6个百分点(见图10)。总结分析近几年来的贷款需求指数运行规律可以发现,2008年末贷款需求指数深度探底,2009年1季度贷款需求指数快速反弹,环比增幅创下天量;但是,目前贷款需求指数已经趋近于近几年来的运行高点,因此贷款需求规模将趋于总体稳定状态,信贷增速也将呈现下降态势。
图10 贷款需求指数
其次,在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从2008年10月开始,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层面已经由净回笼转向净投放,公开市场央票发行状态为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票,1年期及3年期央票停止发行。但从2009年4月份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明显加大了资金回笼力度,连续4周净回笼资金,累计回笼资金1 260亿元③左右(即第一周净回笼220亿元,第二周净回笼600亿元,第三周净回笼180亿元,第四周回笼资金约260亿元)。央行在货币信贷投放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方面“一放一收”,防止信贷增速过快,避免流动性过剩,减弱通货膨胀预期。从这个角度上看,信贷增速也将呈现下降态势。
再次,银行监管部门的政策调整,也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增速。譬如,银监会近期组织专项检查,检查重点是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2月28日之间发放的新增贷款,检查内容包括贷款投向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票据融资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等,这也将对信贷快速增长产生整肃效应,挤出快速信贷增长中的“泡沫”与“水分”。同时,根据当前贷款分类的迁徙和到期收回的情况,银监会要求银行拨备覆盖率至少达到130%以上,风险较高的银行应将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至150%以上。诸如此类的谨慎监管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也将平缓信贷快速增长的走势。
最后,2009年1季度,商业银行信贷发展导向是争夺优质信贷项目和客户,做大信贷规模;而在2季度,银行将注重信贷结构的替换调整,譬如将票据融资替换为实质性贷款,将部分短期贷款转换为中长期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信贷的增长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4万亿元中央投资项目中第一批投资1 040亿元、第二批投资1 300亿元,从项目审批到建设资金,目前已经完全到位。而近期确定的第三批中央投资额度只有700亿元,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发出了中央投资节奏减慢的信号,也部分表明了中央对1季度天量信贷投放、投资过速以及通货膨胀的担心与顾虑,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信贷增速趋于下降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2.信贷增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11月份以来的高速信贷投放,具有典型的危机应对特征,是决策者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面前所采取的应急性决策,具有现实合理性。但在宏观金融形势企稳回暖之后,宏观货币政策仍然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可持续的回暖复苏,避免信贷政策骤然转向,对经济体系以及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冲击与压力。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尚保有信贷增速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延续,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充足。2009年1~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速分别达到22.98%、23.01%和25.73%,居民存款增速分别达到33.79%、29.15%和29.65%,创出近年来的存款增速高位(见图11)。受益于连续性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银行存款规模也将继续呈现快速增加走势,一方面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信贷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银行受制于资金运用压力,也将持续投放信贷资金,使得信贷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其次,中央4万亿元投资项目的陆续到位,追加的刺激经济投资计划正式列入预算,“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实施细则逐步出台,以及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也将为信贷增长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此外,虽然中国经济有回暖迹象,但回暖并不意味着复苏,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发展环境。因此,新的宏观刺激政策的推出,关键要看宏观经济在2季度的表现,如果经济回暖态势式微,届时将会有新一轮包括准备金率与利率下调等方面的政策变化,这也将为信贷增长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提供条件。
三、信贷高速增长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银行贷款收益率下降,净利差收窄,利息收入同比下降
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的取消,使得信贷资源的稀缺性下降,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减少,贷款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银行存款规模持续扩大,定期化趋势明显,银行的付息负债成本率进一步增加。上述因素使得银行净利差刚性收窄,使得银行不得已采取“以量补价”策略,持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以努力实现银行收入水平、利润规模的平稳增长。但2009年1季度的现实情况是,银行的“以量补价”策略未能奏效,利息收入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等四家大型国有银行为例,1季度四行新增客户贷款1.94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了5.4%,占4.58亿贷款增量的42%;同时期内,四行利差水平普遍下降,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的净利息收益率(NIM)分别下降0.60个、0.68个、0.63个和0.91个百分点,分别降至2.34%、2.58%、2.14%和2.25%。综合来看,“天量信贷”未能抵消净息差剧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四行净利息收入同比均出现下降,平均降幅达到10.1%,“以量补价”的预期目标在第1季度未能实现。
图11 人民币存款及居民存款增速
(二)信贷结构失衡,票据融资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变动剧烈
从新增信贷的品种结构上看,2009年1季度,票据融资增长迅猛,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为32.3%,其中2月份占比一度接近50%。2009年1~3月份,新增票据融资在全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38.5%、45.5%和19.5%,占比变动趋势较为剧烈。商业银行针对票据业务展开激烈竞争,导致票据贴现利率不断走低,与同期限存款利率相比甚至出现“利率倒挂”现象。同时,由于票据融资业务的过快发展,部分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值得考证,融资性票据占据了票据业务的大部分份额,引发了“票据融资入市的担忧”。从新增信贷的期限结构上看,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之间,新增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规模中的平均月度占比为35.9%,而在2009年3月份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大幅提升至47.50%,远远高于同期内短期贷款等其他品种贷款的占比水平。
(三)信贷投放集中,行业和客户集中度风险上升
2009年3月份的新增信贷投放中,中长期贷款的占比约为50%,而中长期贷款的投向多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4万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以及核电站、风力电站、大型化工等项目,贷款期限大多在10~30年之间。上述重点信贷投放项目基本上全是国家重点主导的项目,投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并不多,真正需要资金、用于技术升级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并没有太大改善。
在当前宏观政策指导和市场环境限制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傍大户”的趋势重新抬头,导致银行贷款集中投向少数大型企业和少数项目,银行业贷款已经逐步显现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同时,集团客户、互保关联企业的集中授信也存在巨大风险。以集团客户风险为例,大额不良贷款客户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开始连续反弹,同时关联企业群之间的风险传递也在不断加速。
(四)信贷客户和项目选择的难度增加
2009年1季度,银行贷款向国有背景大客户倾斜的迹象明显,在前期的信贷投放中,为维持同优质核心客户的关系,银行贷款额度一般先满足核心客户的融资需求。但是,当优质客户融资需求满足之后,银行将不得不面临重新选择次优信贷客户和项目的问题,信贷客户和项目的选择难度加大。银行可能为了满足政策要求或难耐信贷投放冲动,放松信贷风险控制,介入某些处于衰退或不稳定甚至产能过剩的行业或企业。从银行信贷的行业分布看,纺织、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信贷质量已经持续恶化,其中纺织行业信贷不良率有较大幅度上升。
当前阶段,银行对大型信贷客户和项目的竞争已经从中央企业延伸至地方政府。以前银行的信贷投放视野多停留在部分省会城市的优质信贷项目,但现在银行信贷项目竞争已经延伸至个别二线城市的市政项目贷款领域。上述信贷项目多由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极为有限,属于“吃饭财政”,信贷偿付能力低下。而且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其后续担保能力令人堪忧。
(五)银行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资本补充压力增大
由于信贷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资本充足率水平不断下降,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空前加大。2009年1季度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等四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了0.63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了0.73个百分点。其中,除建行因发行400亿元次级债券而使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较上年末上升了0.21个百分点之外,中行、工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1.09个、0.95个和0.70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9年1季度四行资本充足率及变动水平(%)
工行 建行 中行 交行
四行平均
1季末
变动 1季末 变动 1季末
变动 1季末 变动 1季末
变动
资本充足率 12.11 -0.95 12.37 0.21 12.34 -1.09 12.77 -0.70 12.40 -0.63
核心资本充足率 9.97 -0.78
9.60 -0.57
9.88 -0.93
8.88 -0.66
9.58 -0.73
2009年2月24日,建行抢先于其他几家国有银行发行了年内首份400亿元次级债,但其仅为建行800亿元次级债发行计划的一部分;同期,交行宣布在2011年底前发行总额不超过人民币800亿元的次级债券;2009年3月6日,中行再度宣布计划发行不超过1 200亿元的次级债;此外,刚于2009年1月份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农行也表示,将通过发行次级债来充实附属资本。而深发展、浦发、兴业、招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均在2008年发行了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据统计,从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全国共计21家银行发行了总规模为1 012亿元的次级债。银行持续大规模发行次级债,以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补充资本实力。截至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经计划发行,但仍未正式发行的次级债规模多达3 000亿元以上,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企业的融资资源,增大企业的融资压力与难度,影响企业的融资环境与状况。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首先,为防止经济结构失衡的加剧,未来宏观政策应注重改善民生和消费,帮助经济恢复内生增长机制。认真做好“三农”、就业、教育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大力发展消费信贷,落实好房地产信贷政策,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其次,针对目前信贷高速增长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未发生根本性改观的局面,政府应通过窗口指导等手段引导信贷的结构性调整,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保增长、促就业及扩消费的重要作用。再次,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防止产能过剩状况加剧。最后,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处理好危机中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在危机阶段,银行要更加注重审慎经营,注重平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危机中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自我保全。在具体的信贷投放过程中,银行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相适应”:信贷投放要与银行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相适应;信贷投放要与银行的客户资源、项目储备和前期尽职调查相适应;信贷投放要与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相适应;信贷投放要与银行现有的资本充足情况、拨备覆盖水平和资本补充前景相适应。
2.处理好银行顺周期经营特点与政府逆周期调控要求的关系。在面临经济困局和企业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中央或地方政府在“扩内需,保增长”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下,通过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项目以及地方的经济刺激计划等调控手段,促进经济周期结构调整。在银行监管操作层面上,监管部门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允许中小银行贷存比突破75%的限制等,政府宏观调节具有典型的逆经济周期调控特征。
商业银行具有典型的顺经济周期经营特点,银行的有效业务拓展速度、资产质量及风险防范、经营收入及利润水平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通道或发展前景尚不明朗阶段,银行“惜贷”、业务拓展趋于保守、风险防控更为审慎等行为特征也是其经营发展的自然反映。在当前阶段,银行与掌握重要信贷资源的政府机构要保持既紧密又独立的合作关系,处理好银行顺周期经营特点与政府逆周期调控要求之间的关系。在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热情高涨的大背景下,银行要在中央投资项目及地方优质信贷项目“优中选优”,在与政府合作和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取得银行顺周期经营特点与政府逆周期调控要求之间的恰当平衡。
3.防止恶性竞争,处理好同业之间的关系。首先,银行要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同业恶性竞争,避免过分追求份额扩张的粗放管理模式,力戒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确立长期稳健经营思路。其次,银行要防止盲目业务创新,变相发起同业“价格战”。在当前阶段,银行在具有高财务杠杆特征的并购贷款方面的业务创新,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金融形势和客户的实际需要,但在当今世界性“去杠杆化”经营趋势下,此类业务创新品种的风险值得关注。最后,在银行信贷的同业竞争中,要牢固树立“好苹果也只吃一半”、“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贷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一方面有效分散风险,利于风险防控;另一方面,构建一个良性同业竞争局面,为后续业务拓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政府部门要为商业银行保增长创造条件
1.谨防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目前,地方政府扩大投资力度、推动经济增长的热情高涨。在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存在着影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政府评判信贷项目的现象。而且,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资本金较少,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80%以上,部分地方政府背景贷款的风险凸显。
政府背景的贷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多头授信后,政府信用超额度膨胀,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且易产生挪用资金、乱投资行为,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二是政府背景贷款周期长,规模大,商业化运作程度不高,风险具有隐蔽性;三是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大量举债,而背后的实际借款人是地方政府,造成地方政府隐性负债大举扩张;四是由于土地出让金收益下滑,导致大量以土地为抵押或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的项目贷款、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担保不足,第二还款来源不稳定,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有待评估。因此,要谨防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行为,严格监控分析地方政府背景的贷款,密切监测信贷质量变化情况,提前制定风险化解措施。同时,做足做实贷款拨备水平,增强资本实力,保障银行的平稳健康发展。
2.货币政策宜基本稳定。政府部门要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进一步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和政策效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在信贷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已趋回暖的情况下,央行近期宜维持现有利率等政策工具的稳定。
3.降低商业银行营业税。根据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转贷外汇业务按贷款利息收入差额征收、对证券投资收入按差额征收,法定税率为5%。按此营业税征收标准,银行实际税率在40%以上。香港地区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免征营业税和流转税,国外银行大都也无需交纳营业税。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营业税偏高,税赋较重。
因此,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中,在落实“扩内需,保增长”战略、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的大背景下,下调商业银行营业税率就是颇具现实意义的应时之举。商业银行可以用减税资金适当增加收入,补充资本金,从而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保证信贷规模的稳定增长,增强信贷对“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保就业”的支持效率和力度。
注释:
①平均单月占比,即指每个月度内新增票据融资在新增贷款中占比的平均值。
②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指数在50%以上,反映某一方面经济活动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其经济活动衰退。
③Wind资讯统计显示。
标签:银行论文; 票据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中长期贷款论文; 新增贷款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企业经营规模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